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那么多育儿课,看了那么多育儿书,我依然对我的孩子束手无策


在开始之前,我们先来讲一个疑惑:为什么我听了这么多课,对我的孩子还是束手无策?

因为知识≠经验。我只是听懂了,但并不能让我做到。只有做了,我才是真正的懂了。也就是说,我听过的课,只是知识,不是经验,需要体验。

我们为什么要共情?

生活中,我们有时会碰到这样的事:孩子弄坏了自己的新玩具,然后一直在哭。

这个时候你会怎么说?


我们来看看下面三位妈妈的话,看看是不是有自己的影子:

A妈妈说:又不是别人弄坏的,你自己弄坏了有什么好哭的,别哭了。

B妈妈说:你烦不烦啊,一直哭哭哭,我一点都不喜欢你这样。遇到问题就只会哭,哭有用吗?

C妈妈说:别哭了,再买一个给你吧!


上了那么多育儿课,看了那么多育儿书,我依然对我的孩子束手无策


如果你是孩子,你会从这3位妈妈这里得到安慰吗?如果理解不了,我们换个说法。现在酝酿一下这个场景下你的心情:

A老公:又不是别人弄坏的,有什么好伤心的。

B老公:烦不烦啊,一直说说说,我一点也不喜欢你这样。

C老公:别说了别说了,赶快想办法吧!

想象一下自己的心情,能否得到安慰。这时候,我的朋友来了,她不说话,陪着你等待救援,听我说话,还给我递了一杯水。

ABC三位的说法中,A包含了指责,B包含了嫌弃,C包含了忽视。

其实哭相当有用,虽然玩具坏了就不可能像新的一样了,却可以缓解难过的情绪。虽然不能解决冲突,但可以释放紧张的情绪,这对孩子更好地解决问题十分有利。

共情,就是一种设身处地、认同和理解别人的处境、情绪的能力。站在别人的立场,用他们的角度来看待事情,理解他们的感受。

比如我拿着一张纸,正反面都有字,正面对着你,反面对着我自己。共情是什么?共情不是你看到的正面,而是走到我这一边,走到我的位置来看我看到的反面。

我们看一个大脑的构造图

上了那么多育儿课,看了那么多育儿书,我依然对我的孩子束手无策


人的大脑分三个区块:理性脑、情绪脑、原始脑(称呼不太一样,但是内容是一样的)

主管情绪的前额叶,在25岁才发育完全。所以孩子控制不住哭,不是因为不听话,而是控制力还不够。

那么共情的时候,是父母的什么脑和孩子的什么脑共同作用呢?是情绪脑和情绪脑的共同作用吗?

想象一下,孩子在哇哇大哭,家长在大吼:哭什么!所以,共情的时候,应该是大人的理智脑对话孩子的情绪脑。


如何共情?我们来看看共情的五个步骤:


Part.01

觉察自己的情绪状态

这一点太重要了!!!

有一个说法,不知道大家是否认同:家长通常以“教育”的名义发泄私愤,满足自己情绪宣泄的需要。孩子出现问题,父母控制不住情绪的时候,出发点并不是这样做是为了把孩子教育好。因此,我们要先觉察自己的情绪。

首先,对自己提三个问题:

1、我正处在什么状态?

良好的状态利用自己的情绪表达,清楚自己的状态以便防止做出不必要的行动。

2、我现在做的行为对孩子来说有用吗?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感受,批评孩子的时候喜欢反复说,似乎我不说几遍,孩子就听不进去。比如孩子一直在玩手机,提醒无效后,就开始数落了,而且还将之前的事情都扯进来说(上次考试考差了,就是因为一直玩手机)。这种唠叨,家长大多数时候会觉得不说完,不说清楚,自己很难受。

3、我可以换种方式吗?停止或者先冷静?

其实,一个人从面对事件,到做出反应,中间有一个智慧的空间。这个空间越大,人的情绪就越稳定。比如,有个孩子数学考了1分,语文考了0分,爸爸说:你看起来好像有点偏科啊!

其实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的考试能考好,这是人的本性。因此当孩子没考好的时候,自己是很难受的,而此时我们的责骂也于事无补。我们何不用智慧为下一步学习做铺垫呢?

上了那么多育儿课,看了那么多育儿书,我依然对我的孩子束手无策


Part.02

觉察并标识孩子的情绪状态

孩子的情绪丰富又敏感,但识别和觉察能力却比较弱。帮助孩子识别自己的情绪,是帮助他们管理情绪的前提。

我们可以这样做:描述客观现象+觉察的情绪词语+核对。比如:我看到你脸都涨红了,我感觉你现在很生气,是这样吗?或者我听到你哭了,我感觉你现在很伤心,是这样吗?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帮助孩子觉察孩子的情绪的时候,要去发现孩子的情绪来源。


这里举几个例子,供大家思考:

有个孩子,只要当天是爸爸或者妈妈送去上学的,就要在门口哭。后来经过了解,发现是因为夫妻关系不好,经常吵架。孩子能感受到,但他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也无法说清楚自己到底是为什么这样。

现在的二孩家庭这么多,大宝对小宝也有一些情感的变化。比如我们会和孩子说:你现在当哥哥了,要照顾好弟弟。这时候大宝就会生气,会很计较。表现有生气啊、挑食啊,此时大人很难察觉,会觉得孩子不懂事。

我为小宝布置了房间,大孩子在那个年龄的时候没有得到同样的对待,心里就会有落差。但是这种情绪又没法正确的表达出来。所以情绪没法表达的问题,要引导孩子把内心状态说出来。先不评价,多理解背后想表达什么。


Part.03

接纳情绪,让孩子和情绪共处

这里我们回到前面的弄坏了玩具那个事情上,我们要做的是先接纳孩子的情绪,而不是着急喊停。

有一个情绪凹槽理论,就是我会遭遇一个情绪的低谷,比如伤心、难过、悲伤、愤怒、生气、郁闷、抑郁、纠结等等。就像掉进了一个坑里,需要慢慢地走出来。其实每种情绪都应该被允许,我们不能用对错和不应该来评判这种情绪的产生。

情绪是内在强大的能量,它需要有一定的空间。父母可以这么说:我看到你现在很难过,我很理解你的感受。要是换成我……你要不要和你的难过呆一会,如果你需要我的话,我一直在你旁边。

或者你也可以这么说:你看上去十分生气,我完全能够理解。亲爱的,或许你可以和你的生气沟通一下,我会一直在你身边,如果你需要我。

上了那么多育儿课,看了那么多育儿书,我依然对我的孩子束手无策


Part.04

鼓励孩子表达和调节情绪

还是回到之前的那个例子,玩具坏了,他的情绪,不是我们认为的想当然的,我们需要引导孩子自己来表达。很多时候,其实说出来就好了。

任何情绪对于个体来说都是有意义的,鼓励孩子合理表达和调节情绪是健康情绪管理的一项重要技能。父母可以试着问问:你想一下可以用什么方法让自己舒服些?我在想,或许你可以将自己的生气画下来,看看它长什么样子?

但是表达情绪要采用正确的方法,前提是不能伤害自己,不能伤害别人


Part.05

积极肯定孩子的状态

家长可以用赞扬的语气问孩子:你是怎么做到的?我觉得你刚才很了不起!我要向你学习。千万不要吝啬鼓励。孩子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是一辈子都受益的事情,比考试得了第一名重要多了。

上了那么多育儿课,看了那么多育儿书,我依然对我的孩子束手无策


要冷静

关于共情就讲到这里,给大家一个实操练习:朋友带孩子来家里玩,想玩你孩子搭好的乐高。孩子不让,但对方孩子就是想玩。这时你家孩子生气了,推了对方一把,对方孩子哭了。根据共情五步法,我们应该怎么处理?欢迎大家在分享时写出自己的处理方法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3

标签:孩子   束手无策   反面   生气   说法   情绪   家长   父母   老公   事情   状态   玩具   妈妈   方法   考试   空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