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了一辈子钢琴,我总结了这8条法则

一、要慢练

慢练是练琴之本,所谓“练琴”,不同于“演奏”,是在于通过“练琴”解决“演奏”所面临的一切问题。

就解决技术困难问题而言,只有八倍、十倍、十六倍地放大演奏的速度,才能在极其缓慢的速度中把音之间的相互关系理顺,然后逐渐将动作体系确定下来。

通过速度不断加快,达到演奏所需要的速度,这是较为人们所理解的“慢练”的出发点与作用之所在。

但“慢练”更为重要的作用在于如“放大镜”一般把音乐各个要素扩大,在极度放大的时值内把音乐表现的各个方面:

发声、音质、乐句、和声、层次、进行的过程及结构等,非常充分地体现出来。这是“慢练”最最核心、最最重要的意义。

二、要分手练

这是许多人不太愿意做的事。殊不知,钢琴这件乐器从来不仅仅意味着单纯的一件乐器。

钢琴还意味着交响乐队、室内乐队、重奏组合、大合唱、歌剧、管风琴。钢琴意味着一切音响可能的综合。

因此,由人的两只手演奏的钢琴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只在做一件事或两件事。

钢琴是一件极其复杂的乐器,钢琴音乐包含着在任何音域中,以任何节奏组合复合起来的任何可能的音响。

教了一辈子钢琴,我总结了这8条法则

这一方面显示了钢琴音乐无限的丰富表现力,另一方面又带来极其困难的组合问题。

正因为如此,左、右手必须分开练习,因为每只手需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能。每只手需要各自独立的层次、音响、功能、节奏。

每只手愈独立,音乐的组织就愈清晰。分手练同样是使“练琴”更加有效的必须手段。

三、要分层次练

鉴于钢琴音乐的复杂性,光分手练还不够,必须更精细地分层次练。钢琴音乐必然是多层次的。

贝多芬《悲怆》第二乐章开端是经典的“旋律-低音-背景”三层次,随着“背景”成为两层次而增加为四层次。

肖邦《降E大调夜曲》实际上是七层次:右手一层旋律,左手一层低音,四层背景;这一趋向至《降A大调练习曲》时增加至九个层面之多。

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更将平面的声部层次添加到十余个之多。

教了一辈子钢琴,我总结了这8条法则

以此标准衡量,钢琴音乐无一不是由多个独立层面所构成,并且在这些独立层面中暗藏着许多有内容、有意义、有趣味的进行、线条、和声、音程、节奏等。

发掘这些隐藏的线条对于组织音乐的立体性、整体性、新鲜感都有极大帮助。“分层次练”,区分各层次的不同功能、性质、音质、色调,是达到“立体化”演奏的必由之途。

四、要一句一句练

许多学生喜欢老是从头至尾一遍一遍弹,不知分句练的重要性。

音乐如同说话、朗诵,要一句一句说清楚。每个句子有开端,有过程,有需强调的关键词,有收尾,有语态,有语气。

弹好第一个句子才能继续弹好第二个句子。因此,要“音不惊人死不休”,“句不惊人死不休”。只有一句一句地把音乐体现出来,实现全曲的结构布局才有了基础。

五、要看谱练

对于背谱,有两种不正确的方法。第一,是在没有弹熟前从不背谱,而背谱只是手指习惯动作的条件反射的结果。

这种“用手背谱”的顺手溜的背谱法极不牢靠。因为音乐没有通过大脑的分析、构建、记忆,没有理性的指导。

第二,是一旦“背”出谱后就再不看谱,结果谱子在大脑的记忆中越来越模糊,最终不断出现偏差。

因此,真正正确的背谱记忆方式应不同于上述两项。最好在一接触新作品时就一句一句地分句背出来,用大脑记忆而不是靠手的动作惯性。

应当尽快把乐谱牢牢地刻印在脑海中。一旦背出后,就再不要背谱弹,而不断看着乐谱练习,观察乐谱,分析乐谱,研究乐谱,不断从乐谱中“看”出自己还不理解或被忽略的成分,加深对音乐的认识。

六、不用踏板练

踏板是载舟之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运用踏板固然可以增加泛音、突出和声、加强音响,但也同时有“自欺欺人”的危险,在踏板对音响的持续中,掩盖演奏中存在的许多细节问题。

教了一辈子钢琴,我总结了这8条法则

因此,在练习阶段,最好绝大多数时间不用踏板练习,倾听“赤裸裸”的实际音响,不断修正、调整、改善自己的演奏。

另一方面,踏板是项复杂的专门技巧,要单独练习踏板,但脚踩的运动状态既清楚又灵敏,使脚也能像手指一样地灵敏准确。

七、大脑始终领先于手

有许多人手跑得奇快,但脑子没有手快,大脑发出的指令往往落在手的后面,这是极其危险的。

大脑必须对每个动作预先发出指令。要知道,大脑有150亿个细胞,通常人类只运用了其中十分之一,大约15亿个细胞被运作而已,十分之九尚未开发。

每弹一个乐句,需要大脑在一秒钟之内发出至少20—30个指令,才能控制在一秒钟内发生的所有事情。这完全是能够做到的,是绰绰有余的。

所谓“大脑领先在手前面”,就是每一个肢体动作必须有充分的准备,有充分的控制,有充分的目的,有充分的欲望。

教了一辈子钢琴,我总结了这8条法则

大脑也要充分训练,脑细胞应高速运转,控制动作,控制声音,控制和声,控制声部,控制踏板,控制结构,控制调性,控制音乐过程的“地图”。

总之,用大脑事先对每个细节发出指令,使脑子永远跑在手的前面,而不是让手跑到脑子的前面。

八、不要音符一多就快起来

这是人类所共有的心理自然反应,即遇到难处会慌乱。事实上,许多事情要往反里想。

如遇到音多的就要交代清楚,放宽心怀,放宽速度;遇到困难之处就不要急,一点一点分拆把最小单位一点一点弹清楚,就很容易了。

另有更多的例子,如:要往下用力先要往上作准备;慢的速度不要太拖;快的速度不要太赶;看到“cresc.”不能响应从轻开始;看到“dim.”不能轻,应从较响开始,等等,都应从相反方面来思考,来控制,才能走上正道。

所以,看见“音多”或“困难”之处非但不要慌乱,不要往前赶,反而应当稳住速度,然后一个一个细节控制好,一个一个环节咬住,就能化“难”为“易”。

为了给大家更多更全面的指导,解决视频教学不够有针对性的问题,现在购买专栏或是曾经购买过专栏的朋友,可以获得杨弋夫教授及其教学团队导师们的专业指导,私信“我要学习”四个字,按照回复内容操作即可。

另外,大家还可以在圈子里发布自己练琴的视频,杨弋夫教授每周会选择几位进行一对一指导,请大家把握机会,马上行动。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现开放杨弋夫教授第六期师资研修班报名,有意杨教授一对一指导的朋友请点击下方链接报名!

点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8

标签:分句   钢琴   组合   乐谱   踏板   和声   指令   法则   大脑   音响   层次   教授   独立   速度   动作   音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