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跟孩子探讨“死亡话题”?

前几天有个朋友跟我说,她在给孩子讲故事时聊起了孩子去世的太爷爷、太奶奶,她四岁半的儿子突然哇哇大哭,一直追问妈妈人死了会怎么样,然后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又很怕妈妈死掉。朋友为了安慰孩子,就说人死了都会变成天上的星星。

结果这个回答引来了朋友老公的反对,认为这样只会让孩子淡化对死亡的恐惧,对生命没有敬畏。

如何跟孩子探讨“死亡话题”?

△星星也觉得冤

由于本公号有一条不成文的创作宗旨就是“妈妈开心,全家开心”,所以,为了帮朋友避免一场不必要的家庭纠纷,我就去做了点功课,今天分享给和朋友一样面对灵魂拷问的妈妈们,也算是提前给自己打个预防针。

其实,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死亡”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是不一样的。

“1948年,心理学家Maria Nagy在研究中率先发现了儿童年龄与对死亡理解的关联。研究指出了三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3-5岁):儿童倾向于否认死亡是一个人的终点,他们会认为死者只是去旅行,还会回来。

第二阶段(5-9岁):儿童会理解死亡是生命的终点,但会对相关知识拒之千里。他们还会认为只要够聪明就能骗过死亡、避免死亡。

第三阶段(9-10岁):儿童会理解死亡无法避免,人人都有一死,他们自己也不例外。”①

所以,得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给出应对。但无论哪个年龄段,都有一个大前提,就是尽量避免闪烁其词的逃避态度和天马行空的糊弄策略,当然了,也不能因为想让他们敬畏生命就过于严肃客观,引发不必要的恐惧心理。

3-5岁的孩子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很有限,所以类似人死后化作星星这样的比喻对他们来说并不是很好的解释。

另外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如果你告诉他去世的亲人化成了某样东西或者去了很远的地方旅行,那在他们的理解中,亲人是会回来的,而且可能产生为什么不跟自己告别的疑问,反倒会加深他的困惑。

也别胡诌什么去了更好的地方,这个年龄段通常小气得很,他们可能会生气,会觉得这么好的地方怎么不带自己去啊!

如果孩子正面询问,第一步可以尝试这样给出解释,我们确实都会死去,死去意味着身体停止工作了,我们感受不到寒冷、饥饿、炎热,也不再走路、说话、吃东西了。

同时,我们需要知道,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死亡的恐惧更多是来自于对分离的焦虑,说白了,他们害怕爸爸妈妈死去是因为害怕你们不要他了。

第二步,进一步给出解释,比如一个人死去是因为很老很老或者生了重病,医生没有办法治好了。

如果他们追问爸爸妈妈是否会死去,可以告诉他们是的,但那是等你长大以后,是很久很久之后的事了,不管他们可以理解多少,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尽量给他确认和安全感。

第三步,如果他们因为得知亲人的离世而哭泣并悲伤不已,尝试通过一些小仪式来缓解他们的情绪。

比如一起祷告,一起为逝去的亲人唱一首歌,一起看看逝去亲人的照片、纪念册等,如果各方面条件允许,甚至不要刻意阻止他们参加亲人的葬礼,参加葬礼反倒是一种有效的干预手段,通过缅怀等方式达到情绪的释放。

瑞典心理学家皮亚杰在研究儿童对死亡的认知时指出,2-7岁的时候,孩子对死亡的焦虑是短暂的,但又会一再发生。也就是说,孩子哪怕情绪平复了,也可能会再一次陷入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里。

所以,如果孩子没有正面询问我们这个问题或者在情绪得到平复的间隙,我们也可以利用生活里的很多机会侧面解释“死亡”,更准确地说,是帮助他们理解生命。

前几天,我就给我儿子上了一课。

这么说不对,应该是别人给我上了一课。

我带他去宠物店看鱼,他站在一个热带鱼缸前一直不肯走,央求我买一条。我偷瞄了一眼价格,20元/条,买!

土豪都在家里养鲨鱼了,我还不能给我儿子买条热带鱼吗?于是叫来了工作人员,指着鱼缸说来一条。

如何跟孩子探讨“死亡话题”?

△图文无关

小伙上来先问我只买一条吗?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又问我家里有没有养过热带鱼,或者有没有相关的装备。

问得我一脸蒙圈,无知真可怕啊,但我还是很诚实地回答,家里没养过热带鱼,也没有装备,就是孩子看见了挺喜欢,想买一条。

结果,小伙很认真地说:“那我不建议您买了,热带鱼对水温和生存环境要求比较严格,这样买回去,它没多久就会死掉的,虽然只是一条小鱼,但它也是生命。您跟孩子解释一下吧,让他每天来这里看也一样的,这样也能让他理解和尊重生命。”

哎呀,好大的一课!拯救了一个无知又溺爱孩子的母亲,后来,我给孩子从菜市场买了鲫鱼,两条!想着真要是养死了,也能再熬个鱼汤。

如何跟孩子探讨“死亡话题”?

生活里确实很多这样的机会给孩子启蒙生命的含义,比如秋天落入土壤的叶子、公园死去的昆虫蝴蝶、腐败烂掉的水果,比如一起埋葬家里过世的宠物,哪怕真的是菜市场买来的鱼虾上桌了,只要用心,总能找到一个你家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去做启蒙。

对越小的孩子来说,你的解释要遵循具象、清晰、简单的原则,“小狗死掉不会再跑跑跳跳,不会再汪汪叫、也不会再吃东西了”远比“我们永远失去了它”,要更有效。

如果你实在不善言辞,那再告诉你一个偷懒的方法!

自己不会讲的,让绘本和电影帮你讲。

在这里给大家列出几本“死亡”主题的绘本和电影,这几本书和电影更适合年龄大一点的孩子(5+),相对于简单的具象化描述,他们的理解、感受和接收能力都更强,也更适合这样的方式。

具体内容大家感兴趣可以自行百度,并根据孩子的接受度进行选择,就不逐个展开介绍啦~

1

如何跟孩子探讨“死亡话题”?

2

如何跟孩子探讨“死亡话题”?

如果你家孩子也是爷爷奶奶带的,那上面这两本书慎买,或者买之前跟老人进行一下必要的解释,不然爷爷奶奶天天看着大孙子大孙女捧着这两本书念,有可能影响家庭和谐。

3

如何跟孩子探讨“死亡话题”?

动 画

如何跟孩子探讨“死亡话题”?

最后的最后,再给你放个大招,对付大一点的、特别话痨的、特别爱追问的好奇宝宝,你可以尝试把球踢回去。

反问啊朋友们!“你觉得呢?” ,“你怎么认为的?”,“你觉得死了以后会怎么样?”。

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探讨的氛围,也给个机会让孩子糊弄糊弄你,没准儿他能给你无限启发和惊喜。

说到底,养孩子还是能促使人思考和进步的,心虚ing……

关于死亡,有时候确实连成年人都想不明白,加上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影响,一般情况下,我们都对“死亡”忌讳得很。自己都一知半解的问题,怎么能指望一下子就给孩子解释清楚呢。

对“死亡”的感知和理解,本身就是极为漫长的一课,那些帮助孩子理解的方法也不过是给他们指出一扇门,至于通向哪儿,我们自己可能都要用一生去探索。

补课的途中,想起来王朔在《致女儿书》中写的一段话,拿来跟大家分享,算是教完了孩子,也让自己涤荡一下吧。

“这是你出生的那一刻,你在宇宙洪流中,受到我们的邀请,欣然下车,来到人间,我们这个家,投在我们怀中。

每个瞬间都是一幅画,美好的,死亡那一刻也是如此。

你是从画上下来的,我们都是,我们为人之前都是在画中。永恒是一幅无涯的壁画,我们是其中的一抹颜色。

这之后也要回到画中,所以不要怕死,那就像把降落的镜头倒放。

向天上飞去是不疼的,因为你不会撞在一个结实的平面上,是一个没有落点和终点的过程,不结束。是融在里面,像黄油抹在一片烤热的面包上。到你想找自己,已经渗透开来,在灿烂之中。”


文中①引用出自《科学美国人》

翻译:张帅琰 审校:杨玉洁

*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删

如何跟孩子探讨“死亡话题”?

作者:胖宾

急吼吼的大白羊

专业剧本编审

接不了单的十八线插画师

爱写字

毕生耐心都给了儿子淣二


(关注微信公众号@发条妈妈茶水间,分享更多好有趣有用的育儿资讯和故事,欢迎妈妈们来茶水间唠唠嗑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6

标签:孩子   都会   具象   带鱼   年龄段   终点   焦虑   亲人   情绪   家里   儿子   妈妈   话题   生命   儿童   朋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