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小蜗牛艾玛》:3个原则培养出自信孩子

从出生到上小学这段时间的孩子被称为学龄前儿童,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可以统称为早教。通俗意义上说,早教是对大脑的开发,在家长的认知里,阅读绘本是最重要的方式,除此之外,可音乐启蒙可以说是当仁不让。

绘本和音乐对学龄前儿童的大脑发育究竟有何帮助

任何一种对情绪的定义于学龄前儿童来说都是抽象的,高兴、难过、愤怒在孩子耳中和眼中与其它词语没有丝毫差别,但当这些情绪出现在绘本和音乐中情况则大不相同。孩子可以用眼睛看到高兴的时候,人的嘴角会上翘、甚至露出牙齿;眼睛会微微眯起;可以用耳朵听到轻快的节奏与明快的旋律。

视觉与听觉刺激让孩子大脑接收到高兴的具象化形式,从而慢慢知道什么是高兴,人在高兴时最直观的表达方式是什么。

《听,小蜗牛艾玛》:3个原则培养出自信孩子

高兴的婴儿

对大脑进行多元化刺激,有助于学龄前儿童大脑开发是早教的核心理念。居家生活每天的行为几乎一样,家长很难通过创造某种情境,让孩子沉浸其中体验,绘本和音乐恰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不足。

绘本中的故事或是具体场景,给孩子提供了更加具体的方式去认知,了解事情的发生、经过、结果,在更多的具体场景中,孩子可以慢慢学习、模仿处理类似事情的方法。相对于绘本,音乐虽显抽象,在将范围缩小到童谣后,同样是具体的场景与做法,再配上家长的说明,也是在帮助孩子理解事物。

当然,绘本与音乐也给家长与孩子相处带来好处。故事或童谣中的具体场景,让家长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和场景模拟,带领孩子在熟悉的情景中体验。

《听,小蜗牛艾玛》:3个原则培养出自信孩子

绘本与音乐其中一种就能给学龄前儿童带来两种好处,当两者结合时会碰撞出什么火花,给孩子带来什么全新的体验呢?

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

2005年,周杰伦作词作曲的歌曲《蜗牛》入选上海中学生爱国主义歌曲,从此蜗牛在青少年心中不再是慢吞吞的爬行动物,被赋予了坚定信念一步一步向目标前行的励志形象。2018年,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听,小蜗牛艾玛》,是融合音乐与绘本的代表作品。该绘本由拥有30年儿童音乐教育经验的海蒂·雷能编著、德国联邦总统奖得主史特凡·马尔采夫作曲,通过进行曲、托卡塔、小步舞曲等古典音乐形式,展现出了蜗牛艾玛的情绪变化,使艾玛的形象更加立体饱满。

《听,小蜗牛艾玛》:3个原则培养出自信孩子

小蜗牛艾玛拥有乐观的性格,遇见运食物的蚂蚁它会摆动触角打拍子、遇见即将化茧成蝶的小弗洛伦蒂娜它愿意观赏变戏法、遇见蜘蛛夏洛会欣赏它的艺术品蛛网。在遇见形形色色的小动物后,艾玛敏锐的捕捉到了它们的优点,并意识到自己学不会这些技能,它开始伤心、失落,产生自卑的情绪,直到鼹鼠马克斯出现引导艾玛说出它的见闻,吸引遇见过的小动物驻足聆听故事,在众多动物的肯定下,艾玛找到了自己的优势——敏锐的观察力与优秀的演讲才能。

艾玛的故事,实质上是孩子自信发展及重塑自信的过程。艾玛未遇到任何动物之前,对自己充满自信,它昂首前行,遇到蚂蚁主动打招呼,处于自信的阶段。随着各色动物登场,它发现自己并没有能拿出手的技能,只会慢慢往前爬,甚至会害怕一只刺猬。艾玛的自信被一点点瓦解,逐步感到自卑。充当引导者角色的马克斯出现,引导艾玛发现自身的闪光点,并通过肯定的语言和其它受众的反馈帮艾玛重塑自信。

《听,小蜗牛艾玛》:3个原则培养出自信孩子

孩子脸上自信的笑容


给予孩子自信的力量

艾玛在大家的帮助下重塑了自信,对于学龄前儿童而言,抽象的自信概念到底该怎么理解并培养呢?

1、定义

自信即知道自己的优缺点,并能承认缺点,大方接受。根据定义进行延展,可以得出个人对自身的认知越客观会越自信的结论。艾玛在旅途中看到蜻蜓能在空中飞舞、蜘蛛能织网、啄木鸟能为树木捉虫,并意识到自己不具备能力,通过讲故事发现自身的才能是演说,它欣然接受了这些事实,朝着为大家带来好故事而努力,正是学龄前儿童塑造自信的具体表现。

《听,小蜗牛艾玛》:3个原则培养出自信孩子

动物为艾玛的故事喝彩

绘本中将飞舞、织网等其它物种所特有的本领具象化为艾玛的缺点,再赋予它演说的优点,隐晦的告诉读者,不用羡慕他人特有的优势,找准自身的定位发掘优势,你也能闪闪发光。

2、自信的发展阶段

学龄前儿童自信发展分为四阶段:7-12个月的婴儿属于他评阶段,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了解自身;12-18个月从他评向自评过渡,这个阶段孩子对自我的认知以他人评价为主,慢慢的融入自身的看法;18-36月孩子处在自我认知阶段,此时孩子自我意识萌发、渐强,更愿意用行动获知自身的能力;6岁前自评定型。

《听,小蜗牛艾玛》的故事聚焦于孩子自我认知阶段,以艾玛一天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示了艾玛在获取自信这一品质上的心路历程,提示家长在孩子自评定型前要保护好孩子根基不够稳健的自信,避免定型前自信变成自卑。

3、培养自信的3大原则

从自信发展阶段可以看出,6岁前是孩子塑造自信的关键阶段,如若没有引导好,孩子在自卑与自信的岔路口前极有可能走上错误的道路。仔细思考艾玛故事背后的哲理,可以发现培养孩子自信的3大原则。

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个事物或物体形成的一种固定的看法,从而忽视个体差异。具体到育儿生活中最常见的则是将颜色和玩具按照性别划分。比较典型的是汽车属于男孩玩具,娃娃属于女孩玩具。其实这样的划分完全没有科学依据,强行不让男孩玩娃娃也剥夺了他的一种学习途径。

众所周知,学龄前儿童是在模仿中学习,娃娃的存在可以让孩子通过模仿家长的行为理解并掌握相关技能,而这时孩子认知世界的重要方式。

回到蜗牛形象本身,它慢吞吞的爬行让人们看到的就是耗时耗力,往往会让人忽略它能折射出的优秀品质。情绪低落的艾玛没有作茧自缚,仍然走出家门,努力走出低谷,尽管不见成效,却没有放弃寻找通往快乐的道路。1999年周杰伦创作歌曲《蜗牛》时反其道而行,赋予蜗牛坚持不懈努力的品质,用一首歌打破人们的固有思维,转而看到蜗牛身上具有的励志行为。

消除刻板印象,探寻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发现他的独一无二,才能帮助孩子建立起对自己正确的认知。

《听,小蜗牛艾玛》:3个原则培养出自信孩子

反对刻板印象的标语


孩子对自我的认知建立在亲近人群的评价上,因此与孩子朝夕相处的家长需要多用正面语言肯定孩子的成就。

马克斯充当的家长角色,在艾玛自卑时没有进行干巴巴的鼓励,而是带有些许期待的邀请艾玛给自己讲故事,并在故事结尾告诉艾玛这是我听过最棒的故事。如果马克斯只是说教,告诉艾玛织网、飞翔是蜘蛛和蜻蜓特有的本领,象征学龄前儿童的艾玛无法得到这次愉悦的体验,也就无法在众多动物的肯定中发现自己的演讲才能进而找回自信。

遗憾的是,很多家长会不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与阶段性里程碑的概况进行预期,当孩子没达到预期时自己失望的情绪无法排解,更加无法给予孩子正面而具体的鼓励。

《听,小蜗牛艾玛》:3个原则培养出自信孩子

埋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与其否定孩子的错误,不如肯定他每一次微小的进步,让他在一次次的正向鼓励中改掉坏习惯,变得愈发自信。

有段时间90后被称为垮掉的一代,造成此误解的最大因素是包办型家长让孩子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缺乏基本的生存技能。

包办型家长带来的不利影响是多方的,在培养自信品质时,最为突出的表现为孩子无法体会到成功带来的喜悦,进而无法培养出良好的自信心。

“家长”马克斯在艾玛伤心之际引导它通过讲故事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因而艾玛在讲述遇到刺猬的场景时能回忆起当时的感受,甚至真的鼻头发痒打了喷嚏。正是有了马克斯的正确引导,动物们才能听到声情并茂的故事,从而为艾玛找回了自信。试想马克斯用传授演讲技巧代替艾玛自由发挥,或许艾玛仍能讲出绘声绘色的故事,但获得的成就感却会大打折扣。

《听,小蜗牛艾玛》:3个原则培养出自信孩子

找回自信后的艾玛

放手不意味放任不管,而是拥有更多的体验,从失败到成功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就,从帮助家长做事中感受到自己有用,通过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慢慢滋生出正确的自我认知,拥有自信。

养育孩子不是简单的为他提供生活必需品,还要教给他独立生存的技能与良好的品质。《听,小蜗牛艾玛》将自信的良好品质融入故事中,不仅给了读者视听享受,还暗藏培养孩子自信的线索,引导读者像艾玛学习,一步一步向前爬,找到属于自己的天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艾玛   自信   孩子   织网   蜗牛   认知   自卑   大脑   情绪   家长   原则   品质   阶段   动物   故事   音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