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万人围观“n号房”,冷漠的看客们为什么停不下来?

26万人围观“n号房”,为什么无人营救受害者?

韩国“n号房”,围观者达26万人之多,如此众多的人参与犯罪,并持续如此之长的时间,这些围观者中不乏政界、商界、为什么却无一人站出来为受害的未成年人提供帮助?

无独有偶,在1964年3月13日,美国纽约,一位名叫Kitty Genovese的年轻女性,在她经营的曼哈顿酒吧营业结束后返回公寓,她的公寓在皇后大街的一个安静的、中产阶层居住区内。当她下车朝公寓方向走去的时候,她遭到了一个持刀男人的恶意袭击。

男人刺了她多刀,她大声喊救命。一个邻居在窗口后大声警告那男人:“放开这个女孩。”歹徒正欲逃跑,但后来他发现没有一个人出来干预,于是他又从车里走出返回,将基蒂·吉诺维斯击倒在地,又开始刺杀她。女孩继续呼救直到最后有人报警。警察接到报警后两分钟便赶到了现场,但基蒂·吉诺维斯当时已经死了,袭击者也不知去向。袭击行为持续了35分钟。

26万人围观“n号房”,冷漠的看客们为什么停不下来?

警察在调查这一事件中发现,公寓周围共有38个人目睹了这一袭击事件,但最终只有一个人报了警。一对夫妇(他们说他们以为已经有人报了警)把两把椅子移到窗前,为的是观看这一暴力事件。而杀人犯也一直没有抓住。令人深思的问题出现了:如果这38人当中哪怕只有一个人,早一些去帮助Kitty,那么她还会死吗?更重要的是,为什么这些人没有去帮助Kitty?

26万人围观“n号房”,冷漠的看客们为什么停不下来?

从一方面来解释,这就涉及到一个心理现象,当观看事件的目击证人太多时,会降低个体提供帮助的意愿,他们称之为责任扩散(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现象。也就是说,旁观者越多,人们心里越会萌生一种“有人会去帮助他的,我就不必去了”的想法。

另一方面,是一种“看客心理”在作怪,人性深处的猎奇心、好奇心,让旁观的人沉浸在眼前场景中,而忽视了去提供帮助。而这种现象,我们现在命名为“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

26万人围观“n号房”,冷漠的看客们为什么停不下来?

如果说责任扩散是群体现象,那么“看客心理”就是个人素养问题,是一种对不公正、不正义、不道德行为的漠视,如果人人都以此态度对待世间的恶,那么恶魔终究会徘徊在人间,几度循环也会在某个不经意来到自己身边,所以要时刻修缮自己的正义之心,对犯罪行为不漠视,才能为我们的后代营造一个安全、友善、和谐的社会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号房   看客   曼哈顿   中产   友善   旁观者效应   围观者   袭击   正义   冷漠   公寓   大声   警察   现象   心理   男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