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什么育儿“内卷”,讲的不就是父母修炼的真理?

2020年的育儿届,火了一个词——内卷。


内卷,原为社会学术语,指社会文化模式发展过程中的停滞。现在被用来指代非理性的内部竞争。


“内卷”的风潮从高校一路席卷到幼儿园。在这个“万物皆可内卷”的时代,最令人闻风丧胆的一卷就是“内卷式”育儿了。


这一代父母,明明在儿时是被放养或半放养着长大, 如今却要面对精细化养娃的挑战:既要给孩子争取最好的资源,又要留出足够时间陪伴。80、90后的女生,在读书时被教育一定要有自己的事业、要经济独立,才可以保护自己和自己所爱之人;但当他们成为母亲,却又要直面家庭和事业的选择。


近些年,全职妈妈的数量逐渐增多,拥有高学历、放弃高薪工作回归家庭的妈妈群体发展尤为迅速。


有全职妈妈这样解释自己的选择:“并不是因为‘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主要是为了专心培养孩子成才。”


哪有什么育儿“内卷”,讲的不就是父母修炼的真理?


令人窒息的“牺牲型”母亲


其实,是否放弃工作、回归家庭无非是一种个人选择,并无对错。真正可怕的是完全失去了自我,为了孩子而活。


这样“自我牺牲式”的付出,容易让生活中充满压抑和隐忍。一旦纠结于付出的代价必要获得回报,一句令人窒息的话就会脱口而出——


“我所做的这一切,还不都是为了你,你还……”


网剧《隐秘的角落》中的周春红,失去了丈夫,就紧紧地抓住儿子。她为了儿子,拒绝了情人重组家庭的请求,却又将自己牺牲的委屈,转嫁于对儿子的压抑。


哪有什么育儿“内卷”,讲的不就是父母修炼的真理?

哪有什么育儿“内卷”,讲的不就是父母修炼的真理?


现实世界中,演员朱雨辰的妈妈曾经在节目中谈到“我是用整个生命去对待儿子的。”


她全身心地围绕孩子转,不仅在生活上给予事无巨细的照顾,也对孩子的感情选择进行干预。


然而,如此“忘我”的付出,换来的并不是孩子前进的动力,而是窒息的压力。


哪有什么育儿“内卷”,讲的不就是父母修炼的真理?

哪有什么育儿“内卷”,讲的不就是父母修炼的真理?


《重庆晨报》也曾报道过一位“牺牲型”母亲的反思。


刘阿姨曾经拼尽全力培养女儿,凡事以女儿为先:工作需要去外地进修,她担心丈夫照顾不好女儿而主动放弃;为了照顾女儿读书,她主动申请调职到学校附近的机构上班,自己只能拿很低的工资。


母亲这样的付出,却换回了一个以自我为中心、只想逃离她的女儿。女儿长大后,鲜少与她联系,就连她生病住院也不曾来过问。


过度的牺牲不是爱,而是难以承受的负担,也是孩子想要挣脱的囚牢。


北大临床心理学博士李松蔚曾经提到,很多时候我们把孩子看得太无能了,又把父母的位置抬举到无限高。


父母们无微不至地呵护孩子,却在强化孩子弱不禁风的脆弱程度。父母无论做什么都是为了孩子,即便某些行为已经造成了伤害或剥削,也要打着“为了孩子”的旗号。


我们一味地强化“好妈妈”、“好爸爸”的形象,却总在忽略“做自己”的意义。父母不能将孩子当作一个自己之外的、有想法、有能力的个体,就无法将自己从教育的压力解脱出来,反过来也无法给孩子一个更自主、自力的成长空间。


最好的妈妈,是做自己的妈妈


在成为母亲的过程中,每个女人都经历着“主体之我”和“客体之我”的撕扯。


从怀孕开始,我们的身体不再只属于我们,“自我利益”开始为体内生长的另一个生命的需求让路。


孩子出生之后,属于女性自己的时间则被持续压缩,个人的奋斗目标也逐渐被孩子的成长目标所替代。在这个过程中,女性就很容易丢掉自我,而被家庭琐碎、子女教育所填满。


抚育孩子的紧张焦虑、身心俱疲,也吞噬着母亲自己的快乐与幸福。


哪有什么育儿“内卷”,讲的不就是父母修炼的真理?


但无论我们要扮演怎样的角色,妻子、母亲,这些角色的底色都是自己。只有做好自己,才有可能当好其他角色。


从非典、炭疽、埃博拉,再到新冠,陈薇院士率领团队始终冲在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新型疫苗和治疗药物的研发一线,被人民日报称赞 “是院士,也是战士”。


面对如此高强度的科研工作,陈薇院士并没有太多时间陪伴孩子。国家需要她,人民需要她,她只能放弃一些陪伴孩子的机会。这样的选择让她看起来并不是一个“好母亲”的形象。


哪有什么育儿“内卷”,讲的不就是父母修炼的真理?


但这丝毫不影响她的儿子成长为一个有担当、有志向的微生物学高材生,更不影响儿子对她的崇拜与尊敬之情。


2014年西非埃博拉大流行,陈薇出发去非洲进行病毒研究,儿子麻恩浩也主动申请去当志愿者;麻恩浩高考那年,陈薇也并没有在儿子身上多花一点时间,反倒是恩浩忙里偷闲地跑去做了全国预防艾滋病志愿者。


“我要和母亲一起战斗”,这是麻恩浩的理想,也是对陈薇母亲角色最大的肯定。

陈薇说,她从未要求过儿子有多大出息,只希望他可以大胆追求自己喜欢的事业,因为她的人生就是如此。


没有向孩子施压过多的期望,更没有强加给孩子自己未完成的心愿,陈薇只是做好了自己、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却为孩子树立了最好的榜样。


哪有什么育儿“内卷”,讲的不就是父母修炼的真理?


台湾心灵作家黄淑文说过这样一句话:“只要活出你自己要给孩子的典范,孩子自然会成长为他们所看见的人。”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断观察着父母的处世态度、模仿着父母的行事作风。


言传不如身教。比起教导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不如我们首先变成这样的人。与其让孩子替我们实现未完成的梦想,倒不如我们关注回自身,在孩子面前展现为自己梦想拼搏的模样。

哪有什么育儿“内卷”,讲的不就是父母修炼的真理?


想要孩子有所成就,你要体现出自己的价值感


对于养女儿的妈妈来说,活出有价值的自我尤为重要。


女儿终有一天也会成为人妻、人母,她们从母亲身上体会着这些角色的价值,找寻着自己的方向。


无论是全职妈妈还是职业女性,带领女儿理解“女性社会角色“、学会寻找平衡都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不管妈妈将精力投身于工作还是家庭,很重要的一点都是体现出其付出的价值,以及过程中收获的快乐。


当母亲将观念这样传达给女儿,女孩们就能够自信地去追求自己所爱,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定位。


撰稿:Dani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7

标签:父母   院士   真理   牺牲   主动   儿子   角色   女儿   母亲   自我   事业   妈妈   孩子   家庭   时间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