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学钢琴,会“改”的孩子有奶吃?

考察一个孩子的音乐才能,往往不是看他现在弹得好不好,而是看他改得快不快。“改”的能力,便是学习能力,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如果“改”的能力强,那么不管现在处于什么位置,只要悉心指导,将来定会走得很远。

“改”为何变得那么难?

为什么说:学钢琴,会“改”的孩子有奶吃?

不少琴童“谈改色变”,叫他们改个指法改个错音比登天还难。而他们给自己找的借口往往如出一辙:弹习惯了,改不了了。

学琴的过程,就是不断在改的过程。不改就停滞不前,没有提高。为什么“改”这件事情放在弹琴里面就变得这么难呢?

把“改”融入到教学中去

为什么说:学钢琴,会“改”的孩子有奶吃?

所以呢,想进步就要吃苦头,就不能怕“改”。当然,关于“改”的能力也是可以培养的。不仅要培养,而且要从娃娃抓起。

首先呢,我上课的时候,就会有意识地多要求学生做变化。同样的乐段重复练习数遍多么枯燥,我们做一些变化,让这些重复练习看起来不那么机械重复。比如将同一个乐段移到不同的八度来练习,这样的练习还有熟悉键盘,保持听觉的新鲜感的功用。

当然,这也是众多的思路中的一种,老师完全可以发展出更多适合自己学生的思路。其实只用在演奏中做一点点变化(特别是刚开始的时候),耳朵就能始终着保持一种“觉醒”的状态,练琴往往会事半功倍。

说到听觉新鲜感,这些年我越来越意识这一点的重要性。做老师的常常抱怨学生弹琴耳朵不听,其重要原因就是机械的重复练习太多,听太多遍一样的,耳朵没有新鲜感了,当然就麻木了,自然就不听了。

因此,无论是回头复习弹熟的曲子,还是练熟的曲子做变化再练,都能够重新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新鲜感。新鲜感是弹琴的重要乐趣,也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源泉。

为什么说:学钢琴,会“改”的孩子有奶吃?

其次,关于如何“改”,才能改得快,改得彻底,改得愉快,也是需要老师不失时机地培养。读小学时,班主任总是在我们耳边唠唠叨叨,要仔细,要细心,不要马虎,还编了故事,告诉我们马虎的孩子下场多么可怜等等。

但是考试的时候该不及格的还是不及格。是因为他们不听老师话,不肯细心不肯仔细吗?当然不是。我觉得作为老师,除了要求学生“要仔细”、“要细心”之外,应该有更多方法,帮他们如何细心,如何第一时间抓住错误,如何最快地改正错误。

为什么说:学钢琴,会“改”的孩子有奶吃?

这些方法其实在以前的许多文章里面也已经提到不少了。比如耳朵,敏锐的耳朵是避免错误的关键。这需要长期的培养,对于音乐风格有了一定了解之后,要对于自己弹出的声音做反思,这个声音到底对不对?在启蒙的时候,老师便可以开始启发学生进行反思,审视自己的声音。

这里给大家支一招:学习审视自己的声音,从听错音开始。孩子练琴的时候一旦弹错,并不是马上要求他改对。

而是先看清乐谱上写的是什么音,然后仔细听自己弹成了什么音,再比对两者的区别——声音的区别,手感的区别等等。这正是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为了改掉错音,必须先要了解错音。

结语

为什么说:学钢琴,会“改”的孩子有奶吃?

总之,“改”也是一门学问。不过还是那句话,这些方法都来自于教师的经验,无论是自己练琴的经验,还是教学的经验,还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好。

为了给大家更多更全面的指导,解决视频教学不够有针对性的问题,现在购买专栏或是曾经购买过专栏的朋友,可以获得杨弋夫教授及其教学团队导师们的专业指导,私信“我要学习”四个字,按照回复内容操作即可。

另外,大家还可以在圈子里发布自己练琴的视频,杨弋夫教授每周会选择几位进行一对一指导,请大家把握机会,马上行动。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现开放杨弋夫教授第六期师资研修班报名,有意杨教授一对一指导的朋友请点击下方链接报名!

点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乐段   孩子   新鲜感   细心   耳朵   仔细   区别   教授   声音   能力   老师   经验   方法   更多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