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师:如何突破知易行难

编者按语:知易行难的原因在于一知半解。只有完全了解事物的本相和规律,才能轻松驾驭事物。

咨询师:如何突破知易行难

文|袁运录

很多咨询师,甚至包括许多实战派心理咨询师都认为,知易行难。

今天笔者就这个问题谈谈我个人的体会。

要达到“知行合一“的确很难,但并非做不到,否则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就成为空话。

光给别人讲了一通大道理,对方似信非信,却又做不到,这叫什么咨询?

来访者是来寻求帮助,如果让他们只是听到了一些道理,而在实际中却做不到,心理咨询就失去了意义。

人家不是来听我们说书的,也不是来听你讲故事的,或者看你流几滴同情的眼泪,人家是上门求助的。

笔者觉得,“知道”的关键不是道理本身,而是如何让对方知道,或者怎样去讲解你的道理,才能让对方心悦诚服地接受。

你是浅层地讲(虽然讲得头头是道,但听者还是一头雾水),还是深入人心的讲解(引起对方的反思)?

这是问题的关键。

王阳明心学和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区别就在这里。

朱熹只是讲理,王阳明则是走心——由心即理。

再有理,再有学问,如果他不欣赏你,看不上你,你的学问和道理对他还有用吗?

生活中不乏掌握真理的高人,但人微言轻,没有人愿意去听他讲理。

所以,王阳明心学是想告诉我们,跟人讲理之前,先让对方相信我们,虽然我们还没有开始跟对方讲理,但至少我们要让对方知道我们的人品,相信的我们的之前说过的话,或者从我们以往跟别人的讲理中,让他相信我们有这个实力,促使他也想让我们给他讲讲理。

带着虔诚的心来听你讲理,带着相信你的态度,敞开心扉,虚心求教你,此时你讲的理才能源源不断地渗入他的内心。

然而,如果你讲的都是空洞无物、没有生活气息的道理,即使别人带着十二分的虔诚来聆听你讲理,即使当时你的道理走入他的心里去了,但不久后,人家觉得在生活中行不通,也会喊出知易行难。

任何一个来访者,来咨询室之前,其实都已经把自己知晓的道理(他们不乏高智商,咨询师懂得生活道理不一定超过他,所以我们讲的道理,对方几乎都知道,所以咨询师千万不能低估来访者的智商)在脑子里过了N遍。

咨询师:如何突破知易行难

他们来的目的不是听我们跟他讲道理,而是想解决“知易行难”的问题。

事实上,很多时候咨询师也和当事者一样置身于迷局之中,看不到问题真相。

就像一只误闯屋子里的小鸟,只会朝着光亮的窗口飞撞过去。在小鸟的眼里,光明代表希望,不知道那是的死亡的陷阱。而外面的小鸟也会鼓励屋里的小鸟使劲地撞过去,因为它们也看不到隐形的玻璃挡住了窗口。

作为一个训练有素的心理咨询师,不仅要让来访者看到希望,更应该帮来访者找到可行的道路——解决知易行难的问题,否则说了等于没说。

为什么我们讲了很多道理,也教了对方怎么做,但对方还是做不到。

为什么知道容易,做起来却这么难?

我一直反复思考这个问题。

因为我的服务对象都是穷思竭虑,不到黄河心不死的强迫症者。

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来访者就不会真正相信我们。

通常,我们说的“知”,只是浅显的知,是站在咨询师的角度的知。

比如,世人都以为心理问题和客观问题的改良套路一样:只要努力去做,就能改变。却不知客观和主观完全背道而驰。客观问题越控制越好,主观问题越控制越糟。

例如情绪发作时,越堵越高。如果睡觉之前未雨绸缪,防范失眠,不仅不能缓解失眠,往往反而会加重失眠。

咨询师:如何突破知易行难

比如口吃者说话很急,很多人提醒他:不要急慌,有话慢慢说,想好了再说,结果往往口吃者说话更急更结巴。

比如孩子颓废,父母以为鼓励或逼迫就可以好转,结果越逼越死。

比如女人一厢情愿地唠叨,以为就会让男人改好,结果往往会起反作用。

认为只要正面堵截洪水,就能消除水患,却反招来更大洪水泛滥和灾难。

再比如,以为像水一样的液体就能救火,结果火上加油。

以上都是不懂事物内在规律的缘故。

一个被蒙上眼睛的人,即便在空旷的广场,也不敢大胆前行。你就在一边大喊着:怕什么?大胆走,路上没有障碍物,出了事我负责!

虽然他相信你的话不会骗他,虽然他也感受到道路很安全,但他还是不敢大胆前行。

为什么?除非亲眼所见,谁都不会真正相信别人的话。

虽然对方知道你是好心,说得有道理,但对方就是做不到。因为你说的道理,他也知道!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蒙上眼睛,眼前一片黑暗,才是无形的阻力!

就像小鸟穿越不了玻璃墙一样,任何大道理,任何鼓励,下多大的决心都是多余的。

为了让来访者有真实的体验,从中反省到自己的问题所在,我经常让来访者蒙着眼睛做这样的实验。结果都一样,知道是一回事,做到又是一回事。

如何突破知易行难的瓶颈?

我突然发现,我们通常理解或灌输的道理,只是表面讲给来访者耳朵里的道理,而不是入心入肺的道理。对来访者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帮他打开眼睛,而不是自以为是,一知半解。

他们来到咨询室之前,其实都是“睁眼瞎”,如同井底之蛙,看不到问题的全貌,只因身在此山中——当事者迷旁观者清。

既然“迷在山里面”,就如一叶障目,看不到客观真实的东西,因而对待问题的态度就不可能是正确的,所以他们是迷茫的,固执己见或者很偏执的。

只有把他们从井底带到井口上方,他们看到的天空和身在井底是不一样的。

为此,我需要跟我的来访者讲系列课程:

比如,强迫症,我要讲解它的发生、发展和久治不愈的浅因和深层原因,帮他们捋顺因果关系。

在此过程中,我会让来访者去观察社会,了解正常人如果遇到同样的问题,他们是怎么处理的。

“以人为镜可知得失”。生活是一面镜子。通过观察社会,或者通过生活这面镜子,可以反观一个人的真实自我,反观到自己的思想灵魂。

咨询师:如何突破知易行难

因此,社会就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除了现身说法,咨询师更需要与来访者深度共情,最关键就是,要让来访者了解社会人生,让他们知道,自己面临的问题其实就是社会人生问题。

所以,咨询过程中,我们要求来访者做相关社会调查,了解正常人,他们怎么生活,怎么工作的,从中可以学习和借鉴别人的态度。

当来访者真正反思到自己思想深处的问题后,就会冲破迷雾,从“山里”走出“山外”,从“井底”上升到“井外”,才能见到久违的蓝天白云,

“啊,原来这才是真实的世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豁然大悟。

综上所述,要破局,要让来访者知行合一,必须帮他打开眼睛(心之眼)。眼睛打开后,才可以看到真实客观和光明的世界。光天化日下行走,谁还会害怕呢?

如何才能帮人打开心灵的眼睛?这需要咨询师去学习,更需要我们丰富阅历,积淀人生知识。谁也不是全能,因为人的学识和阅历是有限的,我们只能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才能真正帮到人,否则就会误人和害人。如果自己都浮于表面,一知半解,怎能帮助他人认清事物的本相?

最后值得一提的,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和老子的道法自然,一脉相承,异曲同工。

远古时代的大禹治水,已经诠释了道法自然的意义。

咨询师:如何突破知易行难

鲧也懂得水来土掩的治水道理,但鲧治水失败。因为鲧违背天理,违背自然规律,他所知道的道理,仅仅是个人主观见解和停留在浅显的因果关系上。因为他只看到眼前利益,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堵黄河,黄河看起来被驯服,却暗藏杀机,最终冲垮大坝。

大禹懂得黄河入海流的天道和自然规律,懂得,人只有尊重自然规律,顺天而为,而不是逆天而为,才能走得更远,更长久。

大禹采用的是逆向思维——先舍后得,先让黄河滚滚而下,再在两岸夹击,防止黄河泛滥变成灾难。

只有合乎黄河东去的自然规律,遵循此道的方法——疏而不堵,才是科学的方法,所以叫道法自然。

因此,只要有道,才能行得通。这才是知行合一。

咨询师:如何突破知易行难

秋水老师简介

袁运录,网名恨若秋水.

口吃、强迫症和抑郁症心理专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华网教育心理频道、凤凰新闻专栏作家,知乎、今日头条心理领域创作者,上饶市心理咨询师协会副会长。
1988年因为严重口吃和强迫接受张景晖心理治疗,获得解脱,并开始研究心理学.
2008年“火车悟道”走出抑郁后,创立秋水理论.
2021年分别师从中科院心理所史占彪和江西心理学系熊红星。
2006年起以“恨若秋水”的笔名在《中国心理与健康》杂志、中华网、凤凰新闻、知乎等媒体发表上千篇社会心理研究和实践文章,并接受过上万人次口吃困扰者的求助和咨询。
研究方向:强迫、口吃、抑郁、焦虑、失眠等症和青少年心理创伤、家庭婚姻等心理问题.
代表著作:《口吃原理与康复》(江西教育出版社.2015).《情绪心理学》(江西教育出版社.2019).
正在出版:《强迫症原理与康复》《心理健康手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知易行难   大禹   黄河   井底   道法   来访者   自然规律   江西   秋水   小鸟   客观   道理   眼睛   真实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