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育中的“惩罚”

  前几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句话风靡一时,随之而来的“赏识教育”“快乐教育”等新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我很赞同,而且也是这些教育理念的积极践行者。这些理念的形成与应用较之于“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骂不成器”等中国民间传统教育理念来说,是一种很大的进步。

  但是,任何事都怕矫枉过正,在“独生子女”时代,社会上一度出现家长和老师不敢也不会惩罚、批评孩子的现象。夸奖无度、表扬无方,造成部分孩子唯我独尊、骄傲自大、感情脆弱、抗挫折能力差,由此而引起的极端事件也越来越多。比如“一个14岁的学生往老师身上洒钢笔水,被老师批评了几句,当即跳楼自杀”“一女生因嫉妒同宿舍的同学身材比自己好,在其方便面里下毒”“一男孩由于奶奶不让其玩游戏机,将奶奶砍伤”等,不一而足。部分老师一是没有真正理解“赏识教育”的真谛,二是扛不住媒体的渲染和炒作,不再敢直面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不敢对学生进行大胆批评,而只是一味无原则地夸奖和表扬,只有肯定没有否定,只有鼓励没有惩戒,致使一些学生是非不分、皂白不明,影响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家长对孩子的思想和行为要及时正确地使用鼓励或批评,该表扬则表扬,该批评则批评,该惩戒则惩戒,才能让孩子明白是非、辨清黑白、担当责任。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体罚作为教育惩戒的一种方式,适当使用我认为是可以的,而且是有效的。一是可以刺激孩子,让其记忆深刻,更重要的是体现出一种威慑的力量,让他的错误在这种威慑下不敢再犯;二是让孩子明白犯错误是有代价的,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错误负责。

  诚然,“赏识教育”“鼓励教育”可以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但是鼓励和赏识绝不是教育的全部。已有研究表明,“过度奖励是削弱孩子意志力的糖衣炮弹”“不适当的表扬将吞噬孩子的自信”。所以,正像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说“合理的惩戒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必要的”,在给予“胡萝卜”的同时,适当配合“大棒”,才能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皂白   苏联   好孩子   矫枉过正   不成器   糖衣炮弹   砍伤   是非   奶奶   批评   家长   错误   老师   孩子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