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7 家规 (天爽故事汇连载)


各位群友早上好!见字如面!这里是天爽故事汇,我是天爽。今天我们分享的故事名字叫:家规。

上一篇,我们讲了寒门,也就是寒门出贵子的用意。其实在实际生活中,寒门出贵子也和家规规则有关。2018年我在北京有这样一个经历:

前不久,因工作需要在京都参加了一个饭局。同时就餐的,除了家庭教育界同行,还有一位世纪前后的中原某大省高考状元,北大博士毕业,也曾任北大团委负责人,目前在北大某部门工作。该状元出生于普通农家,家境贫寒,虽自幼聪颖好学,但能够成为状元,期间的过程和经历,很值得我们深思。席间,大家自然谈到家庭教育的作用,学者们高谈阔论,不乏真知灼见。轮到该状元讲话,他认真地回顾了成功的求学历程,认为早期来看,没念过多少书的妈妈的家规很重要。

家规如下:妈妈在家里发布:如果孩子中谁的学习好,就可以不参加农活,同时,还有物质奖励。因为状元本人就读于村小学,因成绩突出,每个期中期末还有两次到乡镇去看考试成绩联合排榜的机会,每次,妈妈都给五毛或者一元钱,可以到镇上买五个或者十个大油饼吃(这在家里是吃不到的)。

状元认为,对小学生的他来说,这条家规是很重要也很有效的奖励。接下来,状元还谈到了另外两件和读书求学有关的事情。第一件是小学入学时候,老师点名,几乎对每个学生都给予了目标暗示,比如点名到这名状元,老师说,你就是清华大学的料。然后想了想又说,清华大学没有北京大学大,你是北京大学的料。就为了这一点,状元本人的梦想被点燃了,他开始对北大有了期待和向往。第二件事就是后来他托邻村在北京读书的大学生,为他照了一张北京大学西校门的照片,从此奉若珍宝,一直爱不释手。并且,这张照片对他的学业起到了很大的鼓动作用。状元说,人的学习情绪都有高潮和低潮,低潮时就不愿意学习,他自己也一样,每个月都有那么几天不愿意学习。为了圆梦,每次学习低潮来临,他就拿出北大西校门的照片,鼓励自己,坚持学习。席间他也开玩笑说:现在知道了,清华大学比北京大学大很多呢。呵呵呵呵呵。席间我就想,北大清华是全国亿万家长和孩子的梦想,实现梦想,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还真的是离不开这样几个条件:家长(无论贫穷还是富有)的引导和呵护;老师殷切而真诚的期待;自我不懈的坚持和努力。心理学中有很多效应理论,其中有一个理论名字很多,有的人说是“毕马龙效应”,有的人说是“皮革马利翁效应”,这是音译的区别。经过美国教授的实验,名字又变成了“罗森塔尔效应”。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期待效应,也是一种暗示效应。故事说: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这个国王性情孤僻,常年一人独居。他善于雕刻,孤寂中用象牙雕刻了一座表现了他理想中的女性的美女像。久而久之,他竟对自己的作品产生了爱慕之情。他祈求爱神阿佛罗狄忒赋予雕像以生命。阿佛罗狄忒为他的真诚所感动,就使这座美女雕像活了起来。皮格马利翁遂称她为伽拉忒亚,并娶她为妻。在这个神话的基础上,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进行了一项有趣的研究。他们先找到了一个学校,然后从校方手中得到了一份全体学生的名单。在经过抽样后,他们向学校提供了一些学生名单,并告诉校方,他们通过一项测试发现,这些学生有很高的天赋,只不过尚未在学习中表现出来。其实,这是从学生的名单中随意抽取出来的几个人。有趣的是,在学年末的测试中,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的确比其他学生高出很多。研究者认为,这就是由于教师期望的影响。由于教师认为这个学生是天才,因而寄予他更大的期望,在上课时给予他更多的关注,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传达“你很优秀”的信息,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因而产生一种激励作用,学习时加倍努力,因而取得了好成绩。这种现象说明教师的期待不同,对儿童施加影响的方法也不同,儿童受到的影响也不同。借用希腊神话中出现的主人公的名字,罗森塔尔把它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故事部分来自百度百科)席间,同行们非常认同以下观点:一辈子有个好妈妈,有个好老师,有个好领导,幸甚!

贝拉克·奥巴马,第44任美国总统。他既是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者,也是美国精英教育的典范。他是两个女儿的父亲,在她们分别10岁和7岁的时候,他制定了九条家规,内容并不复杂,但操作性强,而且极具意义:

家规1:不能有无理的抱怨、争吵或者惹人讨厌的取笑;

家规2:一定要铺床,不能只是看上去整洁而已;

家规3: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冲麦片,自己叠被子,自己起床并穿衣服;

家规4:保持玩具房的干净;

家规5:帮父母分担家务,每周1美元;

家规6:每逢生日或是圣诞节,没有豪华的礼物和华丽的聚会;

家规7:每晚8点30分准时熄灯;

家规8:安排充实的课余生活:跳舞、排戏、弹钢琴、打网球、玩橄榄球;

家规9:不准追星。

无疑,奥巴马最重视的还是规则的养成,而且都是生活中切切实实可以操作的事情。

还有一件事体现了奥巴马对子女的教育的细腻、认真,他曾经亲自写了一本励志书,名字叫:{赞美你:奥巴马给女儿的信}。纽约时报评价:这本美丽的书是写给我们每个人的,它让我们看到自己追逐梦想的潜力,让我们去打造自己的路。它团结了整个国家,泽被子孙后代,这本书值得所有家庭收藏,更值得所有人珍藏于心。



点评

一般来说,孩子的规则意识是在四、五岁到十来岁之间养成的,过了这个时间段,再想形成规则意识就比较难了。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如果你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享不尽它给你带来的利息,如果你养成了坏的习惯,一辈子都在偿还无尽的债务。

网上有报道说某地的一家火锅店,大人都在位子上用餐,只有一个小孩在过道里跑来跑去。孩子妈妈就慢悠悠地跟在后面,没有责骂,更没有制止。跑到一处拐角的时候,恰好撞上了转弯的服务员,服务员的手上还有一锅烤鱼,孩子的额头刚好贴到滚烫的烤鱼锅上,悲剧瞬间发生,孩子多处被烫伤。

父母给孩子自由是相对的,既不是不作为,更不能纵容。在合适的年龄帮助孩子建立好规则意识,孩子将受用终生。

故事 7 家规 (天爽故事汇连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家规   巴马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寒门   席间   低潮   状元   效应   北大   规则   期待   妈妈   孩子   故事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