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择校,你纠结的那些问题,可能根本就不值得纠结


关于择校,你纠结的那些问题,可能根本就不值得纠结


文章来源:和松妈妈去游河


你以为是牺牲了自己来成全孩子,

岂不知是被消费了无所谓的焦虑。

无论是幼升小,

还是小升初的你,

都一样!

谨以此文,

献给挣扎在升学择校岸边的爹娘。


前几天在后台收到这样一条留言——

今年我们打算买学区房给小朋友入学做准备了,本来打算上X学校,但又听周围朋友说X学校现在学生之间攀比心很重,送老师也是动辄大牌包包起步,立刻犹豫了,怕对小朋友产生不好的影响,松妈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正好最近也有一些朋友问到有关选择小学的其他问题,打算一并写一篇。

But!必须要声明的是,我不是育儿专家,只是普通家长。

以及我说的只是我结合松入学以后的观察思考,得出的一些想法。不是真理,仅供参考。



关于择校,你纠结的那些问题,可能根本就不值得纠结

先说那个读者的困惑。第一我觉得,“周围朋友说”,不代表就是实情。你问了多少周围朋友?样本类型是否足够多,足够全面?朋友也是道听途说,还是就是身处其中?

这里面有个很重要的区分是——观点vs.事实

举个例子,松经常回来跟我说:“学校的饭菜实在太好吃了!” 而我也看到过松同班同学的家长在群里抱怨,说孩子天天回来说学校饭菜难吃,没啥吃的,都瘦了……

所以如果有人打听学校伙食,问到我们这样两位不同的家长,可能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其实两个孩子都没撒谎,但他们说的都是自己的主观感受,是观点,而不是事实。

如果你想知道学校伙食如何的实情,最好的方法是蹲点观察学校实际菜谱三个月以上(还不能以网络公布为准),才能得出你自己是否满意的判断。口味这个就更不好掌握了。

同理,“攀比”如何定义,“严重”如何界定,“大牌包包起步”是多大牌?这里面充满了模糊地带,充满了主观感受,还往往是“口口相传后的听说”,朋友说的并不能作为参考的依据。

关于择校,你纠结的那些问题,可能根本就不值得纠结


事实:可以由数字、统计、历史、科学等证明。观点:相信、觉得、很好、很差、严重、还好等等


同理,还有很多会影响家长择校的因素,其实判断都是来自于他人的观点,而非事实。

比如我曾经把“作业多不多”作为自己心中衡量学校的一个考量,后来发现,同一个学校,有的家长觉得作业很快就做完了,有的说作业好多啊,要做好久——班级不同、年级不同、老师风格不同、孩子做作业的效率也不同……打听来打听去,都是“盲人摸象”的片面说辞罢了。

所以,这段我的观点是——

关于择校,你纠结的那些问题,可能根本就不值得纠结


如果调查下来,“攀比严重”确实是个事实,那要不要放弃这所学校呢?这位读者担心“对孩子产生不好的影响”,指的是哪种“不好的影响”?

其实上学以后,可以担心的,对孩子可能产生“不好的影响”的事情太多了——

座位太靠后,老师管不到,可能产生不好的影响……同桌孩子成绩不好,上课总是乱说乱动,可能产生不好的影响……老师比较严格,我家孩子比较内向,可能产生不好的影响…………


我是相对佛系的家长,一时想不起太多的例子,但是平时在读者群里以及生活中,听到类似的焦虑很多很多。

松刚上小学的时候,我曾因为他联想过于广泛,上课会顺着老师讲的去想自己脑子里的东西,经常走神而焦虑。特意向一个我很尊敬的特级教师请教。

关于择校,你纠结的那些问题,可能根本就不值得纠结


她给我的宽慰并不光来自于她告诉我——一年级的男孩,这样的现象很正常。

她给我的宽慰,或者更确切地说“警醒”,来自于她告诉我——孩子需要自己适应和调节,很多事情是家长无法替代他们完成的。

家长的焦虑,并不能让孩子“不走神”,也不能让孩子“免于攀比”、“免于自卑”,免于种种——心理上的问题,不是加减法,通过大量练习就能精进。心理上所有困惑的解决、改进,都只能来自于本人不断思考、不断适应,来自于本人的内驱力。

前几天在读薛瑞萍老师的《薛瑞萍教育教学问答》。我读这本,是为了做更好的老师,而这本却有很多地方提示我该如何更好地做家长。

她用了专门的一小节论述“敏感的座位问题”



关于择校,你纠结的那些问题,可能根本就不值得纠结


关于择校,你纠结的那些问题,可能根本就不值得纠结


家长能做的和该做的,就是教育好自己的孩子,然后把信任给予教师,把信心给孩子。只能如此,你别无选择,否则你的焦虑,只能让孩子变得更加躁动,更加孱弱——更加不能自控,更加缺乏自我教育能力。这种对于环境过分依赖的根性,必将成为孩子一生致命的缺陷。

所以,这段我的观点是

关于择校,你纠结的那些问题,可能根本就不值得纠结


说了那么多,好像没有一句实际指向“到底该怎么择校?!”

因为这个问题,我也回答不了——每个家庭实际情况千差万别,选择时的价值观也大相径庭。我能回答的只是上面那些我的思考路径,大家可以套用一下,想想自己纠结的那些问题,有多少是值得真纠结的,有多少原来“根本不是个事儿。”

我说一下我个人择校时,以及现在松上了小学三个月以后我回头看,觉得择校时一些比较重要的因素。

1、离家远近

上学以后,发现时间非常宝贵。三个月了,我们还在调整全家的生活秩序,一起适应松的小学生活。离得近,意味着可以多睡20一会儿,或者多一些时间课外阅读,这是对孩子经年累月的影响,必须考虑。

此外还要考虑全家人,如果离得远,接送不是一朝一夕。应该尽量平衡全家人的利益最大化。爸爸妈妈接送太疲惫,辅导作业吼娃的几率会指数级上升……

2、学校教育理念的整体导向

我一直倾向于活动丰富,让孩子视野尽可能开阔的学校,而不是以成绩为唯一或者最主要导向的学校。因为我个人觉得成绩没有那么重要,孩子视野开阔,心理世界丰富,多一些美的、快乐的回忆,将来能更好地抵御缓慢受锤的成年生活。

这些平时多看看学校网站,多问问学校的孩子,大概能了解个七七八八。曾听几个名校的孩子说,他们的运动会只有开幕式,没有实际活动,这样的学校我基本不会选,因为我觉得孩子一周五天在学校,学校重视体育和户外活动,对我来说很重要。

3、比学校更重要的是进个好班?

这也是一个很普遍的论点,从道理上我赞同,但是从实际操作上,“好班”怎么衡量?

有朋友托关系把孩子送进了年级组长的班里,年级组长的班级每次考试都第一,但是抓得很紧,老师可以说是“严苛”。她家孩子安静胆小,跟不上一个劲往前冲的老师节奏,心理压力很大。她也在怀疑自己当时做的选择是否正确。

所以这里也存在一个匹配问题——你的期望是什么、你孩子的性格特点是什么、老师的教育教学特点是什么,三者能否匹配上。

有的老教师,经验丰富,但教育理念比较老派,或者精力不济。有的新教师,经验不足,但是教育理念先进,对教育事业充满热情——真的很难一概而论。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的做法是——犹豫过要不要托关系,最后决定听天由命,松遇上什么样的老师,都是他自己的福分。

目前松非常喜欢他的老师,能看出来班上的孩子们也是。因为松曾经说过好几次“我们班今天差点酿成事故了,某老师(副班主任)一进班级,大家都争着上去抱她。”,“今天做了串珠,大家都争着把自己的作品送给某老师(班主任),她一下就变成漂亮的小姑娘了。”这是松的幸运——喜欢老师,往往才更愿意听他们的话,才会努力想让自己变得更好,这才是最强驱动力。

关于择校,你纠结的那些问题,可能根本就不值得纠结


这篇文章我写了很久,毕竟我不是育儿专家,很担心我的个人观点误导大家。但我也相信,如果任何一个育儿专家,在择校这件事上言之凿凿告诉你一个标准答案,那ta一定是个骗子(松妈咧嘴笑.gif)

焦虑是正常的,但不要让焦虑影响你的判断。人生那么长,变量那么多,没有哪个是人生的决定性因素,反而是家庭教育日复一日,点点滴滴,才是真正塑造孩子的那支“隐形的力量”。所以不如化焦虑为动力,好好梳理自己。


关于择校,你纠结的那些问题,可能根本就不值得纠结



祝——豁然开朗。噢,妈咪妈咪哄。

作者介绍:松妈,爱折腾的二宝妈,分享癖,从分享思考,到分享好吃好玩好课。

关于择校,你纠结的那些问题,可能根本就不值得纠结


关于择校,你纠结的那些问题,可能根本就不值得纠结


关于择校,你纠结的那些问题,可能根本就不值得纠结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作业   宽慰   实情   焦虑   班级   事实   担心   不好   观点   家长   老师   孩子   小学   学校   朋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