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孤》原型的22年寻娃路:儿子成最熟悉的陌生人,亲情如何重塑

作家周国平在采访中说到:“亲情是人生中最可贵的经历,是人生的珍宝。”他在著作当中写到:“屋子里有摇篮,摇篮里有孩子,心里多么踏实。”

孩子与父母是天然形成的一种亲情,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的一个世界。很多人认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是不需要维系的。

《失孤》原型的22年寻娃路:儿子成最熟悉的陌生人,亲情如何重塑

然而事实却并没如此,亲情是需要花时间、精力去维护的,否则再浓的亲情也会慢慢地流逝甚至是消亡。


·《失孤》的漫长寻娃路终圆满

《失孤》是一部与“打拐”有关的电影,电影主人公雷泽宽两岁的儿子雷达被人贩子拐走,至此,雷泽宽开始了漫长且艰难寻子之路,而电影结尾并不圆满,雷泽宽历尽艰难依然没有找到自己丢失的儿子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失孤》的原型终于苦尽甘来,写下了一个圆满的结尾。

电影中雷泽宽的原型郭刚堂与儿子郭振在离散了24年后,家庭也终于团聚了,漫长的寻娃路也终于结束。

《失孤》原型的22年寻娃路:儿子成最熟悉的陌生人,亲情如何重塑


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郭刚堂高兴的说到:“孩子找到了,以后就只剩下高兴的事情了。”

当年2岁的郭振如今已经26岁了,他们出现了20多年时光断层、亲情断层,儿子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这段血浓于水的亲情如今则需要重塑。


·被拐儿童情感缺失亟须重塑

公安部今年初开展了“团圆”行动,主要内容是侦破拐卖儿童积案、查找失踪被拐儿童。找回了历年失踪的2609名被拐儿童,其中时间跨度最长的长达61年,帮助多个孩子与父母团聚。然而在这些团圆的家庭中,多数被拐的孩子面临着情感的缺失

《失孤》原型的22年寻娃路:儿子成最熟悉的陌生人,亲情如何重塑

有些儿童年幼的时候被拐,由于和自己的养父母长时间生活,与他们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在他们心目中,养父母才是自己的“亲生父母”,亲生父母就是陌生人,而且他们的生活习惯等各个方面都与自己的亲生家庭存在着差距,所以回到自己的家庭,他们难免会有些不适应。

《失孤》原型的22年寻娃路:儿子成最熟悉的陌生人,亲情如何重塑

广西的徐先生的儿子彬彬在6岁的时候被拐,徐先生再见到儿子已经是7年之后的事情,而彬彬被找到之后对亲生父母已经感到陌生,并表示想要回到养父母身边生活,这令亲生父母感到无比的心酸和无奈。那么亲情的断层应该要如何续接呢?

1、唤醒“儿时”记忆

很多被拐儿童在寻回之后,他们“儿时”的记忆已经模糊,这也是他们对亲生父母和家庭觉得陌生的一大原因所在。

而专家表示,父母可以找出孩子“儿时”的痕迹,像是找出他们以前玩的玩具,或者是多呼唤他的乳名,唤醒他们昔日的记忆。

《失孤》原型的22年寻娃路:儿子成最熟悉的陌生人,亲情如何重塑

2、了解孩子的经历

想要更好地续接与被拐孩子的亲情,父母要懂得去了解孩子的经历

也就是他们被拐之后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以及接受的教育等等,提升对孩子的了解,才能够降低孩子的不适感,让孩子能够更快的适应原来的家庭生活,从而让亲情能够自然的过渡。

能够失而复得找回被拐的孩子,对于家庭而言是幸福圆满的一件事情。但被拐儿童与亲生父母出现了时间的断层,自然就会存在亲情的断层

《失孤》原型的22年寻娃路:儿子成最熟悉的陌生人,亲情如何重塑

而想要抚平孩子内心的创伤,重新建立起与孩子浓厚的亲情,这是需要时间和过程的,父母也不要过于心急。

每年儿童被拐的事件层出不穷,人贩子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好的猖獗,所以每一个父母都要提高警惕,谨防人贩子的手段,保护孩子的安全和健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彬彬   亲情   儿子   人贩子   养父母   断层   原型   儿时   圆满   陌生人   漫长   父母   儿童   孩子   家庭   时间   电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