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小学的德育论文:基于德育与小学数学的策略研究

基于德育与小学数学的策略研究


摘要:在新世纪教育体制下,“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基本教育理念。

“成才先成人”充分说明了德育在教育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因此,在现阶段的教育体制中,教育部要求学校将学科教育与德育教育进行紧密的结合,老师需要以教学目标为基础,落实学生德育教育为宗旨进行课堂教学,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有效提升,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基于此,本文将从德育在传统教学内的现状入手,对基于德育与小学数学的教育策略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德育;小学数学;策略研究


随着新世纪人才培养计划的不断推进,社会对学生的道德素质要求逐渐提高。

小学是学生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与学习习惯就是从小学开始逐渐培养形成的。

数学是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数学对于培育小学生形成初等思维逻辑体系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因此在小学教育中,德育与数学的教学需要进行有机融合,为学生的学习成长创建和谐有利的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德育教育的现状

(一)小学数学老师对于德育培养不够重视

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里,老师对于学生的德育的培养不能做到足够重视。

大多数小学数学老师会单纯地认为有关德育的教育不是他们数学老师的教学内容,他们对于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没有相关的义务。

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上,老师只会机械地推进教学进度,单一的教授数学知识,对于教材书本上的德育知识进行选择性地忽视跳过,完全忽略小学生们对于德育需要进行渗透的必要性。

其次,一些学校虽然对于小学数学老师的教学课堂做出明确的培养学生德育的要求,但由于教材课本上对于德育教育的素材太过于缺乏,老师对于素材的讲解仅停留在素材表面,并不做深入的探索,因而小学生们对于德育教育的学习成效收入甚微。


(二)德育教育的方式存在问题

学生在小学阶段,思想体系还未得到完整的发展,看待事物、认识事物的方法与角度不全面,因此老师在进行德育的教育时需要紧密联系班级学生的心理接受状况,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发展情况进行德育教导的进行。

但由于数学作为理科,因此数学老师常常会用理性思维进行课程教学,缺乏对学生感知程度的敏锐度,因此即使在课堂上进行德育的渗透时,数学老师常会以成年人的角度进行问题的设置,不能做到及时地感知学生的德育需求,使学生的认知理性得不到有效的提升。


二、德育在小学生数学课堂的有效渗入策略

(一)结合教材对德育内容进行深度探索

相较于单纯提升数学成绩,小学阶段为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为他们今后健康成长,走入社会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数学老师在数学知识的教授中,对于数学中优秀的文化传统与先进的精神内涵应当对学生进行普及与教育,让小学生们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能接受德育的洗礼,了解数学文化与中国文化,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圆周率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基于教学目标与学生共同探讨圆周率的数值大小与相关应用。

但除此之外,作为学生成长发育路上的导师,老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圆周率背后的人——祖冲之,老师可以介绍祖冲之在推理圆周率的过程。

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与技术缺陷,向学生讲述祖冲之在得出圆周率的最终数值的过程中遭遇的种种困难与磨难,进而向学生传播当遇到困难时应该怀有的心理素质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当具备的处事态度。

通过向学生们介绍数学家在得出正确结论背后所做出的艰辛努力,从而激发学生浓烈的民族自豪感与荣誉感,进而启发学生对于问题需要进行思考与总结。

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轻言放弃,要学会坚持的学习理念,培养勇于探索,敢于质疑的学习精神,为他们在今后的漫漫学习征途中埋下坚实的学习基础。


(二)组织小组合作进行德育方式创新

在结合教材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老师还需要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保证德育对于促进学生道德修养的有效性。

在德育教育的创新方法上,老师可以采取班级分组的方式进行。

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原因,思维逻辑性与全面性不能做到思考问题面面俱到,并且数学是一门对于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因此在课堂上进行问题的探索时,学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有关问题的交流讨论。

如此,不仅能够使学生之间加强交流,促进思维的启发还能激发学生对于问题主动探索与思考,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能动性。

例如在进行《时分秒》一章的学习中,老师可以将学生们进行分组,让学生们先借助钟表器材自行思考秒针,分针与时针在时间上的关系,然后让学生们进行小组的交流讨论,轮流说出自己的看法与观点。

如此,对于一些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也能够在这个阶段受到小组内其他成员思维的启发进而形成自己的理解。

其次可以让各小组选出代表上台发言,与全班同学一起分享他们小组讨论的成果,在这个阶段,既可以从小锻炼小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又从小培养上台发言的胆量。

最后,老师需要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合理的点评,对学生进行适时的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结语:在小学生数学的课堂教育中,数学老师需要利用教学素材,结合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培养。

从小培养学生的德才素质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与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积极地开发创新,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不断创新,不断探索的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武文娜. 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缺失与重构策略[J]. 中外交流,2019,26(38):138.

[2]陈丽芳. 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缺失与重构对策研究[J]. 考试周刊,2020(8):73-74.

[3]文春为. 对小学数学北师大版教材教学实践浅析[J]. 速读(中旬),2020(7):168.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德育   策略   小学   圆周率   小学生   素材   数学老师   课堂   思维   小组   教材   德育教育   老师   数学   学生   德育论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