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的是包饺子,考的是满汉全席,这个问题怎么破?

科学育儿底层思维 陶勇

8月30日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这个通知里面要求大幅度地减少考试的次数,严格规范考试的内容,合理控制考试的难度。

这个是最近“双减”的,各种各样政策出台的其中的一部分。是关于考试要降低次数,降低难度,很多家长不明白这个道理,家长就会觉得:“你们老是搞这些名堂,平时的学习和考试都挺简单的,问题是:高考的时候很难?”。还有的家长说:“陶老师你看,学校教的是包饺子,但是考的是满汉全席,这不是哄家长高兴吗?”

教育部出台的这些政策没毛病,而且对你的孩子好处很多。为什么?你不要单纯地从高考的考试成绩。那一点来看,就算说是考试成绩,那么我敢保证这种“双减”的一系列措施,能够大幅度地普遍提高孩子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意愿,最后整体的高考的水平会上升。当然很多家长他没有这个经验,他读不懂这个过程是怎么发生的,所以我想把这个政策,为什么对所有的孩子都有好处,把这个事情说清楚。

学校教的是包饺子,考的是满汉全席,这个问题怎么破?

首先我们来看这个政策意味着什么?

第一:意味着学习好的学生,不会再频繁遭遇考试的压力。在我咨询的这些“问题”孩子里面,有一部分孩子,就是以前学习好的学生,你不要以为他学习好,他就会一帆风顺。就是因为他们把考试说得那么严重,就是因为频繁的考试,导致很多学习好的孩子,逐渐地害怕考试。因为他习惯了学习好,一旦考试成绩不好,他就无法接受,他为什么无法接受呢?因为他生命价值来源太单一,只有考试成绩一项,一旦考试成绩不好,他就没有生命价值了。所以这样的孩子,他反而也是最害怕考试的。因此对于一些优秀的学生来说,从此之后就减少了很多考试的压力。

第二:对于“后进生”来说呢,就是那个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对于他们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减少了频繁的羞辱。大家注意啊!为什么发达国家早就不允许排名?不允许公布每一个孩子的成绩,因为对于“后进生”来说,他考不好是因为他现在掌握的不好,并不代表他的智商低,也不代表他未来成功系数低。如果现在把这信息公开,那么对于这个考得不好的人来说,他就有压力,一旦压力产生,他有可能就挺不过去,直接就导致了现在的失败,而不是未来的失败。所以对于这种学习不是很好的孩子来说,减少这种频繁的考试和难度,能够让他们不会频繁的遭遇这种学习上的羞辱:一旦他考的成绩不如别人,他的生命价值就会降低。因为大家都说考试成绩很重要,他又考不好,那他不就是个没有用的人吗?不再遭遇频繁的羞辱,它的生命价值就不会持续的降低,或者不会那么快的降低!

第三:家长不会遭遇频繁的焦虑,一个学期就考一次,至少说在大半学期的时间内给家长减少了很多很多的焦虑,当然你靠教育部来做这些事情,还不能完全解决家长的焦虑,家长的焦虑需要自己不断地提升认知,构建起先进的、高级的价值观系统,你才能够真正的做对的事情,孩子才有真希望,孩子真有希望,你还焦虑什么呀!

学校教的是包饺子,考的是满汉全席,这个问题怎么破?

现在你做的事情不对,你当然要焦虑了。

我们再来解读一下,家长认为的“学的是包饺子,考的却是满汉全席这个问题怎么破”?确实是这样:学的时候,我们学的是大纲内的内容,但是考的时候要超纲,或者不超纲,但是他把一个问题绕过去绕过来的,这个问题怎么解决?能不能解决?要不要解决?

首先:“双减”减少了应试考试,但是不代表他不教知识,所以我们孩子还是在学习,并没有减少学习,只是减少了考试,减少了额外的压力。

其次:减少应试考试,但是不代表对孩子没有要求,老师会通过考试,通过孩子的作业完成情况,通过课堂的表现,来评估孩子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所以减少考试不代表不学知识,也不代表对孩子没有要求,家长一定不要从单一的角度来解读这个问题。

最后我们再来看,学习包饺子,说实话并不是在学习包饺子本身。学习包饺子,你在学什么?你在学如何揉面?你在学辨别面粉的不同,(高筋面粉和低筋面粉有什么不同?)包饺子到底是用高筋面粉还是低筋面粉?包什么样馅的饺子,用什么样的面粉?包饺子还要学面粉的规律,还要学揉面的规律。到底是手工揉的好还是机器揉的好?手工揉到底是连续揉还是慢慢地揉?还是间断地揉,到底是快揉还是慢揉?到底揉半个小时好还是揉两个小时好?这也是规律。还有馅料的规律,饺子这种食品,一般用什么样的菜来做馅料比较合适?一般用什么样的肉来做肉馅最合适?这些都会有一个大致的规律。

学校教的是包饺子,考的是满汉全席,这个问题怎么破?

当然规律是现有的东西,你还可以创造出新的规律,我们能不能把海鲜跟羊肉在一起啊?我们能不能把虾皮和豆腐干放在一起啊?这也是一种创新,对不对?

人家教你包饺子是:学包饺子的过程中,去学习揉面,学习面粉,学习馅料,学习蔬菜,学习肉食的这个规律,不是在教你包饺子。其实我们学习也是这样,学习表面上看是在学数理化,其实——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规律、语言的规律、自然科学的规律,我们在学已知的规律,最终发展出去探索未知的规律。这才是真正学习的意义!

包饺子也是这样,所以说提出这种问题的家长,本质上来讲,他没有听过陶老师讲学习的本质的规律是什么?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到底为什么要学?到底在学什么?家长搞不清楚,只是觉得我学了包饺子只会包饺子。不对的,你学了包饺子,你可以用5秒钟的时间就学会包馄饨,而且你会因此延伸出很多很多的这种面食的点心,它只是一种学习面食的一般规律的一个过程。

学校教的是包饺子,考的是满汉全席,这个问题怎么破?

学包饺子,实际上不是在包饺子。而是揉面的技术、面粉的技术、馅料的技术、成型的技术、蒸煮的技术,这些技术最后都要跟人工智能,跟人类的需求,跟地域的文化结合起来,然后创造出新的产品。

我们再看孩子学习包饺子,学习包包子,学习炒家常菜,其实这些都是在学习,炒菜的规律或者叫厨艺或者是做食品的规律,他不是在学包饺子一件事儿。

孩子一旦掌握了某种规律,那么要做出满汉全席是非常简单的事情了。比如:他在包饺子的过程中,了解了鸡肉、鸭肉、鱼肉等多种肉有什么不同?他们的口味有什么不同?他们的蒸煮方式有什么不同?他们的口感有什么不同?营养有什么不同?然后对这些蔬菜也有很多了解,最后再去学满汉全席,那就是很快的事情了。

我以前讲过一个故事:水浒传里面“史进”,九纹龙史进用了半年的时间,学会了十八般武艺,其实就跟我说这个学包饺子差不多一个概念,史进他不可能从零开始,用半年的时间学会十八般武艺,因为他在真正跟王进学十八般武艺之前,他已经练了十几年的武术了,虽然练得不好,不规范,不系统,但是他练了很多基本功,练了一些使枪使棒的方法,并且也在生活中去实战,只是他没有找到更大的窍门。

学校教的是包饺子,考的是满汉全席,这个问题怎么破?

史进他这些基本功一旦练成了以后,再加上他特别想成为一个武艺高强的人,一旦遇到王进这种80万禁军教头的稍加点拨,立马就学会一个新的武艺。所以包饺子本质上不是在学包饺子,孩子在学校学数理化,本质上不是在学这个知识,而是通过学知识这个载体,来学会未知的知识,来掌握洞察未知规律的这么一个能力。这才是真正的意义所在!

因此你的孩子如果他是被迫的学习,他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只是家长逼着他把饺子包好,老师逼着他把饺子包好,从来不去启发他,去关注面食的规律,关注馅料的规律,不去关注规律的本身,这个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就被教笨了。

如果家长把这种不合理的价值观信念系统传输给孩子,孩子相信进去以后,他就被教笨了。反而是你什么都不要说,你让他去热爱,去探索,孩子可能会很快就发现面粉的规律,这样的规律,那样的规律……因为发现规律本身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是一种奖励!是一种智力挑战!最好的过程激励!所有孩子都想要发现规律,都想要成为最好的那个自己。反而是我们这些成年人,这些教育者给孩子带来的教育,忽略了规律,过度地去注重那些细枝末节的事情……

当然现在的教育系统,不是这些老师设计出来的,也不是家长设计出来的,所以他们不明白也是情有可原。但是,我们作为父母,你想要让你的孩子搞好,那你不去让他发现规律,你让他去包100种饺子有什么用?孩子们也不可能直接就把满汉全席学好,这个是很难的,而且也是毫无意义的。他应该从各种各样的原材料,蒸煮的技术,烹饪的技术各方面学完了以后,最后再去学习满汉全席,那就是很简单的事情。所以学习也是这么一个过程,不要觉得孩子学的包饺子没有意义,意义太大了。

学校教的是包饺子,考的是满汉全席,这个问题怎么破?

我最后给大家一些建议:不要因为“双减”政策有什么变化,你就开始患得患失各种担心,其实不管怎么变,我的孩子他教育得好,我的孩子他喜欢求知,他有好奇心,他有人生的目标,他相信自己有能力,他有生命价值,不管你怎么变,他都做得了。如果你的孩子这能力也没有,那能力也没有,然后生命价值也很低,那不管它变与不变,你的孩子也好不了。反而是现在的变化,能够让你的孩子更好一点点,让你的孩子压力减少,让你的孩子有可能,他考不上很好的学校,至少说他不会在高中之前就辍学,不会在考大学之前就辍学,至少让你的孩子成功的希望会更大,这个过程中快乐会更多。

陶勇老师叮嘱:

1、家长一定要在孩子小的时候,进行自然科学和人文历史艺术的铺垫,这就是基本的育儿规律。

2、家长一定要跟孩子多讨论,故事里的规律,你看到的规律,而不是去讨论知识的本身,知识本身没有什么太大的用处。

3、家长一定要去鼓励孩子, 亲自探索方法,而不是去完成学习任务本身。

如果我孩子他不想完成某项作业,我就不让他去完成,没关系,但是我会鼓励他们一定要去找到:学英语的规律,学数学的规律,一定要去实践一项更有效的规律,这是我真正看重的东西,而不是完成别人要求的某些毫无意义的任务。

2021.9.8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满汉全席   武艺   面粉   饺子   焦虑   频繁   规律   家长   事情   压力   老师   孩子   学校   知识   考试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