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ina爸爸聊教育:如何同孩子“说话”,孩子才能“听得进去”?

raina爸爸聊教育:如何同孩子“说话”,孩子才能“听得进去”?

大家好,我是raina爸爸。

今天和大家聊聊一个常见问题:如何同孩子“说话”,孩子才能“听得进去”?

很多孩子时常因“不听话”惹爸爸妈妈生气,爸爸妈妈也时常因“和孩子讲不清楚道理”而暴跳如雷。父母们觉得自己已经足够耐心,足够“苦口婆心”了,并且已经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但孩子就是“不懂”,就是“不长记性”,怎么办?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出现障碍,常常是因为不了解孩子的年龄特征所致,家长自以为孩子应该“听得懂”,但这只是一种错觉。

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呈现出一些共同的特征,如果家长不清楚这些特征,就会对孩子产生误解,造成交流的障碍。严重时会影响亲子关系,甚至造成孩子抑郁和自闭。因此,父母们需要更多地了解孩子的特点和习性,以帮助建立愉快自然的聊天氛围。

今天我们重点说说学龄前儿童的特点,通常来说,6岁之前的孩子因身心发育还未成熟,常会表现出三种特征:

特征一:孩子总是以自我为中心

孩子越小就越以自我为中心,此时的孩子对外界充满好奇心,他们热衷于探索,但却无法分清外部世界和自我的边界。他们会认为外部世界是自己身体里的一部分,整个世界都是属于自己的。

从成年人的角度来看,孩子的行为常会显得有些“自私”、“不懂礼貌”、“没大没小”、“不守规矩”等等。如果我们从孩子开始学习吃饭的时候,就开始告诉孩子吃饭的“规矩”,让孩子学习吃饭的“礼仪”,那么家长说什么都没有用,孩子根本听不懂,也理解不了。

那么,当孩子长大后就会听大人的话吗?答案也是否定的,因为他们虽然能够听懂意思了,但却“听不进去”了。这正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拔苗助长”,家长过早地“教育”孩子,想让孩子像成年人那般行事。

于是乎,强行把孩子从自己的世界中剥离出来,让孩子体验到被剥离的痛苦。这种痛苦让孩子产生强烈的排斥感,结果再好的道理也都“听不进去”了。

于是乎,我们称他们为“叛逆的小孩”,但其实是我们在强行扭曲孩子自然的天性。随后,扭曲的天性导致扭曲的人格。

简单来说,我的建议是:当孩子表现出“自私”的行为时,我们不要马上责备和纠正他们,而是从旁观察孩子的行为和状态。

我们不要急着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当孩子做出不好的行为时,我们要沉得住气,要不动声色,要从旁观察,眼睛里要容得了沙子。

不要看到孩子有任何一点“行差踏错”,就开始“唠唠叨叨”、“喋喋不休”。尤其是做妈妈的,要“管住”自己的“嘴”,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只要孩子的行为不产生实质性的伤害,就不要急着马上制止,而是要从旁观察,等待适当的时机开展“机会教育”。

原因在于,外部世界会自动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及时反馈,孩子也会根据反馈调整自己的错误行为。我们应该允许孩子犯错,让孩子自己发现错误,并改正错误。对孩子来说,这是非常珍贵的学习体验。

待时机成熟时,我们再同孩子就一些“不良行为”进行平等地讨论和交流,倾听他们的声音,并表达自己的看法,这就是“机会教育”。

来自家长的“教育”有时并不奏效,孩子们也可能会“屡教不改”。作为一名成熟的成年人,我们应该有勇气和心胸接纳孩子的错误,承认自己和孩子都不完美。我们自己也有喜怒哀乐,也会固执己见,何况孩子呢?

接下来就是再观察孩子,再等待更好的“教育时机”。

特征二:孩子缺乏逻辑思维能力

有时候,爸爸妈妈会觉得自己的孩子是“笨小孩”,别人家的孩子都是“聪明的孩子”,这其实是一种错觉。

即便一些研究成果已经表明:大部分人的智商其实差别并不大,并且孩子能够通过后天学习变得更加聪明。但我们还是会“觉得”自己家的孩子就是“笨”。

于是乎,当我们看到“笨小孩”时,就会失去耐心,变得暴躁。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错觉,是因为孩子在6岁之前缺乏逻辑思维能力,他们通常看不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如果你先告诉孩子们1+2=3,然后再问他们2+1=几时,他们多半答不上来,因为他们不明白1+2和2+1有什么关联?

你还可以这样问孩子们:

这一周,小明打碎了两次杯子。第一次是:妈妈打扫卫生时,临时把10个杯子放在门后,结果小明开门时,不小心打碎了这10个杯子;第二次是:小明放学回家,想要偷吃冰箱里的巧克力,结果不小心打碎了冰箱里的1个杯子。请问,小明哪一次打碎杯子犯的错更严重?

孩子们可能会认为打碎10个杯子比打碎1个杯子更严重,因为他们还无法从道德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当打碎的杯子附加上道德的含义后,孩子们就难以进行判断了。

如果父母们忽视孩子这一特性,就会向孩子提出一些需要逻辑判断的问题,这些问题对成年人来说非常简单,但对孩子来说可能是一个大的挑战。当孩子总是答不上来时,家长们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自己的孩子太笨了。

如果你经常问孩子:15+25等于多少?45-21等于多少?15×3等于多少?45÷9等于多少?并在孩子回答不出来时嘲笑或指责他们,那么你可能会成为那个被孩子们讨厌的家伙。

在我看来,我们需要测试和观察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处于怎样的水平,在孩子的能力范围内启发孩子进行思考。不要总让孩子做一些能力范围以外的事情,更不要给孩子“贴标签”,人为地制造焦虑感和挫折感。

特征三:孩子无法理解抽象和复杂的概念

成年人总是喜欢对一些人或事进行评价,而这些评价通常过于抽象,而孩子很难理解抽象的概念。

很多抽象的概念都是一些定义模糊的词汇,听起来总是“微言大义”,其实连成年人自己也未必搞得清楚这些词的真正含义。

对孩子来说,有些词汇要尽可能少用,诸如:“孝顺”、“听话”、“认真”、“谦逊”、“诚信”、“努力”、“奋斗”、“善良”、“老实”等等。很多家长常把这些词汇挂在嘴边,但却没有什么效果,因为孩子无法理解这些词汇背后的复杂含义。

不仅如此,家长运用这类词汇的“潜台词”是在说孩子做得还不够好,这类潜台词的含义,孩子是能够感受到的。这样一来,孩子会先入为主地反感这类词汇,他们会认为大人是在“说教”和“唠叨”,这就起到反效果了。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避免使用一些专业术语和复杂词汇,家长们应该学会用通俗易懂的词汇表达抽象复杂的概念。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类比的方式,让孩子理解一些复杂的问题。

我的方法是:

如果我想让孩子理解何为“孝顺”,我就会让孩子听儒家学说中关于“孝”的故事,和孩子一起了解儒家学派对“孝”的理解,追溯“孝”的历史渊源。

当孩子学习了“孝”的文化和历史知识后,她自然会有所判断,有所选择,无需我来“说教”。

如果我要对“孝”进行解释的话,我会说:“孝”是一种亲子关系,如果父母与孩子关系亲密,相互信赖,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喜爱,自然也就“父慈子孝”了。

我也可以把“孝”比作兔宝宝和兔妈妈,兔宝宝爱兔妈妈,兔妈妈也爱兔宝宝,这就是“孝”,就那么简单。

最糟糕的方式就是常在孩子耳边念叨:“你要孝顺父母,尊重长辈啊”。孩子嘴上不说什么,心理多半不认同,也不理解,最终只会起到反效果。

这样依靠“说教”养大的孩子,多半都无法理解“说教”的内容,也就更无法指望能够按“说教”的道理来做事了。

想要孩子能听懂大人的话,并且还愿意去做,家长们可以重点把握这几件事情:

事情一:全面发展孩子的心智。

孩子的心智是“多元”的,就像绘画的色彩一样,需要多彩的颜色才能画出绚丽的景色。为了让孩子能够感受到多彩的生命,我们需要从听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这5种感觉入手,刺激孩子的感官体验,让孩子打开“五感”,充分地认识外部世界。

当孩子的心智得以充分发展时,孩子才能感受到父母的情绪和状态。在进行感官训练时,孩子能够从中学会许多的知识和能力。

通常来说,孩子们会喜爱听故事、听音乐(或歌曲),尤其是给孩子听一些历史故事、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孩子们能够从中了解到那些从古至今传承下来的哲理,以及相对应的背景知识。这些知识和道理能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大人的言行举止。

另外,开展体育项目和互动游戏也是训练孩子感官能力的有效方法,在此过程中,孩子需要与家长协作,建立彼此的信任,熟悉彼此的习性。

默契度是亲子关系的重要指标,如果父母能与孩子在日常生活和玩耍中建立起良好的默契,那么他们彼此就能心心相印,好的交流也就不成问题了。

事情二:给孩子独处的时间

孩子是需要独处的,这有利于发展孩子的认知能力。父母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把孩子的时间安排地满满的,每天都需要腾出一定的时间,让孩子能够自由安排自己的事情。

当孩子独处时,他们会切换成“自由模式”,开始在自己的世界里构建故事和画面。在此过程中,会有大量的创意产生,孩子大脑中彼此不相干的知识点开始建立联系,成为那些奇思妙想的来源。

如果我们让孩子独处的时间玩手机,那就真是“暴殄天物”了,因为这是孩子仅次于睡眠的最珍贵的“黄金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孩子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展开行动,他们可能会听故事、阅读、做手工、画画、扮家家酒、玩角色扮演游戏等等。

我们只要观察孩子独处的时间在做哪些事情,就能知道孩子真正的兴趣和天赋所在。在此期间,如果孩子做的事情富有价值和意义,说明孩子已经养成了好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反之,如果孩子做的事情毫无价值,则说明孩子已经养成了坏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等待时机开展“机会教育”了。

孩子们如果拥有独处的时间,就能从中感受到自由和尊重,他们与父母的关系就会更近一步。将心比心,父母说的话,孩子们也会更加重视,给予更多的尊重。

事情三:养成规则意识

孩子从3岁开始就需要逐步建立规则意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游戏中建立。在互动游戏中,父母们需要通过亲身示范,将游戏方式呈现出来,并引导孩子遵循某种规则展开游戏。

孩子养成规则意识有几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孩子能看懂规则,关注输和赢;第二个层次是:孩子能主动约束自己的行为,遵守规则;第三个层次是:孩子会自己创建规则,让别人按自己的规则行动;第四个层次是:孩子主动维持规则秩序,当别人违反规则时,孩子会提出质疑,并展开劝阻。

懂规矩、守规矩的孩子,心智会更加成熟,他们能够更加理解成年人的行为准则。当父母提出质疑时,他们更能接受和调整自己。在群体中,他们更能融入其中,收获好的人缘。

规则意识不是简单地“听话”,而是自主意识和同理心的觉醒,是高情商的体现。孩子越早建立规则意识,心智发展的速度就越快,但孩子遵守规则应出于自愿,而不是来自于父母和老师的强迫。

我们很容易将“服从命令”理解成“遵守规则”,如果家长们利用自己的权威让孩子害怕,从而不得不服从权威的话,那么孩子建立起来的不是规则意识,而是“服从意识”。

事实上,他们并不了解规则的意义所在,却因为外来的压力,不得不控制自己的情绪,强迫自己服从规则。

我们会看到很多“熊孩子”,他们似乎永远不明白什么是规则。调皮捣蛋、违反规则才是他们的日常生活。

事实上,他们确实不明白家长为什么要让自己遵守这样那样的规则。他们对规则的意义缺乏体会,既然体会不深,自然就对规则无感,本能天性会让他们逃离规则,追寻自由。

在我看来,最佳的方式是:让孩子在规则中获得成功。

我们和孩子一起踢球、跳绳、玩互动游戏、玩角色扮演、下中国象棋,让他们去创建游戏规则,去按规则玩耍,并获得胜利和失败。当孩子对规则有真实的体感后,他们就更能理解大人口中的规则,并开始学会如何在别人的规则下获得成功。

结束语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

许多父母常会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听话”,难以管教,原因很可能是:这些父母没有换位思考,从孩子的角度来想问题。

父母很容易想当然地认为孩子应该怎样做才是正确的,但孩子的成长遵循的是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而非父母的“教诲”。

如果父母在教育中违背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往往会事与愿违。在与孩子的相处中,知进退、识分寸、留余地、懂妥协是父母们的美德和智慧;促进孩子的心智发展,启迪孩子的智慧,挖掘孩子的天赋是父母们的职责所在。

事实上,孩子是否“听话”、“努力”、“孝顺”、“善良”等等,这些都不重要。因为那不是父母们自己单方面可以决定的,如果父母执着于这些“标签”,就很难和孩子建立起有效的沟通。家长们热衷于抽象的概念和至理名言,而孩子们相信的却是自己的切身感受。

如果他们没有感受到爱,他们就不会信任我们;如果他们没有体验过规则的趣味,他们就不会遵守规则;如果他们没有感受到自由和尊重,他们就谁的话也听不进去;如果他们没有成功过,他们就不会相信努力;如果他们没有时常训练感知的能力,他们就体察不到别人的感受;如果他们很少经历美好,他们离善良就很遥远。

最终,与其关注孩子是否“听话”,不如创造条件让孩子充分地去感受真实的世界,剩下的就交给孩子自己来决定吧。

感谢您的阅读,今天就聊到这里,我们下一篇文章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3

标签:孩子   可能会   心智   抽象   杯子   成年人   词汇   特征   爸爸   家长   意识   说话   父母   事情   规则   妈妈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