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艺术教育应该是甜的,野蛮教育不可取……

音乐、绘画、舞蹈、打球、下棋等这些活动本来是人类的娱乐行为,依儿童的天性是喜欢学习这些东西的。可现在,才艺学习成了苦差事,“兴趣班”经常变成“折磨班”。究其原因,最根本是成年人忘记了为什么要对孩子进行艺术教育。

  有位家长跟我说,她儿子三四岁就表示出喜欢大提琴,很想学。但老师说琴太大了,需要等到孩子6岁才可以学。孩子等得简直有些迫不及待。终于盼到可以学习的年龄,孩子开始时不知有多兴奋。由于妈妈工作忙,学琴主要由爸爸陪着。孩子和爸爸一直相处得非常好,做父亲的非常疼爱儿儿,以前父子关系一直很好。自从学琴后,做爸爸的认为要想学好艺,就得严格要求,每天很辛苦地陪孩子练琴,发现孩子拉得不好,就用小棍打手。错第一次打一下,错第二次打两下,依此类推,而且在发现孩子不专心时,会发脾气。

  经常弄得孩子一边拉一边哭,不但很快产生厌学情绪,不再想学琴,跟爸爸的关系也不亲密了。当妈的私下跟老公沟通过多次,认为不该这样逼孩子。老公生气地说,学习哪有不吃苦的,并搬出自己从网上看来的郎朗父亲发飙的例子为证。

  这位家长给我写信的目的是想求得一个在无法改变老公的情况下,如何让孩子快乐学琴的办法。我如实相告,没有这样的办法。以痛苦的方式让孩子有一种“特长爱好”,这几乎是妄想,孩子最多可以获得“特长”,不可能获得“爱好”

  我不知这位父亲最终是否会改变,如果他这样一意孤行,天天如此“严格要求”孩子,一个天才的大提琴手估计是要被他扼杀,而一个心理障碍者可能就要产生了。

我非常欣赏我国钢琴家郎朗的演奏,也赞美他给中国人带来的自豪,但非常不喜欢近年来媒体宣传中所宣称的他父亲的粗暴。如果想把一个天才变成蠢材或变成一个心理变态者,确实光有大耳光就够了;但如果说大耳光抽出一个杰出的钢琴家,如此逻辑,只要稍微动用一下我们的常识和理性,就知道这是多么可笑。

  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郎朗”为什么凤毛麟角,因为他的成功,必须是多方面条件协作的一个成果。自身天赋、父母的影响、教师水平、个人努力、经纪人的能力、机遇,等等,缺一不可。在他的整个学艺过程中,郎朗像任何一个孩子一样,可能有懈怠、痛苦,也有和家长的冲突等这些负面的东西,但这些东西一定不构成他艺术学习生活的主体。至于他父亲那句“名言”——练不好琴,要么跳楼,要么喝药去死——假如真这样说过,这也只是一个偶然事件,绝不可能是父子相处的常态。可能是媒体放大了一个偶然的细节,或者是他本人在品尝胜利果实时,对过往的某个不愉快细节进行了夸张回忆,夸大了它的影响和意义。

在才艺学习中,如何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如何让孩子品味到才艺的魅力和乐趣,避免错误管理导致孩子痛恨才艺学习,这是家长和教师要面对的最大难题。

  对难题的解决,并非一定是困难的,美好的教育其实总是简单的。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说,就是要做好两个方面:一是家长要端正艺术教育的态度,不要在“爱”和“好”之上再附加任何其他目的;二是想办法帮孩子找到一位好教师。可以说,除去孩子天赋,艺术教育的成败大部分由教师来决定,所以如何选择教师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任何学习都要经历一个由笨拙到熟练、由粗陋到精湛的过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同的老师在处理具体教学任时,会有不同的办法,总的一个原则就是不让孩子有挫败感,不断地给孩子以成就感。自信和兴趣犹如隐藏在汽车中的发动机,看不到,却不可或缺。教师若能体恤孩子,注意保护孩子的自信,艺术教育就已成功一半。

 教师对待孩子的态度。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状态,也影响到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情感。如果一个孩子很讨厌一个老师,那么他几乎不可能把这位老师所教的功课学好。

如果教师不能刺激孩子的学习兴趣,不断打击孩子,损坏了孩子的学习兴趣,那么即使教师自己的演奏水平是世界一流,对学生来说也是没有意义的。

凡那些动不动对孩子吹胡子瞪眼睛、打骂孩子、羞辱孩子的老师都是差老师,他是不可能把孩子教好的。打碎了孩子的梦想,夺走了孩子对某种艺术的热爱,甚至损害了他们的自信。

我认可这样的说法:“严师出高徒”这句话恐怕是史上最坑爹、最恶毒的谎言之一,深受其害者可谓不计其数……必须承认,严师出高徒是件“可以有”的事儿,古今中外也不乏这样的例子。但是,有没有人想过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严师毁掉多少高徒?

成年人强加给儿童身心的重负,往往会扼杀他们的热爱,毁掉他们童年的幸福。即便他们“成功”,这种成功也往往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对态度恶劣的教师,家长要提出自己的见。我相信大多数老师发脾气,他主观愿望也是好的,是为了学生学得更好。如果他认识到发脾气只能损坏孩子的学习热情,无助于学生的学习,是破坏力,他会赶快修正自己的错误的。

“艺术教育”不是“艺术技巧教育”,一个人纵使熟练掌握一门技艺,如果不包含热爱,也不过是个普通匠人。艺术教育原本是为了培养孩子的艺术修养,让他活得更高雅,那么就不要带着他径直往匠人的方向奔去。而且,每个人天赋不同,一个孩子擅长或不擅长某种才艺,在某个特长方面表现得强还是弱,这并不影响他的人生观和幸福感。孩子将来能在某种才艺上有成就,这固然是件好事,但纯粹地玩,也不是件坏事,快乐就是最大价值。从目标到手段,艺术教育都不应该是苦的,应该是甜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严师   孩子   艺术   匠人   高徒   钢琴家   才艺   天赋   野蛮   特长   爸爸   父亲   家长   老师   教师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