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似故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是的,提及书香,无论是旧书还是新书,还真的能隐约感觉到。


书,无关乎新旧,与不在于年代长短,只是那文字显现的万般景观,便有一种迷人的气息,似有缕缕清香钻入鼻孔,飘散在心灵的芳草地。


风起之处,云涌。水盈之处,泉生。阅读——思维的源头,聪明的故里。童年阅读带给我的效益是显而易见的。


进入阅读,便如同走到了一个个政治家、文学家、科学家的面前,进入了一扇扇文学的窗口、文化的窗口、文明的窗口,与大师对话,与书本对话,与伟人交流。


久而久之,人类的思想便沉淀成了一颗颗的精神种子,生发成一种信念,指引着我清醒地行走在这个喧嚣的世界,而不迷失自己。


确实,“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是他本人的阅读史。”几十年来,书是我最大的精神财富,也是我的良师益友。


读书,让人诗意地栖居,享受生活的意趣。一如置身瓦尔登湖,获得内心的澄明与精神的敞亮。


小时候,因家境比一般人家优越。更幸运的是父母都爱看书,父亲外出必买书,他自己的,给我们的。所以我们姐弟仨,比同龄人早些感受到了阅读的乐趣。


在众多的书中,影响最深刻的是一套深绿封面的《安徒生童话》。好几本,里面有好多繁体字。对于小学三、四年级的我既诱人也有难度。


起初不认识的字还问大人,问烦了便连蒙带猜跳着读,读着读着,慢慢地看得顺溜起来,囫囵吞枣地能看懂大意。


后来又向人借阅了《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等等。书读多了,我自己也会编些小故事。这也是小时候小伙伴爱围着我的原因之一。我不光讲故事给他们听,还随机编故事。


当时,能看的、能借的书有限。父亲便为我们征订了《儿童时代》《少年文艺》。这些杂志伴随着我们的小学时代,见证着我们的成长。


曾记得有一期《少年文艺》上刊登了黄蓓佳的小说《小船》。讲了一位善良美丽的女老师为救学生溺水而亡,读得我泪眼汪汪,既很伤心,也很感动。


也许想做老师,做学生喜爱的老师这粒小小的梦的种子,就在那时悄悄地播在了心田。


不知不觉中,觉得自己长大了,我不仅看自己的书,还爱在家里书架上随意翻,看古今中外各种书《西游记》(线装竖排的)、《红楼梦》《复活》《王昭君》(剧本),甚至全套的《毛泽东选集》都翻阅过。


不过好多还是只看情节、只顾好玩、只是由着性子、无拘无束地读。中学时代,武打书特别盛行,古龙、金庸父亲都爱看。父亲看一本,我便悄悄跟进。


为了怕大人发现,借影响学习为由劝阻,我便将书放在书桌抽屉里,做作业时忍不住偷看,听到脚步声,赶紧推进抽屉,做作业。对书的痴迷,有一阵也影响了学习。


后来师长及时教导,合理安排时间,正确处理看课外书与学习的关系,才没造成太大的影响。


在当时书源不丰的情况下,我们不仅买书,还借书。借来的书,看得特别快。看得快,还得勤,为的是可以看更多的书。


后来上师范,在阅览室、图书馆,挑选、翻看或借阅自己喜好的书刊,静静地让心自由地飞翔在作品营造的特定氛围里,随书中人物同喜共悲。


岁月静好,自在安适。那时候,特别沉静、特别专注认真,阅读、摘抄、思考成课余、睡前的一大乐事。早读课上,快速朗读背诵完必备的内容后,我便朗诵摘抄本上的美文小诗,觉得特别开心。


看多了,便有感而发。广播稿常被学校录用,文学社里也不时刊发自己的散文、小说,毕业时偏科的我获得文选方面的单项奖学金。我想,这些小小的收获,恐怕都与平常的阅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直到后来工作了,看书显得单一、功利起来。教育教学类的、文摘类的东西看得多些。有时也总以忙碌为由放任自流,减少了读书时间。


迷失在繁杂事务中,愈发觉得心浮气躁,总觉得生活、工作、学业连轴转,忙碌但不安实,总觉得少了什么。后来才发现是少了书香的熏染。


繁芜的世事让人心蒙尘,书就像拂尘,轻轻掸去人心的灰尘。书犹如镇静剂,让人沉静安适。


唯有在静夜,在假日,静静地捧读一本书,才能放下满是繁杂念头的自己,任思绪轻轻地、悠悠地沉浸在文字里,心才能慢慢地、慢慢地沉静、充盈起来,沉睡的童真与初心渐渐苏醒,人也放松自在起来。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但愿,书卷相伴、书香熏染,精神家园草丰林茂、生趣盎然。一路书香,一生吉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澄明   书香   伊索   安徒生   乐事   小诗   安适   人心   书卷   繁杂   故人   沉静   自在   父亲   窗口   精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