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极必反,凡事勿太过

物极必反,凡事勿太过

物极必反,凡事勿太过

森林密布连成片,旧木枯枝越积越多,发现火灾及时扑灭。于是终于有一天到达了临界点,星星之火引发了连锁反应,火势的传播远远超过了人类的干预能力。

病毒早早就在那里,经过了千万年的演化,存在时间远比人类文明要长远。终于有一天,我们有发达的交通,我们有密集的人口,我们有完美的感染体质,我们有贪婪的欲望。好在,病毒潜伏期足够的“短”,能让我们得以控制住局面,如果潜伏时间长一倍,再赶上过年串门春运返程……细思极恐。

澳大利亚山火的肆虐和新型冠状病毒的爆发都有个共同点:物极必反。

付出了无数鲜血与生命,才总结记录下现在保证人们生产、生活、思想作风安全行动的标准限度。这些标准限度是不能任意逾越的真理标准之列。

列宁说过:“真理超过半步,则成为谬误。”人的思想行为,一旦超过了法规制度规定的标准限度,必然会招致灾难性的后果。所以我们就完全有理由认为:“物极必反”,是指人的思想和行动,都不能超过事物规定的标准限度。

而一旦超过了,过头了,必然会付出沉痛的代价。例如,维生素是维持人体生命的要素,但摄入过多了也会适得其反的。

就拿维生素A 来说,吃多了就可能因肾脏无法排泄而引起中毒,发生维生素A中毒时,可出现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头痛、视物模糊等症状。及时停药,症状可逐渐减轻乃至消失。继续服用,症状会日趋加重,出现毛发干枯、脱落、皮肤丘疹、四肢疼痛、肝功能异常、贫血,中毒症状一时难以纠正。这就是——物极必反!追求得过了头,性质就变了,好事也成了坏事,真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正面的追求反而跑到反面去了。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也明白物极必反的道理,但是苦于找不到这个极限在哪里,如何把握这个度。其实度包括两个方面,是外在的物质和人体内部环境的统一。

同一种药物起到补益和毒害作用的量是因人而异的。因为人的体质不同,耐药程度存在差异,加之心情、情绪、饮食习惯、居住环境的差异,所以仅仅根据年龄、体重决定药物的剂量是很粗糙的。

比如饮酒,人的酒量跟年龄、性别、体重关系不大,反而和体质、遗传、当时的心情、是否先吃了饭有很大关系。同一个人也会因为年龄、环境心情的改变,导致对药物、食物的消化能力出现变化。俗话说好汉不提当年勇,以前酒量很大,现在喝同量的酒也许就会醉倒,甚至中毒;以前能吃大块肥肉,现在吃了,也许就会出现高血脂、胆绞痛、腹泻等等。

勇敢过了头,就成了鲁莽;诚信过了头,就成了迂腐;机敏过了头,就成了圆滑;……做事过了头,就走上绝路。所以,凡事勿太过,任何事情都不要太过分,要懂得适可而止,到了某个程度就该停下来省思,要给自己,也给别人留点余地。唯如此,才会不伤人,不害己。


笑铀

2021,9,18.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8

标签:物极必反   凡事   同量   酒量   必然会   体质   维生素   限度   症状   真理   药物   年龄   环境   标准   心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