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是作秀?美国理解成反面教材,网友:这才是美德

说到孔融,大家都是耳熟能详,孔融四岁让梨的故事成为了歌颂礼仪的经典小故事。

孔融让梨的故事最早被记载于《后汉书孔融传》,后来又被记载于《三字经》中,最后被广为传颂,千百年以来,只有说到谦让的故事,一定有孔融让梨的教育小故事

《孔融让梨》的故事发生在孔融四岁的时候,那日,客人带了梨给孩子吃,父母叫孔融去把梨分给大家,只见孔融挑了盘子里最小的梨,剩下的按年龄大小分给自己的兄弟。


《孔融让梨》是作秀?美国理解成反面教材,网友:这才是美德

分完后,孔融说:“我年龄较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应该给哥哥们”父亲很是惊喜,问道:“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说:“弟弟比我小,作为哥哥,我更应当让着他。”

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便传遍了整个汉朝,也常常被老师家长反复教育,到现在,仍然希望孩子可以拿孔融做榜样,懂得谦让的礼仪。

《孔融让梨》是作秀?美国理解成反面教材,网友:这才是美德

《孔融让梨》是作秀?美国理解成反面典型,网友:这才是美德‍

在国人眼里的经典故事,成为了我们从小就被教育的道德思想,孔融在我们的教育理念中,就是一位谦让有礼的好孩子,是道德教育的榜样。那在西方人眼里又是什么样子呢?

虽然西方人特别喜欢这个故事,对于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本身没有异议,但他们对孔融这个人物形象意见很大,将其视为经典反例,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美国人对孔融的人物分析存在这么大争议?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孔融让梨》是作秀?美国理解成反面教材,网友:这才是美德

美国人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平等,这与美国国家制度有关,从他们看来,每个人都享有平等分配东西的权利,而且从利己角度出发,肯定会倾向于自己,给自己分配的东西多一点。

如果在你分配的过程中,把自己的东西让给了其他人,就会被别人认为是你是一个很虚伪的人。所以从孔融让梨的行为中,孔融的行为就被认为是宣扬虚假行为的一种方式。

有些好事者还把孔融让梨的故事做出了三种不同的假设,并从三种假设推测出孔融是一个爱作秀的人。

《孔融让梨》是作秀?美国理解成反面教材,网友:这才是美德


为什么说孔融是在作秀呢?

第一,假如孔融是很喜欢吃梨的,但屈服于父母,他不得不忍痛将大的梨割让给哥哥。如果长期发展下去,孩子会变得越发虚伪。

第二,假如孔融本就不爱吃梨,他把大的梨分给哥哥,之后发现这种让能带给他父母的称赞,获得“懂事”的声望,简直两全其美。从此孔融会一直这样表现下去,仅仅是为了获得更多赞扬,这便有了作秀的意味。

《孔融让梨》是作秀?美国理解成反面教材,网友:这才是美德

第三,假如孔融本身喜欢吃梨却吃不了那么多,那他把大的梨让给哥哥,不但家长会称赞他懂事,自己也满足了需求。不过这不仅仅是虚伪或是作秀那么简单了,可能两种都有了。

《孔融让梨》是作秀?美国理解成反面教材,网友:这才是美德

之所以出现理解差异,缘由就是中西方不同的教育观念‍‍‍

被我们传颂上千年的孔融让梨的教育小故事,却成为了西方人的反面形象,也并不完全是他们对故事的误解真正的理解差异还是来源于中西方不同的教育观念。

在西方人看来,孔融父母从开始就错了。在西方人眼里,作为长辈,在面对子女分配礼时,要尽量做到公平公正原则。他们认为不管年龄谁大谁小,都应该一碗水端平。

他们认为孔融父母的做法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对于此事,他们认为既然梨有大小,那么就应该在从数量上着手,做到平等对待,而不是让孩子自己去分,孩子肯定会偏向自己,这样看来对其他人就不公平了。


《孔融让梨》是作秀?美国理解成反面教材,网友:这才是美德

国内教育是很讲究大局意识的,而且长幼有序,非常看重家族的责任感。不管是传统教育中还是现代化教育中,谦让有礼一直是我们所宣扬的教育,这种谦让不是个人表现,而是一种道德品质的建立过程

而孔融作为兄长,更应该以身作则,对自己弟妹进行照顾和谦让,这是我们传统美德的体现,在现代社会,这样的谦让精神仍然被推崇,兄姐对弟妹的照顾和爱护,并不是一种作秀,而是一个家族成员互亲互爱的感情建立。


《孔融让梨》是作秀?美国理解成反面教材,网友:这才是美德

传统的教育模式,不应被过分曲解,适应时代发展的教育被推崇‍‍

孔融让梨的故事已经被传颂了上千年,对我国道德教育发展有很大促进作用,尤其是对孩子早教教育很有帮助,结合我们国家社会环境建设来看,将孔融让梨的故事融入教育过程中很有必要。

在孩子早期教育中,离不开父母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只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孩子在今后学习生活中,才能有正确的追求目标,并且为了实现目标而努力。

在平时教育过程中,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为来为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榜样,这样孩子才能根据家长行为,来学习正确的教育理念。

《孔融让梨》是作秀?美国理解成反面教材,网友:这才是美德


结语:通过孔融让梨小故事来看,美国人更关注这故事给孩子的形成的心理成长及变化,国人则会把目光放在故事体现出来“谦让”的品质。所以两国认知差异还是有差距。对于如何开展教育还是因人而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美国   反面教材   中西方   以身作则   道德教育   谦让   西方人   榜样   美德   虚伪   平等   分配   哥哥   正确   父母   孩子   网友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