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的父母,误解了孩子的“依恋”


90%的父母,误解了孩子的“依恋”

最近,有一位职场妈妈在网上求助。家有两岁调皮男娃,平时工作繁忙.由爷爷奶奶带,老人说孩子很乖,吃饭睡觉很听话,可只要妈妈一回家,孩子就粘着不放,吃饭睡觉也要赖着妈妈。

家里老人总“念叨”:“妈妈不在家,孩子又乖又好带,妈妈一回家,孩子调皮又淘气”,这位宝妈怀疑是否自己“惯坏”了孩子?为什么妈妈回来就“不乖”了


孩子在妈妈(父母)身边充满了安全感


只有安全感充足的孩子才能在妈妈不在的时候勇敢地面对未知的世界,两岁的孩子几乎一刻都停不下来,到处跑跑跳跳,翻翻闹闹。Ta们希望探索世界,四处冒险,这些探索和冒险在大人眼中就成了“调皮”。


90%的父母,误解了孩子的“依恋”



为什么孩子被爷爷奶奶带的时候很乖很听话?


其实是孩子对他人的信任不足,不敢“肆意妄为”,而在妈妈面前,孩子想尝试各种事情,因为有妈妈在身边孩子会感到更安全更放松,才会完全释放自己的天性,哪怕是很困难或危险的事情,TA知道有困难妈妈会帮TA解决

老人这样说一方面想“炫耀”,表示自己带娃有方,另一方面也确实希望孩子能独立坚强一些。

有的父母(老一辈)认为孩子爱哭、粘人是缺点。

尤其是对于男孩来说,有一些家长不希望男孩像女孩一样爱哭,希望从小培养他的男子气概这没问题。但是对于这个年龄段哭泣是很正常的,遇到挫折哭泣是孩子无力处理现实为数不多的方式。

粘人也是正常,不仅能让孩子感到安全感,产生愉悦,还有助于培养孩子对他人的信任,有助于他将来与人沟通。


90%的父母,误解了孩子的“依恋”



孩子的依恋行为和吃饭睡觉一样


都是基本的生存需求。孩子在成长的某个阶段特别爱粘着妈妈是正常现象,这是一种依恋的表现,也是孩子必然会出现的心理现象。

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安斯沃思曾做过一个经典的“陌生情境实验”,来探索亲子依恋关系的秘密

实验要求妈妈带孩子进入一个陌生的房间,里面有一个陌生人,孩子可以尽情玩玩具。随后妈妈离开房间,留下孩子独自一人,三分钟后妈妈再回到房间。

90%的父母,误解了孩子的“依恋”


实验发现,在妈妈离开和回来的过程中,不同的孩子会出现不同的反应,大致分为三种:

安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的表现为父母在场能使孩子感到很安全,能积极地进行向探索外界,当父母离开时,孩子会表现不安和想找父母,等父母回来时立马会找妈妈,且容易被安抚平静下来。

回避型依恋的表现是父母在场不在场无所谓,都没有太大反应。

反抗型依恋表现为在妈妈要离开前就显得很警惕,对于妈妈的离开表现出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他们的大喊大叫。



不想“惯坏”孩子可以这样做


1.在家里建立相应的规矩。比如孩子想玩玩具结束后要自己收拾,要养宠物,自己负责照料,到时候自己起床穿衣洗脸,为自己负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如果对孩子的撒娇情绪很抵触,请尽快离开那个环境。你可以告诉她自己现在心情不好,让他自己玩一会。这样比你一边生气无法容忍他的撒娇行为,一边又要劝自己冷静要好得多。

3.尽量避免“不告而别”

离开孩子前要告诉他,自己要去干嘛,大概多久,让孩子对你离开这种情况有一个安全感。

90%的父母,误解了孩子的“依恋”

90%的父母,误解了孩子的“依恋”

- End -

90%的父母,误解了孩子的“依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7

标签:男娃   父母   肆意妄为   孩子   误解   调皮   安全感   爱哭   困难   房间   老人   事情   现象   男孩   身边   妈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