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不抱不哭才抱是伪科学,为了孩子的亲密力您需要这样做

晓兰是一家企业的高管,今年三十三岁了,大眼睛长头发,很多打扮,总是一身很时髦的职业套装。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我还以为自己看到了李小璐。即便是作为一个女性,我也非常欣赏她散发出来的魅力。但是她认为自己最大的问题竟然是不够女人,因为她和所有的男朋友相处不会超过三个月,对方总会是莫名奇妙的移情别恋。她自己非常羡慕身边那些相貌平平却拥有幸福情感的女孩子,她天天怀疑自己没有魅力也没有经营爱情和幸福的能力。

和晓兰有类似情况的人并不少,让这些人费劲巴拉的考个高学历,动刀子把自己整成明星脸都没事,就是一到亲密关系就出问题,他们很难和别人建立稳定、持久的亲密关系,甚至很多人会觉得谈恋爱太累,分手了反倒轻松一些。他们还给自己定义了一个名词:“爱无能。”


哭不抱不哭才抱是伪科学,为了孩子的亲密力您需要这样做


导致爱无能的原因是缺乏亲密力。

亲密力是从婴幼儿期就表现出的一种能力,亲密力好的孩子哪怕他才几个月,他也能够注视妈妈的脸,当看到妈妈冲他笑或者逗他的时候,他会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回应,比如轻声呢喃或咯咯笑。

在这个时期,如果他哭了,妈妈马上就抱他,他饿了,妈妈马上就喂奶,那么他的亲密力会越来越好。

亲密力,会让孩子在复杂的世界里更加自信,走到哪里,都可以形成温馨、融洽的关系,在遇到压力、挑战、冲突时,也能葆有一份积极的状态。


哭不抱不哭才抱是伪科学,为了孩子的亲密力您需要这样做


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呢?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华生,行为心理学家,作为哭声免疫法的创始人,他用自己的孩子为试验品,执行他所谓的“给我一打孩子,我可以让他成为任何你要他成为的人。”

在他的哭声免疫法等一系列行为的矫正下,他的大儿子雷纳曾多次自杀,后在三十多岁时自杀身亡,他的女儿也多次自杀,小儿子离开家庭,一直流浪,靠施舍才能生活。

倡导并践行“行为主义婴儿训练法”的华生家族,悲剧同样在第三代延续:华生的外孙女记忆中,妈妈沉默易怒,秘密酗酒,并曾经多次试图自杀。外孙女自己也是酒精成瘾者,并多次考虑自杀。而华生本人也成为了美国人最讨厌的人之一。


哭不抱不哭才抱是伪科学,为了孩子的亲密力您需要这样做


缺乏亲密能力孩子的具体表现:

婴儿期会显示难以喂养,即便在妈妈怀里也会显得很不安,仿佛永远理解不了外界发生了什么事,难以融入这个世界。

到了学龄前,这些孩子有更大机率出现分离焦虑,因为感受不了内心与人亲密的感觉而会出现各种担心,比如担心妈妈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不愿去幼儿园、不愿去上学等等。

有些孩子的行为显得冲动好斗,常常搞破坏,或者行事鲁莽、不计后果,还有些孩子不在乎其他人的感受,比如随便就拿走别人的玩具,毫不在乎对方是否生气,仿佛他们完全感受不到别人一样。

再大一些,许多孩子还会出现行为上的混乱,无论做什么都显得漫无目的,既不征求父母的允许,也不按规则行动,随着学业的增加,这种行为还会恶化,好像他们无法和任何事情、任何人建立稳定紧密的联系。


哭不抱不哭才抱是伪科学,为了孩子的亲密力您需要这样做


看到这里的父母们先别焦虑,虽然很多人可能发现:我家孩子现在就这样了,我们可以怎么办?

对于0-6个月的宝宝,您需要拥抱和有求必应。

千万不要让孩子哭够了才抱,而是听到哭声,赶快跑过去检查,看孩子是饿了?尿了?还是需要妈妈抱了,然后根据孩子的需要给他需要的东西。

有些妈妈,会在孩子哭闹的时候,扔一边不理,理由是一哭就抱,下次更要要挟妈妈了,这都是我们在用自己的理解推断孩子。

事实并不是这样,因为妈妈在他哭闹的时候一直视而不见的话,有可能会对孩子造成创伤性的体验,让孩子被迫切断发出亲密信号的能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亲密力的丧失。


哭不抱不哭才抱是伪科学,为了孩子的亲密力您需要这样做


拥抱也要讲究科学,我们一般抱孩子的时候都是一只手枕在孩子的脖子后面,另一只手圈着孩子的身体,手掌放在背后不自觉地轻拍。我们会觉得孩子这样更容易被安抚。其实对于0-6个月的婴儿来说,拍打是分离的节奏,这个时候他需要的是吸允的节奏。

保持身体完整的接触,配合孩子的吮吸以及呼吸,用吮吸的节奏去柔软地抚摸孩子,这种方式被称作人类最原始的对话。

只看文字可能不好理解,咱们可以来体验一下这个节奏,请你伸出你的一只手,去轻柔地抚摸另一只手,没有任何力量和速度上的变化,你的整个身体都像是一个单细胞生物一样,缓慢、轻柔,孩子在生命的最早期就处在这样的节奏里,他需要的是同样的一个节奏和他相遇,这就是“同呼吸、共命运”,所以,你如果做到融合的感觉,你肯定不会拍打,而是轻柔地抚摸。

妈妈给与足够的拥抱,还能触发血管加压素的释放,可以唤起婴儿积极的情感,以及提高对疼痛感的阈值。

这是什么意思呢?我给大家举个简单的例子,当孩子打预防针的时候,如果是妈妈温柔地抱着婴儿,那他对疼痛的忍受力就会大大增强,即使外界突然有个巨大的声音,他也不会容易受到什么惊吓。


哭不抱不哭才抱是伪科学,为了孩子的亲密力您需要这样做


对于6个月以上的宝宝,我们需要:镜像和忠实渲染

宝宝们从初生开始就是从妈妈的眼睛里确认自己的存在的,成人也会有这种感觉,“我被看见,因此我存在”。

比如宝宝笑一下,妈妈也同样笑一下;宝宝皱下眉头,妈妈也皱眉头;宝宝在去幼儿园路上从坡上晃晃悠悠冲下来,妈妈也同样晃晃悠悠地拼冲下来;宝宝兴奋地欢呼,妈妈也同样欢呼;宝宝吃力地爬楼梯,妈妈也同样吃力地爬楼梯,等等。

妈妈这样准确地阅读和镜像孩子的身体动作以及暗示,能够帮助孩子接收到快乐,感受到理解和舒适,这就容易使孩子发展出寻求亲密的行为。

举个反例,当一个孩子小心翼翼地观察一只虫子,如果妈妈心里很着急,会快速强力地打断宝宝,拉他回家,那么他们就是处在分离的状态。

镜像是在建立任何亲密关系的过程中都可以去用的,妈妈和宝宝都可以用一辈子,并且不仅身体动作可以镜像,声音、情绪、动作、心情,都是可以镜像的。


哭不抱不哭才抱是伪科学,为了孩子的亲密力您需要这样做


对于一些不太容易主动发起动作行为的孩子,我们除了镜像之外我们需要另外一种干预办法”忠实渲染“,这是戏剧治疗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比如孩子回来告诉你说:“妈妈,今天老师表扬我了呢?”百分之八十的妈妈会这么回答:“哦,很棒哦,表扬你什么了呢?

用到忠实渲染的方式是这样的:“哇,宝贝,你被表扬了吗?快来和爸爸妈妈说说,怎么回事?“

所谓忠实渲染,就是从孩子那儿捕捉到一些材料,用一些夸大和强烈的方式回应,像一个放大镜一样照出我们想让孩子看到的部分。例子中的“被表扬”就是孩子给到我们的材料,而我们夸张的反馈呢,就是前面说的放大镜。


哭不抱不哭才抱是伪科学,为了孩子的亲密力您需要这样做


再举个例子,比如说很多小朋友一到开学季就容易闹情绪说,哭着闹着不愿去幼儿园。这个时候,很多妈妈就会很着急,各种想办法讲道理,但是孩子还是不停哭闹,或者会找各种理由不愿意去,妈妈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这个时候,忠实渲染就很有用,妈妈可以在家和孩子玩不想上学的游戏。你可以先让孩子说幼儿园有多可怕,也许她会说幼儿园老师像怪兽一样特别的凶,那你们可以玩儿打怪兽,你来做怪兽被女儿打死,那她对抗幼儿园的这个能量就会被释放一些。

也有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她又冒出来别的情绪,比如说,我就是不喜欢,我讨厌睡午觉------。你需要抓住孩子扔出来的任何材料,根据当时的情景做出略夸张的反馈,一起玩一起闹,就可以达到放大镜的效果。

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当孩子这个抗拒的情绪被疏通后,对上学抗拒就不会这么强烈,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但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更重要的是还会和妈妈更亲密了。

孩子的亲密力需要从小培养,这样十几二十年过去,孩子的内在就会形成一种亲密的关系模式和能力,也会自然地把这种能力带到恋爱和婚姻的关系中。这种亲密的感受和能力不仅会让他有一种幸福的感觉,也会为他的工作以及人际关系注入营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6

标签:亲密   孩子   伪科学   放大镜   哭声   忠实   幼儿园   婴儿   节奏   情绪   身体   动作   能力   妈妈   宝宝   方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