终于还是没忍住发了火:让孩子理解情绪的基本知识(二)


真正认识到了情绪管理的重要性之后,我就一直在有意识的尝试自我学习和改造,如果没有嘟嘟这面“镜子”,也许我会天真的以为自己已经阶段性的完成了部分工作。


随着孩子的成长,其实才是对自我情绪管理的真正的考验;


一方面我需要帮助孩子去认识他自身的各种情绪,并指导和协助他做好自己的情绪管理;


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每天在和孩子的无数互动过程中,任何一个不小心的环节,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眼神,都有可能是亲子双方的导火索,都有可能把我自以为已经修炼好的“内功”破掉;


终于还是没忍住发了火:让孩子理解情绪的基本知识(二)


尽管我已经意识到并且做好了思想准备:“情绪管理”会是一个长期的学习和提高工作,这个工作的难度首先在于家长本身的方法和耐心,其次才是孩子的学习和响应,毕竟孩子都是家长的“镜子”,特别是在成长早期;


现实就是,我们已经错过了对孩子来说最好的“榜样期”,所以注定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耐心。


但真正亲子互动的实践过程中,各种层出不穷的状况,各种意想不到的事件发生,都有可能在挑战你的认知和行动底线;


特别是对我这样一个已经入木三分的“暴脾气”老爹来说,更是如此;


认知难,行动更难。


今天我们先聊聊在帮助孩子如何理解和认识情绪方面,我们都尝试着做了哪些工作。

终于还是没忍住发了火:让孩子理解情绪的基本知识(二)

(一) 认识情绪:情绪粒度


要想了解一件东西,并且慢慢学会熟悉并控制管理它,第一步自然是需要先认识它,知道它到底是什么?都有什么属性和特点?


所以要想做好“情绪管理”,第一步自然是先了解情绪的基本概念,明白情绪对我们来说,究竟是什么?又意味着什么?我们通常都会有哪些情绪?


在了解和学习了“情绪粒度”的概念以后,我们这部分的亲子内容,就主要转移到了“情绪粒度”相关的认知和学习上了。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巴瑞特提出了一个概念:情绪粒度


它是指一种感知和创造高度具体精确的情感体验的能力;


简单来说其实就是能精准地感知并描述情绪的能力。



终于还是没忍住发了火:让孩子理解情绪的基本知识(二)



情绪粒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情绪的感受力:高情绪粒度的人,对情绪的体验更丰富、更细致、更准确。


另一个方面是情绪的表达力:高情绪粒度的人能够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情绪。


也就是说,情绪粒度越高的人,辨别和调节情绪的能力越强,越能够很好地与自己的情绪相处;


低情绪粒度者可能无法用具体的词汇来描述自己的感受,还可能以躯体化形式来表现情绪。


比如,对于孩子来说,期末考试成绩出来了,如果成绩不理想:


高情绪粒度者可以清晰地分清楚自己负面情绪的种类,了解自己的负面情绪来源;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就考试本身的结果,做出自己相对清楚的原因分析;


孩子有能力快速摆脱负面情绪影响,投入新的学习中。


而低情绪粒度者则可能更多用笼统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比如“不开心”、“难过”等,并且对这些情绪具体因什么原因产生知之甚少,很容易长时间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


情绪粒度会影响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和在各个领域的自我调节和决策的能力;


有研究表明,那些可以准确表达自己情绪的人,他们调节情绪的灵活度要比那些只会说“心情不好”的人高出30%。

终于还是没忍住发了火:让孩子理解情绪的基本知识(二)


了解了“情绪粒度”的概念以及好处之后,我们着重从以下几点帮助孩子去提高他的”情绪粒度“(其实也是我们和孩子一起学习的过程):‍

(1) 扩充自己的情绪词汇,逐步建立自己的“情绪词汇库”


找了很多渠道,包括专业的和非专业的渠道,都没有找到合适的中文的情绪词汇总结;


所以,结合网上已有的几个版本和我自己的认知,我自己做了一个筛选和汇总,总结了一个基础的情绪词库,大概有5,6百个常见的中文情绪词汇,作为我们和孩子一起的学习基础。


不定期的会和孩子讨论一下词库里面的各种词汇,加深一下认识和理解,同步对照一下自己是否有过类似的体验;


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鼓励孩子自创一些他认为可以描述他自己情绪的词汇,比如结合他喜欢的动漫或者是赛车游戏,可以独创一些属于他自己的情绪词汇,能够传递他自己认可,我们也能够理解的某些特定情绪。‍

(2) 学习分类各种情绪,识别情绪强度


情绪本身没有对错,也没有好坏之分,都是个体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的反应,最重要的是,当个体体验到各种不同情绪时,我们每个人会怎么看待和处理这些情绪,最终导致这些情绪的外显特征会是什么?


我们要学会的是正确的识别各种情绪,然后管理好自己对情绪的认知,进而管理自己可能会因为各种情绪导致的外显行为(可能是语言的,微表情的,也可能是行动的)。


所以我们通常会把情绪分为积极情绪,负面(消极)情绪,以及一些中性情绪


我们会按照情绪词库,把情绪做一些大致的分类,特别是一些负面的和消极的情绪,需要重点加以区分,比如关于愤怒的,关于冷漠的,关于伤心的;


然后,在分类完成的基础上,按照表达情绪能量的强烈强度,对同类型相似情绪再做细分,比如不开心,生气,气愤,愤懑,怒火中烧等等;


其实挑战最大的就在于对自己负面情绪的管理,把词库按照不同的情绪种类和强度做细分,可以帮助孩子和我自己,更好的理解情绪,以及细分自己的种种情绪。


终于还是没忍住发了火:让孩子理解情绪的基本知识(二)


(3)生活中细心体会各种情绪,尝试准确的描述它,并学着给自己的情绪打分


学习当然是为了要学以致用;


了解了这么多情绪的相关知识后,在生活中,要学着慢慢体会各种不同的情绪,并试着用准确的词汇或者语句描述它;


比如,孩子考试考砸了,孩子会觉得很“难受”,但是这种难受有可能是好几种情绪的混合体,因为很多时候,我们的感受其实是混杂的;


那能不能帮孩子一起分析出来,这个“难受”的细节是什么?


是因为对自己常见错误的再次出错导致的生气?还是因为考试成绩的不理想错失了家长的奖励而感到懊恼?或者是对周围同学考试成绩更好的羡慕甚至嫉妒?


这些都是孩子可能的情绪,帮助孩子更准确的分辨他的具体情绪,可以帮助孩子更有效地面对今后的类似场景。


再比如,孩子因为某件事件,很生气,除了询问他有没有更合适的词语可以准确的描述情绪感受之外,我们能不能让孩子试着给自己的生气的程度打打分?


如果最大的愤怒是10分的话,这次生气打几分?是否还在可控范围?(这个可控范围,下一篇会提到)

终于还是没忍住发了火:让孩子理解情绪的基本知识(二)


以上三点,是我们在帮助孩子做好情绪认知方面做的一些工作;


尽管“情绪词库”很重要,但是描述情绪的词汇,通常来说,都相对比较抽象,简单的词汇还好,一些复杂的情绪,其实是需要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同步提高的;


正是考虑到孩子可能的理解力不够,我们额外运用了一些稍微简单化和图形化的方式,帮助他一起加深对情绪的认知和管理。


(二)情绪的“洞察力”


在这个环节里面,我们就完全借用了知名脑科学家丹尼尔·西格尔在«如何让孩子自觉又主动»里面的说法和建议。


西格尔在书中把人的大脑分为上下两层大脑;他把大脑比作一座房子,不仅分为左右两个部分,还是一座两层小楼;

终于还是没忍住发了火:让孩子理解情绪的基本知识(二)


楼下就是下层脑,比较原始,主要负责基本功能 (呼吸、眨眼等) ,原始的反应冲动 (打斗、躲避) ,强烈的情感波动 (愤怒、恐惧) 等;简单的来说就是负责人的本能反应,对应着情绪的部分就是各种应激的表达。


比如去医院打针,因为感觉疼痛而哭;


而楼上是上层脑,它进化程度更高,负责更加复杂的心理过程,控制着高级思维功能;


比如逻辑思考、想象和整理规划等等;


简单来说就是各种有意识的思想行为活动,对应着情绪的部分就是我们常见的孩子的各种非本能的“小脾气”。


比如,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感觉难过而哭;排队的时候,有同学插队,忍不住发怒等等。


通常只有当上层脑和下层脑顺利的整合为一体,上层脑帮助下层脑平息强烈的反应、冲动和情绪时,孩子才可以调节好自己的情绪,理智的表达和行动。


从孩子生长发育的角度来说,下层脑是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有的,而上层脑则是随着孩子的成长和成熟,逐渐完善, 直到25岁左右,上层脑的“建设工程”才算基本完成;


所以,如果从这个角度去思考孩子的情绪问题,你就会发现,在孩子成年以前,出现情绪失控,其实也是因为客观的生理原因造成的,是上下大脑没有整合好,是正常的状态;


毕竟孩子的脑子还没有完全发育好,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身体和情绪。


在了解了大脑的发育情况后,我们借用西格尔提出的“三色区模型”,帮助孩子更好的认识自己的情绪状态。


而这个三色区模型,是我家在情绪管理上使用最多的学习和提醒工具之一。

终于还是没忍住发了火:让孩子理解情绪的基本知识(二)


红色区:孩子情绪强烈、失控、无法忍耐的状态,比如说愤怒发脾气的时候;


绿色区:孩子平和,可以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身体、情绪,也就是情绪稳定的时候;


蓝色区:孩子压抑自我,逃避抗拒,比如孩子很伤心的时候;

通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心理舒适区 (绿色区) ,在这个区域我们的情绪属于理想的可控状态;


但一旦情绪被点燃,就容易失控,偏离绿色区,要么进入蓝色区,压抑自我;


要么进入红色区,直接爆发,无法自控。

终于还是没忍住发了火:让孩子理解情绪的基本知识(二)


这个三色区模型的最大功效,就是可以随时形象的提醒孩子,在他自己情绪外显的时候,他现在处在哪个区域?最合适的应对方式应该是怎么样的?


帮助孩子锻炼出在不同情绪区域的应对方法,是我们和孩子一起学习和实践的重中之重,毕竟了解的理论和概念再多,如果不能解决实际问题那就基本没有意义。(这个会在后面一篇再聊)


同时,基于“情绪粒度”的概念,我们会不定期帮助孩子一起分析,哪些具体情绪可能会导致他直接“喷发”入红色区,哪些情绪可能让他“跌落”蓝色区?

终于还是没忍住发了火:让孩子理解情绪的基本知识(二)


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在了解了上层脑和下层脑的区别之后,我就可以经常提醒自己,孩子的前额叶以及上层脑的其它部分仍在建设中,因此,我们需要有更多的耐心,特别是当孩子在红色区的时候,不要期望孩子有超出其能力的观点和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情绪   粒度   词库   下层   基本知识   认知   负面   词汇   大脑   愤怒   准确   概念   自我   能力   孩子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