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岁男孩深夜光着身子趴在窗边大哭:懂事的孩子,背后都是疤痕

毛姆曾说:“自我牺牲是压倒一切的情感,连淫欲和饥饿跟它比起来都微不足道。它使人对自己的人格做出最高评价,驱使人走向毁灭....

01 新闻:九岁男孩深夜光着身子趴在窗边大哭

昨天我看到了一个新闻,心里挺不是滋味。

11月6日深夜,南京某小区里,9岁小男孩因为想爸妈独自在家大哭。民警赶到后想要联系家人,却遭到了男孩的阻拦,他一边哭一边说:求你们别打电话给她,妈妈跑单不够拿不到工资……当天晚上10点左右,小男孩的邻居报警,称看见孩子趴在窗户边上大声哭泣,已经连续几个晚上了。接警后民警迅速赶往现场,隐约看见5楼有个男孩趴在窗户上抽泣,窗户上没有防护栏,十分危险。民警大声安抚迅速上楼,只见孩子光着身子,满脸泪水,全身冰冷。民警立即让孩子穿上衣服,邻居也从家里带来了热乎的包子。

家里为什么没有大人,男孩又为何连续几晚在窗户边哭?当民警询问孩子父母的信息,孩子支支吾吾不愿说出口。眼看民警找出了孩子母亲的电话,男孩突然大哭请求:我父母都出去干活了,求你们别打电话给她了!

9岁男孩深夜光着身子趴在窗边大哭:懂事的孩子,背后都是疤痕

原来,男孩今年9岁,妈妈深夜跑出租,爸爸出门拉货去了。一个人在家的男孩很孤单,又不想打扰父母的工作,就一个人跑到阳台哭。哽咽中,他还不忘为爸妈说话:"我怕我妈付出那么多的努力都白费了,她跑单跑不够时间就拿不到工资的。" "她晚上虽然不顾我,但早上都顾我的。

民警劝说孩子上床休息后下楼,等了一个小时后终于见到孩子的母亲,劝说她工作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多陪陪孩子

众网友看到这则新闻后纷纷表示:男孩懂事得让人心疼。

9岁男孩深夜光着身子趴在窗边大哭:懂事的孩子,背后都是疤痕

02 懂事:性格特点折射出人格品质

父母对孩子的陪伴,尤其是高质量陪伴,是构建孩子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的基石。在这则新闻中,父母的缺位,肯定会给孩子带来一些影响。但现实可能同样复杂,就像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一样,在满足生存需求之前,无法谈及其他层次的满足。

我想我们无法指责父母为什么要把9岁的孩子独自扔在家里,无法指责父母缺少对孩子的陪伴,但就像大家都看见的一样,我们都认为这个男孩很"懂事",也因为太懂事了,让成年人心疼。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一般来说,懂事的孩子大多出生在物质条件相对匮乏的家庭懂事是一个外显的特质,但是从内而言,依然折射出的是孩子的人格特征。懂事的孩子有什么特点?容易形成什么人格?家长面对太懂事的孩子应该注意什么…这些问题是我们需要探讨的。

懂事,一般有两层意思。一层是理解别人,能体谅他人的辛苦,第二层意思,是明事理,讲道理。我们常说一个孩子懂事,一般是第一层意思。尤其是指孩子懂事,能体谅父母。

懂事的孩子,一般共情能力都非常好,有很强的同理心,容易对他人产生同情。但是过度的懂事就有可能不是优点,而是问题。

最典型的是讨好型人格的人,一般人们都会用"懂事"形容他们,这类人善于察言观色,在不自觉中,常会压抑自我的真实感受来满足别人。这个类型的"懂事"很好理解,它的"坏处"也不言自明,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的确是一种很常见的情况。对于孩子来说,如果父母总是用各种方式,比如赞扬等方式来鼓励孩子"懂事",就要警惕孩子发展出讨好型人格。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人格的人看上去也很"懂事",这就是回避付出型人格。这类人的懂事,表现在很害怕麻烦别人,对于别人的付出表现出焦虑上,但实际上,这种看上去的懂事,本质上是一种心理的防御,他们通过懂事,来切断和他人的链接

曾奇峰曾经讲过一个例子,他帮了一个人很微不足道的小忙,对方一直说谢谢,表现出一副受到了极大恩惠的样子。于是曾奇峰说:你对我很有敌意,是在用"谢谢"来抵消掉我刚才的帮忙,这样,你就可以跟我拉开距离了。也就从心里感觉不欠我什么了。

这个人当时很蒙圈,完全听不懂曾奇峰的话,后来经过深入的自我觉察,他才明白其中的道理。可以说,这是一种隐藏的很深的"防御性懂事"。

除此之外,配得感的低的人,一般也都显得比较懂事。配得感低的人,有骨子里深层的自卑,他们从潜意识深处认为自己不配得,不配吃好的,不配穿好的,不会用好的。这样的孩子,也会让人感觉懂事的让人心疼。

最后,"过分讲道理"的人也会显得很懂事。简单的说,他们内心有非常强大的"超我",这个超我就是内化了的来自外界的道理,我们非常认同道理,凡事都容易以"对错"衡量,只专注于做"对的事",比如,照顾别人的感受,给别人留面子等等。

对于这类人来说,"道理"是他们压抑自我真实感受的铠甲,他们用道理来武装自己,显得非常"通情达理",但是这背后,却是和自己真实感受链接的断裂

9岁男孩深夜光着身子趴在窗边大哭:懂事的孩子,背后都是疤痕

03 区分:成熟型懂事vs 自卑型懂事

通过以上叙述,我们已经大体了解了懂事和人格之间的关系。我们有必要厘清关于懂事的概念,才能从人格上知道成长的方向。

成熟型懂事,是一种以人格成熟为基础的懂事,这种懂事更多的内涵在于"明事理、辨是非"上,当然,这类型的懂事也必然包括拥有同理心。一个人格成熟的人,意味着在很大程度上祛除了自我中心(自恋型人格),这也就意味着他们拥有了"看见"他人、理解和尊重他人的可能。

人格的健康程度和一个人的认知层级密不可分,当一个人的认知层级越高,就意味着ta越能理解不同的人,不同的道理,能接受这个世界除了"自己的道理"之外,还有"别人的道理"、"普世的道理"等等。这样,他们就不容易只讲自己的理,自然,也就活的更加通透和豁达。

这个时候的"懂事",就是一种基于人格圆融之上的懂事

与之相反的是自卑型的懂事,这个类型的人,不管是讨好型人格、回避付出型人格,还是配得感低下的人、超我过于强大的人,他们共同的特征都是自卑

这种深入骨髓的自卑,源于自身安全感的缺失、自我价值的低下和缺少自爱的能力。本质上,他们都认为自己是不重要的,自己的情绪、感受不重要,自己的诉求不重要,自己不配和别人打交道,不配得到别人的付出和尊重…

这是非常要命的懂事。正因为此,所以,懂事的孩子才让人心疼。

9岁男孩深夜光着身子趴在窗边大哭:懂事的孩子,背后都是疤痕

04 盛产"自卑型懂事"的家庭

懂事只是一个形容词,其背后是人格的特征。而对一个人的人格影响最大的,就是家庭,尤其是父母对孩子的抚养方式。

所以,什么样的家庭会培养出那些表面乖巧懂事,本质上压抑自我的孩子呢?

第一种,缺少对孩子陪伴的家庭。

孩子的安全感构建于生命的早期,而且有固定的窗口期,一旦错过就只能部分修复,但却很难做到逆转。父母的陪伴,是构建孩子安全感的重要来源。父母能否充分的满足孩子的依恋关系,直接决定了一个孩子内心安全感水平的高低。如果缺少父母,尤其是母亲的陪伴,孩子就会变得敏感、自卑,学会压抑自己对于关爱的渴望,容易变得会察言观色,讨父母欢心,这就会直接导致日后的讨好型人格。

第二种,过于苛刻的成长环境。

如果父母自身人格不够成熟,是苛刻型的家长,他们就会在抚养孩子过程中经常使用挑剔、指责、抱怨的方式对待孩子。这样做,会极大的摧毁孩子的自信心,损害孩子的自我价值感,让他们难以建立高水平的自我价值感。

自卑的人,无法在人际关系中自如的展现自己,他们或者放低身段,或者无意识的将自己置于隐形状态,以逃避人际关系,在外人看来,他们会显得非常懂事,但是这种懂事,是以自我压抑为代价的。

第三种,其他带来不安全感的成长环境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种情况会让孩子缺失安全感,比如将孩子寄养,父母关系冷漠、父母对孩子忽视,很少重视孩子的感受,以至于孩子自己在学校遭遇过被霸凌、被孤立之类的经历等等,都会让孩子变得敏感自卑。

9岁男孩深夜光着身子趴在窗边大哭:懂事的孩子,背后都是疤痕

05 改变:警惕抚养出过分懂事的孩子

觉察即疗愈。对于特别懂事的孩子,父母应该做的,是厘清概念,提高警惕,矫正自己的抚养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思维模式的改变,从正面到负面,从消极到积极。

对于孩子,少责备,多理解,少否定,多肯定。这个改变是必须的,它对于孩子的影响也是直接而深远的。当父母能够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以积极的方式看待孩子的行为,就会发现曾经让自己怒不可遏的东西,其实完全可以换一种方式理解。

比如说孩子的顶嘴,家长如果认为这是孩子不听话,并因此而惩罚孩子,那孩子可能以后就越来越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如果家长将孩子的顶嘴看成是孩子内心力量增强,能够敢于积极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那就不会对孩子的所谓顶嘴恼羞成怒。

这个思维转变的过程,需要家长认知的升级以及对自己过往行为模式的觉察

第二,对孩子进行高质量的陪伴。在安全感的构建上尽量满足。

比如,如果确实因为生活不能够有大段的时间陪在孩子身边,给孩子良好的精神哺育,那么就要跟孩子说清楚这个事实,并且,在尽可能多的时间里给到孩子高质量的陪伴。

所谓的高质量陪伴,就是能给到孩子更多的理解、尊重,让孩子不会感觉自己做的不符合父母心意就会被抛弃或者受到惩罚,让孩子从内心构建安全感。需要让孩子懂得,虽然父母不能时时陪伴,但是我们的心,是连在一起的。

第三,鼓励孩子表达自己。

自卑的孩子都不敢表达真实的表达自己,这背后是害怕来自外界的评判。比如,两个苹果,自己选择了大的,父母就说孩子自私,那么孩子就不敢再拿大的了。

其实想要大苹果是多么自然的事,然而父母却总是给孩子正常的行为上贴上各种各样负性的标签。

父母需要调整自己的这种爱评判的习惯,并且鼓励孩子勇敢的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人的成长,是先自私再无私,先不懂事再懂事,先自由再自律的过程。如果不给到这种天然人性的允许,就直接以道德绑架孩子,以负面标签评判孩子,那么这样的孩子怎么能不自卑呢?

第四,教育孩子的方向:懂事不如任性,任性不如明事。

这是我在一篇文章上看到的观点,非常认可。明事,不仅是明"事",还是要明"人",这个"人,"不仅包括"别人",还包括"自己"。

家长需要让孩子懂得自己的感受、尊重自己的情绪、表达自己的诉求,然后再去理解别人,理解道理。明事的境界,是教会孩子修持内心,不高不低,不偏不倚。既能用一颗清朗之心去看待别人,更能全面客观地看待自己。

写在最后:

懂事是中国家长经常夸赞孩子的一个词汇,这个词汇既会给孩子带来积极的心理暗示,也会给孩子带来消极的心理暗示,全看父母怎么引导。当孩子明白道理,尊重他人的时候,父母夸孩子懂事,是在为孩子树立规则,构建社会角色,当孩子过分压抑自己,表现出对别人过度的理解时,就需要警惕孩子的自卑与讨好。

这中间的度,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很多人都说,看过很多育儿书,但是还是管不好自己的孩子其中的差别就在于理解的是否准确——"精准度"是衡量一个人是否真正理解,做到知行合一的关键。这需要家长的觉察和思考。毕竟苏格拉底也曾说过: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过。

9岁男孩深夜光着身子趴在窗边大哭:懂事的孩子,背后都是疤痕

我是“有梦想的唐糖”,天蝎女,感性与理性并存,厌恶伪、毒鸡汤,热衷深度剖析,专注个人成长。享受直面真实的“痛”与“乐”。热爱心理学,望以个人微小之力为火种,燃心理学之大火。欢迎互动,欢迎点赞,欢迎打赏,欢迎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懂事   男孩   孩子   奇峰   疤痕   民警   自卑   安全感   人格   深夜   内心   道理   成熟   家长   父母   真实   方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