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事半功倍地培养孩子的情绪认知能力,主要从两方面着手

在培养孩子的情商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内心情绪,只有先认知、理解自己的情绪,才能进一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培养孩子的情绪认知能力,从两方面着手,才能事半功倍:既要提升父母自身的情绪认知能力,也要帮助孩子提升认识情绪的能力。

1. 如何提升父母的情绪认知力

l 识别自己的情绪

要想培养宝宝的情绪认知能力,至关重要的一点是:父母需要认识自己的情绪,提高自己的情绪认知能力。对成年人来讲,利用他人表情和行为线索识别对方情绪并不是很困难。难的是,我们往往没有对自己的情绪进行很好的觉察和识别,从而造成很大麻烦。如果父母不善于认识自己的情绪,也就很难教会宝宝如何去觉察理解自己的情绪

通过下面这个例子,我们来体会一下父母对自己情绪的觉察有多重要:

乐乐自己在房间玩玩具,妈妈爸爸在客厅聊天,聊着聊着两个人吵了起来,妈妈被气得够呛,脸都涨红了。突然,在屋里玩的宝宝大声喊了起来:“妈妈,快过来,这个玩具我不会弄!”妈妈走进去,冲着乐乐就吼: “吵什么啊!你就不能自己动动脑子想想怎么弄吗?!每一次都要问我!”宝宝被妈妈生气的样子吓到了,哇的一声哭了起来。

如何事半功倍地培养孩子的情绪认知能力,主要从两方面着手

这个场景是不是有些熟悉呢?妈妈为什么会吼乐乐呢?因为,她没有及时觉察到自己和老公互动中产生的负面情绪,并且把这些负面情绪直接发泄在了孩子身上。你看,父母对自己情绪认知能力不足,会为家庭的和谐带来麻烦,更别提培养孩子的情商能力。

那究竟该如何“识别自己的情绪”呢?通过下面这个方法,可以让你更了解自己的情绪。

首先回忆一下,在过去一到两周的时间里,在与宝宝和或者与另一半的相处中,都发生过哪些让自己有情绪的事情。可以回忆两到三件事,以及想想自己当时产生了哪些情绪。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养成对自我情绪进行觉察和识别的习惯,这是提升自己情绪认知能力的第一步

l 了解情绪产生原因

同样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心情。原因是什么?其实是大家对这个事情的想法不一样。也就是说,情绪来源于我们的想法。

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你跟你的朋友约好,要组织两家孩子一起去公园玩。结果,朋友临时有事情,不能准时参加活动了。

(1)这时,你的心情是?

(2)你脑海中的想法是什么?

不同的人对于朋友爽约这件事情,会有不同的心情。原因在于大家对这个事情的想法不一样。如果你的想法是:“怎么能临时爽约呢?太过分了!”你可能会感到“生气”;而如果你的想法是:“朋友的家里不会有什么事情吧?”你可能会感到“担心”;又或者你的想法是:“哎,又不能跟他们家宝宝一起玩耍了,只能下次再约了。”你可能感到的就是些许的“失望”了。面对同样一种状况,一个人的想法不同,产生的情绪也会不一样。所以,情绪来源于我们的想法,而我们的想法,决定了我们的情绪。

下次,在有情绪的时候,不妨先问问自己:发生了什么事,这让我产生了什么想法,进而有了这样的情绪。多向自己发问,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和它们产生的原因。先改变想法,才能改变自己的心情,家长首先变身情绪调节高手,才能帮助孩子认识情绪

如何事半功倍地培养孩子的情绪认知能力,主要从两方面着手

l 多关注孩子的情绪

孩子尚小,语言能力未发展成熟,尤其是对于3岁以下的宝宝来说,他们的情绪更多是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父母往往更容易关注行为,而忽略孩子行为中隐藏的情绪。例如孩子发脾气摔玩具,父母通常很难冷静地先想到“他生气了”,更多时候会只对孩子摔东西的行为进行回应,责备孩子“不要摔东西”。如果家长不关注孩子行为背后隐含的情绪,那他的情绪以及表现出的行为就有可能更激烈,同时父母也失去了理解孩子,以及与他进行情绪交流的机会。

具体来说,关注孩子的情绪,指的是能够在孩子流露出情绪的时候,家长能积极的回应孩子的情绪。一方面,父母会越来越了解孩子:只有熟悉了孩子常见的情绪,爸爸妈妈才能在遇到状况的时候,准确识别出宝宝的情绪,并用恰当的词语帮他把情绪说出来。

另一方面,关注孩子的情绪,父母还能提升自身的情绪认知能力。家长平日里经常因为孩子的情绪问题,莫名其妙地发火、生气。而事后静下心想一下,又发现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家长能够了解孩子会因为什么事情开心、生气,同时在这个关注和思考的过程中,父母也提升了自身对情绪的觉察和理解能力,真是一举两得。

那么,需要关注孩子的哪些情绪?很多家长存在一个误区:只需要在孩子发脾气、哭闹的时候关注孩子的情绪。这是不对的,家长对孩子情绪的关注,不只是要关注孩子的消极情绪,还要关注孩子的积极情绪。更要关注那些不是那么“明显”的情绪,这就需要家长要用心关注和留意孩子了。

2、如何提高孩子的情绪认知能力?

接下来我们将从不同年龄阶段孩子情绪认知能力的培养,来教各位家长如何提高孩子的情绪认知能力。

2~3岁

此年龄段的孩子,已经有一些“察言观色”的能力了。他们能够分辨出简单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会仔细的观察他人的面部表情,更多的通过一些外在的表现来判断情绪。不过,孩子毕竟才两三岁,语言能力还不够强,所以,还不能准确的表达情绪。建议家长要接纳孩子的情绪,不要过于苛刻,多一些耐心,才能更好的引导孩子认识情绪。

案例:

君君今年两岁两个月,最近小家伙特会看脸色。见妈妈一生气,她就过来抱着妈妈的脖子亲,跟妈妈撒娇。等妈妈脸色稍微好些了,她马上有恃无恐又开始捣乱起来。妈妈很吃惊,孩子这么小居然无师自通“看脸色”了!同时,也很担心孩子以后是个“人精”,照这样发展下去,怕孩子以后什么事情都想“钻空子”,这可怎么办?

如何事半功倍地培养孩子的情绪认知能力,主要从两方面着手

建议做法:

首先,家长不用担心,君君的表现体现出她是一个情绪认知能力发展很好的宝宝。比如她懂得怎么样做,会让妈妈不生气,减少和妈妈之间的矛盾。假设孩子不会察言观色,父母反而应该担忧。

其次,针对孩子 “钻空子”否认问题,关键在爸妈身上,看家长怎么教。比如要吃饭了,孩子非要吵着吃糖果。这时,是妥协还是坚持?如果拗不过孩子的吵闹,允许她饭前先吃了糖,那么,孩子当然就学会“钻家长好脾气的空子”啦!父母不妨坚定地看着孩子:“现在是吃饭时间,吃完饭过一会你可以吃一颗糖果,但是现在不行。”也就是说,不和孩子妥协,而是用同理心引导孩子。

另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有祖辈共同抚养的家庭中,祖辈和父母辈对孩子的要求要一致,这样才能防止孩子“钻空子”。

3~4岁

3-4岁期间是宝宝情绪分辨能力快速发展的阶段 。此阶段是幼儿分辨生气、害怕和伤心这三种情绪的快速发展期,同时也是幼儿理解他人情绪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有研究显示,40%的3岁宝宝能够准确理解他人的情绪,到了4岁,能正确理解的比例上升到70% 。这也表明,孩子的情绪理解能力在3-4岁之间发展最快。

但是此阶段的孩子年龄尚小,他们的情绪,如大哭、发脾气等就是其向外沟通的手段,所以父母应接纳和理解孩子的情绪,倘若置之不理,无助于孩子认知、表达情绪,还会加深孩子内心的不安全感。

案例:

皮皮刚上小班,平时爷爷奶奶很宠他,他只要一碰到不开心、不顺心的事情,就又哭又闹,不达目的不罢休。爸爸认为:小孩子不能惯,就让他哭,哭一哭发泄完了自然就会停止了,要不他会越哭越起劲。可是妈妈很担心,宝宝哭得嗓子也哑了,才慢慢止住了点。照这个哭法,哭坏身体怎么办啊?

如何事半功倍地培养孩子的情绪认知能力,主要从两方面着手

建议做法: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接纳情绪,不等于纵容孩子的情绪。当皮皮情绪爆发时,要陪伴在他身旁,可以轻轻拍拍他,说:“皮皮,我知道你很难过”,就这样静静陪着他,让他哭一会儿。等到皮皮情绪缓和时,他才有能力思考和回答问题。

其次,帮助孩子理解情绪背后的想法。父母可以温和地询问皮皮:“发生什么事情了?什么事情让你这么难过/生气?”温和的语气和耐心的态度,会让皮皮觉得家人在乎他的情绪,他的情绪值得被关注和理解。而问皮皮为什么,则帮助他学着分析自己为什么难过或生气的原因,这是理解情绪的重要一步。

接着,父母可以进一步引导皮皮:“我理解你为什么难过了,下一次如果不开心,你可以试着说出来,告诉爸爸妈妈原因,好吗?”

再次,提供选项,引导孩子“说情绪”。父母不妨在引导皮皮“说情绪”时,直接提供选项,问他选择题,而不是填空题。比如:“是有人拿了你的玩具吗?还是你身体哪里不舒服呢?”

最后,需要补充一点:男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相对女孩子较慢些,有些男孩子3-4岁时语言能力发展才刚刚起步。所以,皮皮的爸爸妈妈对皮皮应该更加耐心地引导。

4~5岁

4-5岁宝宝能够正确分辨60%的情绪了,和之前比已经提升很多了。他们越来越习惯幼儿园生活,可能有了最喜欢的老师、最喜欢的朋友。借此机会,建议多和孩子聊聊与此相关的话题,一方面是对孩子的关心,另一方面通过这些与孩子息息相关的事物,帮助孩子理解情绪、认识情绪、进而学习高情商的表达情绪。

案例:

乐乐上中班了,他有句口头禅“我不高兴了”,一天到晚都挂在嘴边,动不动就撅起肉嘟嘟的小嘴,说“我不高兴了”,然后一个人坐在一边生气。妈妈问他:你为什么不高兴啊?……他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邻居大妈一见他,就说“哟!不高兴”来了。这样一说,乐乐更不高兴了。妈妈很无奈,不知道怎么帮乐乐表达自己的情绪。

如何事半功倍地培养孩子的情绪认知能力,主要从两方面着手

建议做法:首先,耐心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比如父母不妨这样应对乐乐“不高兴”的情绪:“谢谢你告诉我现在不高兴,什么事情让你如此生气?”父母在对话过程中要充满着好奇,耐心向乐乐询问事情的详细经过,并关注他的情绪感受,这样的亲子沟通方式才是有效的,乐乐也更愿意告诉妈妈他的感受。

其次,引导孩子学习表达积极的情绪。比如可以教给乐乐这样表达情绪:“我今天很开心,老师表扬了我。”他会逐渐觉察到任何情绪都是可以被接纳的、可以去表达的,而别人也不会误以为自己只有不高兴的情绪。

另外,教孩子转移、疏导负面情绪的方法。比如,父母帮助乐乐了解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之后,可以进一步问问他:“那你打算怎么做才能高兴呢?”这会引导他理解情绪产生的原因后,想想怎么转移负面情绪。

还有几个方法也可以疏解负面情绪:

1)请孩子深呼吸,边呼吸边调整自己的想法,想象自己正呼出不开心的情绪,吸进快乐的能量。

2)请孩子找个橡皮泥使劲儿捏一捏,发泄自己愤怒的情绪。

3)请孩子把不开心的事情画出来,和爸妈讲一讲。

5~6岁

此年龄段的孩子,情绪认知能力较之前已经有了更大的提升。随着语言能力和自我意识的增加,他越来越有自己的想法和主张,反而不像以前那么懂得“察言观色”了,没那么懂事了,但是这正是他成长的表现。面对此阶段的孩子,家长更应以身作则,积极引导孩子学习认识一些更复杂的情绪,并且帮助孩子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案例:

小凯已经大班了。周末和家人去购物,他在商场的公共座椅上蹿下跳,旁边的叔叔阿姨都躲着他换了位置。妈妈让他安静点,结果他像没事人一样,又跑去看旁边叔叔打游戏,还不时地说“你点得太慢了,快点快点!哎呀,又死了,真笨!”那位叔叔尴尬地笑着,爸爸妈妈脸都红到脖子根了。家人很焦虑,小凯马上就要上小学了,以后接触社会越来越多,怎么才能让他学会察言观色?

如何事半功倍地培养孩子的情绪认知能力,主要从两方面着手

建议做法 :

首先,家长学会以身作则。家长不妨回忆一下,日常生活中自己是否不轻易在小凯面前表露情绪,或者会否定孩子的情绪?说出“有什么可哭的?你怎么能生气”之类的话。事实上,这样做法欠妥,不仅无法树立父母的权威,而且还会阻碍小凯学习分辨和理解他人的情绪,及产生情绪的原因。

其次,日常生活中帮助小孩子提升情绪认知能力。父母平时多留意可利用的情绪教学素材,来提升小凯的认知情绪的能力。比如,父母可以事先关掉电视的声音,请小凯观察电视画面,猜猜电视人物有什么样的表情?猜猜人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也可以和小凯一起亲子读故事书,问问小凯故事书里的主人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发生什么事情了?还比如,父母也可以从书报杂志上裁剪一些表情图片,教孩子指认各种情绪,并用词汇命名。比如,“这个大白熊两手叉腰很生气”;“这个小朋友玩具摔坏了很伤心”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认知   情绪   能力   察言观色   事半功倍   负面   生气   想法   爸爸   家长   事情   父母   原因   妈妈   宝宝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