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松对话郎朗的钢琴生涯:中国父母为孩子付出的太多!

在高晓松老师的脱口秀节目《晓说》中,有一期叫《郎朗的乾坤》,当时晓松老师邀请了郎朗来做客。在这期节目中,两人从“最后一场演奏的曲目”聊到了古典钢琴,又从古典钢琴聊到了郎朗钢琴生涯中的起伏跌宕和舞台表演等。在节目的最后,两人就郎爸教育郎朗的方式与美国式家长进行了比较,然后深刻探讨了一番“中国家长的教育方式”。

他们在节目说到,美国父母与中国父母的最大区别在于:典型的美国家长以自己的生活为中心,给孩子们自由,有自己的朋友圈、生活圈。而中国式家长则是以孩子为中心,用晓松老师在节目中说的话就是“为了孩子能舍去所有的。”这样相比下来,中国父母对子女的付出也比美国父母的付出要多很多。

高晓松对话郎朗的钢琴生涯:中国父母为孩子付出的太多!

以郎朗为例,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现在的功成名就,算得上是因为他父亲的坚持和付出换来的。

出生在音乐世家的郎朗,在小时候听完《敢问路在何方》时就,能弹出这首歌的大部分旋律,郎爸在惊喜之余,决定由自己担任老师教郎朗学钢琴。因为过人的天赋和热爱,郎朗学的很快,而郎爸的专业是二胡,不是钢琴。所以在郎朗4岁那年,郎爸意识到自己该给郎朗找个专业的钢琴老师,但这也象征着郎朗学琴生涯正式开始。

在后来的日子里,郎爸为了郎朗能把钢琴弹得更好,辞去工作,带他去北京找更好的老师学钢琴,考央音附小、为了郎朗能参加德国青少年钢琴比赛,郎爸又借钱自备路费去德国报名、在郎朗接受拉格夫曼教学的日子里,郎爸也都会出席课堂,甚至做下笔记......

除了钢琴上的专业知识,郎爸还是一位很严于律己的人,从自己的每一个点滴做起,为郎朗树立了榜样。郎朗的第一任专业老师朱雅芬的回忆中说到,郎朗不仅是一个非常有音乐天赋的人,更是一个很有中国“节”的人。在他师从朱老师期间,每次去练琴前都会先跟朱老师的家人说句“打扰了”!

在这期《晓说》节目中,就有不少网友说郎朗的成功是被其父亲“逼出来”的,字里行间透露出诸多不屑与刻薄的情绪。

高晓松对话郎朗的钢琴生涯:中国父母为孩子付出的太多!

著名作家龙应台女士曾在给儿子的信《亲爱的安德烈》中写道“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我希望你将来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回望历史,孟母为了让孟轲能在好的环境下成长,煞费苦心、多次迁居。现代的郎爸为子成功,便辞职带他跑遍大江南北、国内国外,与其相比有何不同?若是将目光聚焦在身边的亲戚朋友身上,我们也不难发现许多有孩子的人,攒钱借钱去市中心买好的学区房、给孩子报艺术学习班,更有许多母亲如郎爸一样,辞了职,在家里专带孩子做饭。倘若站在旁观者客观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教育方式倒是显得正常了,那郎爸的举措又有哪里不妥呢?

换个角度去看郎爸的教育方式,其实也有很多可取之处:比如让孩子学会坚持、因为人生漫长、没有什么事情是一蹴而就的;比如让孩子学会礼貌,因为这是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也是行事待人的基本准则;比如郎爸以身作则,在要求孩子做到时,也不会自己去触犯制定的规则和标准......

若是一味的盲目追求国内传扬的“国外自由教育”而放任孩子,不仅会让孩子目中无人、无法无天,还会让她们长大后一事无成。不妨取可取之处,与国内教学方式形成互补:和孩子平等交流,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意见、参与家庭事务的打理时,也要注重孩子在课业和美观方面的教育。尤其是在孩子们学习时,无论是学校的课业,还是兴趣技能的学习,家长们也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强大的忍耐力,去包容孩子,给他们学习和进步的时间和空间。这样才能消除二者之间的隔阂,让孩子们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都能全面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安德烈   中国   钢琴   父母   孩子   课业   德国   美国   生涯   家长   节目   老师   方式   时间   国内   工作   高晓松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