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编辑也是作者,这位73岁书业前辈不得不说的职业故事

是编辑也是作者,这位73岁书业前辈不得不说的职业故事

文/桃子

本文字数较多,预计你会饶有兴致地阅读完毕

商务君按:如今,朱成梁已经73岁了。虽然他拿了许多绘本大奖,但回忆起自己的前半生,回忆起与画画有关的日子,却说“我只是跟着时代和命运在走,有时候运气好,有时候差罢了。”

天性使然

“为什么会喜欢上画画呢?”

“可能是天性!好像我自己只擅长做这个,做其它都不行,但关键还是发自内心的喜欢做这件事,然后自然而然地坚持做。”

是编辑也是作者,这位73岁书业前辈不得不说的职业故事

小时候的朱成梁和哥哥

上世纪60年代,苏州还保持着传统民居样式,沿河而建,青砖黛瓦。许多居民家里都有大大小小的花园,那些花园和大街小巷就成了孩子们的童年乐园。在街上,每天都有一个固定的声音打破这一派安详的水乡图景——一名环卫工人推着车子、摇着铃铛而来,铃铛一响,就是家家户户倒垃圾的时间到了。后来,一幅以环卫工人为主角的画被刊登在《新苏州报》副刊上,那是朱成梁的画第一次被读者认识,他也收到了人生中的第一笔稿费——一块钱。

60多年过去,他总觉得,自己的每部作品还可以画得更好一点,还有精进空间“当时没有感知到,或者比较麻痹,等到出版以后再看的话就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造型啊、色彩啊,都能更好一点……”就连提起他重要的一部代表作《团圆》,朱成梁也只是说,“其实啊,首先得益于作家余丽琼的故事写得好,故事能打动人啊!”

但对于画画这件事,他自然从一开始就想当成自己一生的工作,但也意识到,成长于那个特殊年代,很多事情很难自己控制,只能顺势而为。对于后来取得的成绩,他都当作对自己之前作品的肯定和鼓励,如果非要概括他在绘画方面的独家秘笈,那只是对图像比较敏感,比较细心,会关心自己看到的一切美好事物,看得多了,审美能力就慢慢建立起来了。

是编辑也是作者,这位73岁书业前辈不得不说的职业故事

朱成梁

顺流而下

上世纪60年代末,朱成梁被分配到苏州太仓插队落户。在5年左右的时间里,在种地务农外,他还被安排参与一些展览的插画工作。不用下地了,不再日晒雨淋,每天的补贴积累下来就够下一年的口粮费。 在特殊时期,除了谋生外,能够用颜料画画,做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事儿,不能不说是一件幸事。

更多时候,下雨不用下地干活时,朱成梁会阅读一些知青中传阅的文学书,比如雨果、巴尔扎克、埃德加•斯诺等的作品,也临摹一下《山乡巨变》连环画。 他还记得一本《16~17世纪欧洲美术》,暗自希望能有机会看到原作,“那时候感觉不过是个梦想而已”。

是编辑也是作者,这位73岁书业前辈不得不说的职业故事是编辑也是作者,这位73岁书业前辈不得不说的职业故事

由董子畏改编、贺友直绘制的连环画《山乡巨变》

后来,恢复高考决策开始在小范围试点,南京艺术学院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专业考试通过后,还需要当地相关单位推荐才能录取。对于当时插队的广大青年来说,这是一次脱离农村的难得机会,除了美术专业之外,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类专业报考人数都很多。虽然朱成梁的家庭成分不属于“红五类”,但他还是报考了油画和版画两个专业,好在在专业课考试成绩不错,他成为了推荐备选人员之一,加上之前帮文教局做过教育类展览的经历,幸运地被推荐入学,读了油画专业。

当时,那届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总共20多人,油画专业有9人。受限于时代条件,艺术课程更多地是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学生基本上都有基础的。朱成梁的油画老师张华清曾经留学前苏联,是著名油画家,通过学习,朱成梁对绘画有了更专业的基础认知,也打下了很好的绘画基础。

快毕业时,各大单位来学校挑人,挑中了的进入美术馆、出版社,也有留校的,剩下的人只能“哪里来回哪里去”。朱成梁说,那时候哪里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呢,“只要能留在城市里,有一份体面的工作,还能跟自己专业相关,已经很好了!”直到最后学校公布分配名单时,他才知道自己被分到出版社了。

入职后,出版社再根据需要安排工作,朱成梁自然而然就负责图书封面设计,“那时还不叫书籍装帧,正好我对封面设计也很有兴趣,就努力去做好。”

乡愁底色

做了七八年的设计工作后,朱成梁被调到年画编辑室做编辑,和画家、动画电影设计家柯明老师在同一个办公室。正值柯明创办《民间美术》期刊,每期杂志都会介绍国内的剪纸、年画、玩具、刺绣、皮影、印花布等国内特色民间艺术,耳濡目染之下,朱成梁慢慢喜欢上了民间美术,后来自己收集了一些民间艺术品。在朱成梁看来,这些传统民间艺术品就是艺术遗存,应该成为记住乡愁的一部分。为此,他策划了一套在当时很有影响力的图书“老房子”系列,原国家新闻出版署还把这个选题列入了“第八个五年计划”。

是编辑也是作者,这位73岁书业前辈不得不说的职业故事

即便现在谈起这段经历,他也异常激动和兴奋。那已经是上世纪80时代,逢年过节他都要回苏州探望父母,发现当地的老房子被拆毁得很严重。经济发展和时代大潮不可逆,他想到通过拍照、出书或者艺术作品把它们留存下来。于是,买了相机,出版社提供胶卷,和老同学一起去拍那些还没拆毁的民居。两年后,“老房子”系列第一本《老房子—江南水乡民居》出版,涉及浙江北部至江苏长江以南水乡的经典民居,为整套书确定好了体例和设计,紧接着是《老房子—皖南民居》,这两本书出销路非常好,一下子就打响了“老房子”系列的品牌。到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整个系列共18本,基本上覆盖了中国主要有特色民居的地方。

是编辑也是作者,这位73岁书业前辈不得不说的职业故事

据说,张艺谋拍《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时,就带着《老房子—江南水乡民居》找景;还有很多去国外的人把这套书作为绘画的资料。有意思的是,在那个IP还未盛行的年代,除了书,朱成梁还策划了一些列的周边产品,比如T恤、明信片、挂历、海报等,还在王府井大厦做了《老房子》摄影展。上世纪末,在出版界掀起了一阵怀旧风,社里出版了“老照片”“老古董”“老城市”等系列。

对民间艺术和传统民俗的这种情结,后来几乎都体现在朱成梁的绘本创作中。他说“在我眼里,我们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民间艺术就是国宝,那些泥玩具、民间剪纸、民间刺绣,天真、生动、可爱、富于童趣,而且这些东西有很多本来就是给小朋友玩的。”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革刚结束不久,国内的画廊还没有兴起,大部分从事绘画工作的人都没什么好出路。但那段时间少儿插画创作非常繁荣,一些在国画、油画、版画领域有造诣的艺术家都曾入局少儿插画。

而朱成梁则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那时还叫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简称“苏少社”,)时常找他画稿,利用业余时间来完成一些自己喜欢的少儿画稿。苏少社《儿童故事画报》主编薛雪观念比较开放、自由,对各种画风、艺术手法的包容性非常强,不会限制年轻画家创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年轻画家参与创作绘本、插画,形成了比较好的整体创作环境。再加上那时电影电视还没有进入普通人的精神娱乐生活,街道巷口数不清的连环画早就给朱成梁这一代的画家进行了艺术启蒙教育。他最开始创作的《两兄弟》实际上是“彩色连环画”,也就是国内最初的绘本形式。

是编辑也是作者,这位73岁书业前辈不得不说的职业故事

在绘本创作初期,接受过美术专业训练的朱成梁就有意识地考虑图文关系,怎么让图和文各自发挥作用。同时,也自然而然地将自己最爱的民间艺术的语言、色彩、形象融入进绘本,早期绘本作品《两兄弟》《五色石》《小年的故事》《虎头鞋》直接改编自民间故事,以及《一闪一闪的兔子灯》《争鹿》等加入了民间艺术元素。

是编辑也是作者,这位73岁书业前辈不得不说的职业故事

1984年,《一闪一闪的兔子灯》获得了第一个国际奖项——联合国亚洲文化中心“野间”佳作奖,同年,朱成梁受日本绘本大师安野光雅之邀,与其他国家的7位绘本创作者一起创作了《世界的一天》,那是朱成梁首次在世界崭露头角。

是编辑也是作者,这位73岁书业前辈不得不说的职业故事

由安野光雅主编,艾瑞克·卡尔、林明子、朱成梁等世界著名图画书大师共同创作的《世界的一天》

画绘本就像拍电影

进入新世纪以后,引进版绘本越来越多,国内画家也开始投身于绘本创作,甚至成为专职的绘本画家。而朱成梁在即将退休的前3年,也不再具体参与出版社的具体项目,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画绘本,《火焰》《团圆》差不多是在这个时期创作完成的。用他的话来说,“那个时候觉得非常快活”。

是编辑也是作者,这位73岁书业前辈不得不说的职业故事

如果不谈连环画时代,从2000年以后算起,朱成梁和余丽琼合作的《团圆》一定是绕不开的首部作品。从获得首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首奖之后,又获得《纽约时报》2019年度十佳绘本,目前版权输出多国。朱成梁说这首先得益于一个好故事,“与一般介绍过年的过程不一样,她通过一枚幸运硬币和父女之间的情感故事来写过年。体现出的父爱和亲情,能够引起全世界读者的共情和共鸣,这也是这部作品能够走出国门的最重要原因。那么,朱成梁作为画家在创作中扮演着这怎样的角色呢?毕竟对于绘本来说,好故事和好图画才能“合奏”成天籁。

在看完《团圆》的文学脚本后,首先确定了这部“电影”的外景地应该是江南水乡。这时候,20年前为编辑《老房子——江南水乡民居》跑遍江南水乡所有古镇拍摄的大量照片资料再次发挥作用,最终朱成梁选择了浙江北部紧邻江苏的南浔镇——廊屋沿河而筑,骑楼样式,形成晴雨两用的商业街。屋与屋之间有拱门相隔,在长廊里远远望去,数不清的拱门层层迭迭,在屋顶有防火的马头墙又给古镇天际平添了优美的曲线。

是编辑也是作者,这位73岁书业前辈不得不说的职业故事

《团圆》内页图

定下主基调后,再开始设计画面的处理,封面、文字排列、环衬、扉页……让读者翻开这个故事时,进入一种氛围、一种环境,“最好能让读者读完以后有所回味,还想再看一遍”。他努力吸取连环画大师贺友直”画面要’有戏’”的经验,试图让自己笔下的人和物能更鲜活,虽然很多时候自己精心设计的情景、动作、细节,被读者读懂的机会不多,但朱成梁认为,绘本画家必须尽可能地在画面中隐藏更多的信息,把自己想到的细节都表现出来。

如何让画面“有戏”呢?以《团圆》为例,“爸爸回来了”画面,爸爸拉着一只时尚的红色旅行箱,上面贴了些小标签,说明他跑过不少码头,说不定还去过国外。妈妈用双手提着旅行包,有一定的重量,身体微微向后仰。在自家院子里等待多时的毛毛匆匆跑到门口,虽然爸爸已到门前,但毛毛没有直接向爸爸扑去,表现了毛毛想见爸爸又有些害怕的矛盾心理。

是编辑也是作者,这位73岁书业前辈不得不说的职业故事

再如,《团圆》封面中,毛毛睡在父母中间,她有个辫子是散掉的,画散辫子主要的原因是——毛毛很久没见到爸爸,爸爸是有点陌生的,但在一起接触了一段时间后,跟爸爸又熟悉起来了,睡觉前说不定还会把枕头砸来砸去一起玩,在玩的过程中毛毛的一个辫子散掉了。

他的“画绘本就像拍电影”理论,已经被行业内人所熟知——二者都属于视觉艺术,都是通过用手翻动不断地让故事表达出来,画绘本时同样需要了解故事,采风,体验生活,收集素材,画分镜头,思考怎样让图文结合得更好。如何像拍电影一样画绘本呢?首先,要一个好的文学脚本,相当于剧本;整本书的节奏安排、构图设计相当于导演;人物描绘相当于演员;人物造型、穿着打扮相当于化妆师和服装师;收集故事环境资料和生活道具相当于美工师;最后,完成正稿应该相当于摄影师和剪辑师。

为了找到最合适的道具和素材,朱成梁也是煞费苦心。《团圆》中,毛毛爸爸理发时坐的理发椅不好找。苦寻多日后,终于在武夷山一家小理发店找到;为了画好毛毛家的室内环境,他特意回到40年前插队的苏州太仓,在一家民间博物馆拍下镶有两个椭圆镜子的红色柜子;与王亚鸽合作的《打灯笼》,为了表现故事中上世纪80年代的关中地区风情,特地去王亚鸽家乡——陕西咸阳的武功县采风,找到大雪覆盖下的老房子,把挂着玉米的墙、带土炕的房子、元宵节打灯笼、游行的队伍等场景一一记录下来,再趁热打铁画出了小草图和分镜头。

是编辑也是作者,这位73岁书业前辈不得不说的职业故事

王亚鸽/文 朱成梁/ 图,新世纪出版社,2020年4月

自成一派

从《两兄弟》至今,朱成梁创作了30多本绘本。对传统民俗文化元素的运用,让许多人对他和他的作品被“中国风”标签化。但实际上,他是将传统元素与现代画法融会贯通,甚至有点“喜新厌旧”,“其实,我创作时不太考虑风格的问题,会根据内容需要来决定用什么表现手法,怎么画出来好看、舒服,怎么来。我的画不是绝对民间艺术化,也不是非常像传统的民间艺术,画完一种形式会想换一种新形式来画。”

比如,他自编自画的首部作品也是唯一一部作品《火焰》,是根据加拿大作家西顿的动物小说改编而来,创作时削弱了地域性,把很多不同地方的景融合在一起。而且这个故事更像是“动作片”,就没法用民间艺术手法来表现,用水彩画更有表现力。和朱自强合作的《老糖夫妇去旅行》,故事内容比较轻松、荒诞,就用了彩铅来画,“画得比较夸张,有点像漫画”。同理,《团圆》是用用水粉来画,像画油画一样。《灶王爷的故事》用民间木版画、年画的办法来画,《一条红鲤鱼》则结合了水彩和彩铅。

是编辑也是作者,这位73岁书业前辈不得不说的职业故事

朱自强/文 朱成梁/图,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

前两年那部获布拉迪斯拉发插画展(BIB)金苹果奖的《别让太阳掉下来》,故事是一个现代童话,朱成梁用了丙烯来画,结合泥玩具的造型和传统漆器的色彩,是将传统和现代融合的又一部代表作。

是编辑也是作者,这位73岁书业前辈不得不说的职业故事

郭振媛/文 朱成梁/图,中国和平出版社,2018年5月

当时,文字作者郭振媛希望能和朱成梁合作,看到《别让太阳掉下来》的文本时,朱成梁心里一亮,“好机会来了!我可以把一些民间艺术的形象、色彩和语言借用到这本书里去了。”但在完成小动物们的造型和色彩后,却为图画的背景色发愁,直到后来在朋友家看到一个以红、金色为主的传统漆器。

是编辑也是作者,这位73岁书业前辈不得不说的职业故事是编辑也是作者,这位73岁书业前辈不得不说的职业故事是编辑也是作者,这位73岁书业前辈不得不说的职业故事

“因为画的是太阳,太阳与红颜色是相配的,把太阳画成金色,把作为背景的天空画成红色,这样就有了漆器的质感,也有利于衬托出小动物形象,于是红、黑、金成了这本书的主要色彩。”同时,在版式设计上也融合了漆器的一些形状——将慢慢掉下来的太阳放在圆形、方形、半圆形等形状里,《别让太阳掉下来》有了动感。

是编辑也是作者,这位73岁书业前辈不得不说的职业故事

朱成梁说自己“比较懒”,所以更多是与其他作家合作,虽然自己不会写故事,但他知道故事的好坏,要“看得懂,要明白”。跟自编自画相比,用其他作家写的故事,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生活经验,不同的故事也开阔了自己的眼界,绘画风格更加丰富多彩。尽管画画时变着花样地运用水彩、丙烯、彩色铅笔、水粉等,但他坚信万变不离其宗,“我还是我”,“有时候我自己可能觉得有点变化,但有自己的基因在里面啊,朋友们一看就知道是我的风格,风格这个东西,不一定是自己刻意去保持,它是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

而那些能让他眼前一亮的故事,一定是有趣的,有画面感的。“我自己的经验是,看到一个有意思的文本会自动在脑海里想象画面或情景,如果故事像’抖包袱’一样,比较好玩,我会很高兴,相反地,如果它只是流水帐式子地讲一些平淡故事,或者只有对话没有情景,我就不会感兴趣。”比如和廖小琴合作的《棉婆婆睡不着》,棉婆婆睡不着,她为什么睡不着?后来老爷爷回来了,她马上就睡着了,“包袱就这样抖出来了!”

是编辑也是作者,这位73岁书业前辈不得不说的职业故事

廖小琴/文 朱成梁/图,明天出版社,2015年1月

生活即素材

和所有艺术创作一样,画绘本也是把生活碎片,经过加工、处理、发酵,呈现出一个能唤醒普通人记忆,引起情感共鸣的作品。

朱成梁特别喜欢跟现实世界差距很大,想象力丰富的作品,比如《火焰》中的动物世界,以狐狸为主角的,关于生存和亲情的故事。原本只是为小说画封面,看完故事后他马上有了将其改编成绘本的冲动。再把自己喜欢的元素融入到画面中去,比如小木屋、火车、树林等。

是编辑也是作者,这位73岁书业前辈不得不说的职业故事是编辑也是作者,这位73岁书业前辈不得不说的职业故事

《火焰》内页图

当然,故事也是从生活中来。

如果遇到理想中的故事,或者已经消失了的风俗场景,但现实中没有的,如何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填补?朱成梁提到一个词——记忆。“一些新的东西,只要有兴趣,不熟悉也没关系,因为关于“人”的事都有相通之处,无非就是换一个背景环境,北方或南方,国内或国外,人的共性,生活的体验,都凝结在记忆里。

是编辑也是作者,这位73岁书业前辈不得不说的职业故事

有“老房子”情结,朱成梁镜头下的英国南部的草房子

他开玩笑地说,毕竟我已经70多岁了,体验了几十年的生活。观察生活、发现好的形象及时记录,已经成为他的习惯,“只有到社会生活中去收集素材,自己画起来才有底气,才有生活味。”

在疫情之前,他满世界地跑,每年都有两次去国外,英国、法国、瑞士。他说,照机是记录生活最简便最现实的手法,可以把精彩的瞬间,好看的风景,甚至一个小动物、一朵花记录下来。“还有一些出乎意料的东西,碰上了,抓住了,暂时用不上也没关系,拍下来放入素材库,说不定哪天能用上。如果当时没有相机,就赶紧画在本子上。”

是编辑也是作者,这位73岁书业前辈不得不说的职业故事

阿尔卑斯雪山下自由玩水的孩子

比如,《打灯笼》中小女孩有一个独辫子,刘海朝两边分开,这个发型就来自于朱成梁曾去柬埔寨回国进关时,用手机捕捉到的一个中国女孩的造型;《三只蝴蝶》那一张乌云密布下着雨的场景,源自他日常拍下来的 “南京天气”。

是编辑也是作者,这位73岁书业前辈不得不说的职业故事

《打灯笼》内页图

他还有句名言“我们画绘本的人,不仅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还要拍一万张照片。”会因为旅途中的有趣好玩的场景而兴奋。

采风之外,看电影也是朱成梁积累素材的好方式“说到底,视觉感受考验的是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如何去表现一种气息、氛围、色彩,慢慢积累,它们都会在你心里留下影子。”比如他很喜欢的《给我翅膀》《迁徙的鸟》《野性的呼唤》《布达佩斯大饭店》 。

是编辑也是作者,这位73岁书业前辈不得不说的职业故事是编辑也是作者,这位73岁书业前辈不得不说的职业故事

《给我翅膀》剧照

对于自己作品的评价,朱成梁坚持“如果能重来,一定有再精进和优化的空间”,但“自己画的绘本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都是自己的心血,画得好不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至于作品能否输出版权,走向国际,他从不“刻意去追求,看上固然好,但也有运气。”

是编辑也是作者,这位73岁书业前辈不得不说的职业故事

朱成梁受邀在法国书店与小朋友一起制作《火焰》里的小狐狸

采访朱成梁时,脑海里不断闪现《阿甘正传》中主人公向着前方不断奔跑的画面,他的绘画人生,或许也可以用电影中的经典台词来形容“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会是什么味道”,我们能做的就是“机会来了,就要尽力做到最好。”

是编辑也是作者,这位73岁书业前辈不得不说的职业故事是编辑也是作者,这位73岁书业前辈不得不说的职业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故事   民间艺术   连环画   苏州   民居   团圆   油画   画家   前辈   画面   色彩   爸爸   民间   出版社   编辑   传统   职业   作者   作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