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是个卖油翁

我的父亲磨小磨香油三十余年,从英俊潇洒的卖油郎,到如今白发苍苍的卖油翁,他靠着一盘老石磨,起早贪黑的磨油,养活了一家老小,让我们姐弟有一个幸福而难忘的童年。

父亲是个卖油翁

油坊来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刚刚开始,村里的青壮年纷纷去外地务工,他们有的进工厂,有的到建筑工地做泥水匠,每个月都能领到一部分工资。

父亲也想外出务工,无奈当时爷爷奶奶年纪大了,身体不好,父亲实在放心不下一家老小。

可眼看我们也大了,都要到学校读书,靠几亩薄田,根本不够日常开销,父亲自是急在心里。

父亲是个卖油翁

我家这盘石磨,一年四季几乎都没有停下过

这时,前村的张爷爷来找我父亲,说要把他的磨油手艺传给他,这样父亲就不用外出打工了。

张爷爷家里也是人多地少,多年来凭着小磨香油的手艺维持着一大家人的生计,河南是小磨香油的原厂地,原材料是芝麻,因此小磨香油也叫“芝麻油”。

张爷爷性格豪爽,为人大方,和我爷爷是好哥们,又因为跟父亲的性格相近,两人也是忘年交,农闲时父亲都会去给张爷爷帮忙磨油。

现在听到张爷爷的话,父亲很高兴,可他转念一想,又觉得不对劲儿:这十里八乡,就您一家油坊,如果我学了您的手艺,不是跟您争生意了吗?我怎么能接受呢?

父亲是个卖油翁

老油坊

“你只管放心大胆的学磨油,其他的事情不用操心,我自有安排!”张爷爷明白父亲的不解,安慰父亲说。

就这样,父亲跟着张爷爷学磨油。

因为之前经常给张爷爷帮忙,父亲的磨油手艺学的很快,张爷爷也放开了手,让父亲自己试着磨了几套油,油质和出油率都不错,张爷爷喜上眉梢。

眼看着手艺学成,先不说要在哪里磨油,就是这石磨、铁锅等基本的磨油家什备齐也要一大笔钱。

父亲是个卖油翁

瓶装香油

父亲白天去张爷爷家学磨油,晚上学着用荆条编筐,再拿到街上出售,准备攒钱置办磨油的工具。

有天清晨,父亲刚打开门,就看到张爷爷已经在门前等着了,身后还拉了满满一车东西。

父亲走进去一看,惊呆了,车上不但有石磨、铁锅,甚至还有筛芝麻的筛子、簸箕等所有磨油的用具,张爷爷几乎把油坊里的东西全拉来了。

父亲是个卖油翁

盛满芝麻糊的油锅

而门口的牛桩上,拴着张爷爷油坊里那头拉磨的马,马拉磨时的笼嘴和眼罩都在张爷爷手里,他郑重其事的交给了父亲。

父亲已经明白了张爷爷的用意,当下感动的说不出话来。

“这个老磨坊是我祖上传下来的,都是乡里乡亲,靠这个发不了财,但也够吃喝,原想儿子能接下去,只是他志不在此。我磨了一辈子油,现在老了,说实话,我也不舍得外传,但是交给你,我放心,要做到公平公道、童叟无欺,就行了,我相信你能做到!”

张爷爷拉着父亲的手,语重心长的说。

从那天开始,在靠着院门过道的土坯东房里,父亲开始了他的磨油生涯。

磨油过程

中原地区温度适中,庄稼一年两熟,春季种的芝麻生长周期长,比较饱满,一般二斤三两芝麻出一斤油,如果是麦茬芝麻或者比较干瘪的芝麻,二斤半甚至三斤才能出一斤油。

父亲的油坊依照当年张爷爷家芝麻换油的标准,无论芝麻质量优劣,一直是二斤六两换一斤油。中间也就赚取一两芝麻的费用,当然,这是对好芝麻来说,如果芝麻比较差,加上手工费,连本都不够,所以磨油这么多年,也只是够日常零用。

父亲是个卖油翁

我家炒芝麻锅前,门口总是围着一些下棋的老人

1】淘洗

油坊的石磨是最传统的小磨,接芝麻糊的铁锅也就够放几十斤芝麻的量,一套油就以六十斤的芝麻为标准。

磨油的芝麻,不但要用筛子筛,还有用簸箕扬干净,最后还要淘洗干净。

父亲是个卖油翁

收拾干净的芝麻

把芝麻倒入一个缝隙很密的竹篮,再放到盛满水的缸中浸透,一边淘洗,一边清理芝麻中的杂叶、草梗。

父亲是个卖油翁

浸泡淘洗过的芝麻

大约二十分钟左右,把竹篮提出来,慢慢滤水,或者放到能滤水的编织袋里,除非温度高的夏天,其他季节要经过一夜滤水。

芝麻的潮湿程度很关键,既能充分滋润芝麻,又不能太湿影响接下来的炒芝麻。

2】炒芝麻

炒芝麻需要两人配合,一人烧火、一人用铲子翻动,而且都需要经验。六十斤芝麻,分成三锅炒,每锅都很满,稍微翻慢了,锅底的芝麻就糊了。

芝麻刚入锅时需要大火,等颜色慢慢变深,就开始小火,而且柴禾也不能是木柴,木柴火太冲,麦秸或玉米秫秸比较好,火苗较弱。

父亲是个卖油翁

柴锅炒芝麻

父亲磨油都是凌晨起来炒芝麻,母亲烧火,等天亮时,喊我们起床上学。记忆中炒芝麻的画面永远是父亲坐在大锅前翻炒芝麻,母亲在灶前一把把的添柴。

有时我们背起书包经过过道,正赶上锅里芝麻刚刚变色,又脆又香,生吃正好吃。父亲会招呼一声,我们走到锅前,伸出小手,父亲在我们手心放一把热乎乎的芝麻,我们一路吃着,向学校走去。

父亲是个卖油翁

炒好的芝麻

那时打火机都很少,烧火做饭都用火柴引。有时,我们会提前准备一个空的火柴盒,清晨去学校上晨课之前,在炒着的芝麻锅里装上一盒热芝麻,带到学校分给同学们。

工作后有一年出去旅游,在一个地方,天不亮就闻到炒芝麻的香味,立刻睡意全无,起来后沿着附近的街道一家家店铺看过去,也没有看到有人炒芝麻。

当下思乡心切,无心继续游玩,于是掉头回家。

3】出锅

看锅里芝麻表皮颜色发红,拿几粒用手指碾碎,里面深红,就是熟了,要立刻出锅,且分秒不可耽搁,稍晚一点芝麻就炒老了,需要眼疾手快有力气。

父亲是个卖油翁

刚出锅的芝麻要趁热扬出灰尘杂质

先是用铲子把芝麻铲到簸箕里,再端到门外,把簸箕举过头顶,趁着热气,扬灰尘一样,慢慢倒进一个很大的笸箩里,这样来回几次,芝麻里一点灰尘也没有了,开始上磨,让马慢慢拉磨磨油。

接继续炒着下一锅芝麻,直到这次淘洗的芝麻炒完。

4】上磨

石磨装在一个固定的架子上,分上下两扇,上扇中间有起到轴承作用的磨脐,用以带动磨盘旋转,还有放芝麻的磨眼。

石磨上放一个底部有孔的瓦罐,随着磨的转动,瓦罐的芝麻匀速流进磨眼里,等瓦罐空了,再继续添满。

父亲是个卖油翁

电机带动的小磨

石磨下放入大铁锅,接着从磨沟流出的芝麻糊,等这些准备工作就绪,就可以套上马开始磨油了。

一般三锅芝麻炒完,磨上的芝麻还没有磨完,在炒芝麻的大锅添上一锅水,大火烧开,炒好的芝麻也正好磨完。

父亲是个卖油翁

转动的石磨

卸下拉磨的马,收拾干净周围,舀一瓢开水,用一把刷子,把下扇石磨磨沟上的芝麻糊清扫干净,这个过程有时候我就可以帮忙。

接着再把石磨下盛满芝麻糊的大铁锅挪出来,四面用石头抵住放平稳,大铁锅很沉,最好两个人帮忙,现在基本都是父亲一个人完成。

5】搅拌

接着把烧沸腾的开水兑到铁锅中,一边拿起那根用了多年的搅油棒,迅速搅动。

父亲是个卖油翁

磨好的芝麻糊

一大锅的芝麻糊,越搅越粘,越沉,但一定要尽快搅开,不影响出油。我每次看父亲搅油累的慌,就要帮忙,但父亲不允许,因为此时搅拌越用力越快越好,不能耽搁。

父亲是个卖油翁

趁热加入开水

父亲常常一搅就是半个小时,直到提起搅油棍,上面不再挂有黏稠的芝麻糊,清亮的油和酱分离出来,整个磨油过程最艰苦的工作算是告一段落。

6】起油

提前称一下清空的敞口油桶,记下重量,上面放一块加了竹丝支撑的粗纱布,从锅里舀起一勺勺的油,通过纱布过滤一下,倒进桶里慢慢沉淀。

等满锅油舀完,露出油亮的金黄色油渣(老家叫麻仁,也就是芝麻的皮),这时再拿杆秤称一下,算算重量。

父亲是个卖油翁

撇去浮沫,稍微沉淀下就可把油灌到油桶了

“这套油可以!”

这是第一道油,按标准是全部油的百分之八十,此时就可以判断这套油出油率怎么样。

接下来拿一个长把的葫芦,把锅里的油渣挨着杵一遍,再起出一些油,看看油渣很涩了,开始晃油。

把油锅四面的石头撤下,锅底放进一个凹状的木头,正好卡在凸起的锅底,人坐在锅边,两手扶着锅边,一上一下的晃起来。

晃半天,出现一点油,感觉双臂累了,拿一块石头放在锅边,依旧是手扶着锅边,一下下撞击石头,让锅里的油渣出现碰撞,挤出油来,这样省力一些,但出油慢。

父亲是个卖油翁

用油葫芦轻轻敲击芝麻糊

最后看看油渣有发泡的地方,再拿葫芦杵几下,直到麻仁发黏,锅里一滴油也挤不出来了。拿两只桶,装起油渣放到院子外面的太阳底下,晒一段时间,揉碎,用来作为田里肥料,如果用它种瓜果,吃起来很甜。

最后把大铁锅清洗干净,再挪到石磨下面,等着下一套油的开磨。

父亲是个卖油翁

过滤油渣

现在炒芝麻虽然还是用柴禾烧火但因用的是个大转炉,省去了人工翻,芝麻熟的会更加匀一些;拉磨不再用马或驴,也是电机带动,最后的晃油也可以用电机,不过芝麻出锅、上磨、烧水、搅油、起油等等,还是需要人力,因此,这种小磨香油也就是最为传统的“水代法”加工小磨香油。

父亲是个卖油翁

电炉转动比较快,可以用木柴火

芝麻通过微微清炒,用石磨磨制,过程低温、低压,温度仅60-65℃,有效的保留了芝麻中的营养成分,也不会破坏香油种的芳香物质,所以,纯正的香油黄中带红,晶莹透亮,香味浓郁,经久不散。

芝麻酱相对就简单很多,把芝麻稍微炒变色,放到磨上磨下来就可以了,没有任何添加物,很纯的芝麻酱可以保存很久。

雪地上的马蹄印

关于磨油炒芝麻,还有一件很特别的事情。那时候的乡村夜里经常有贼,从鸡到牛都有被偷的。我家磨油,用的一直是张爷爷送的那匹马,养在村东爷爷奶奶住的院子里,每天凌晨炒好第一锅芝麻,父亲就会去爷爷那里把马牵过来,套上架子开始让马拉磨。

有天夜里下了一场小雪,父亲照例去牵马磨油,隆冬的凌晨,天还不亮,村里也没有一个人起床,雪地上只有父亲和马的脚印。

等第二锅芝麻出锅时,父亲开门在门口扬芝麻,突然看到门口站了几个人,再一看,院子周围也围了一群人。

父亲是个卖油翁

拉磨的驴

那些人一看父亲手里的芝麻,磨房里的马,便不好意思的说:“你们是磨油的啊!”

原来不久前邻村有户人家丢了一头牛,夜晚他们派人在附近的村里盯梢,以防小偷趁着夜晚把牛送到外地。

那晚他们到我们村,发现雪地上的脚印,追到我家,以为可要抓到现成了,还叫来了派出所的民警。

现在想想,那时父母半夜起来磨油,晚上晃油,白天还有那么多农活,不知道多辛苦,然而,我们却有一个带着芝麻清香的无忧无虑的童年。

锻磨

石磨之所以能放进去芝麻,经过摩擦积压能出来芝麻糊,是因为上下两扇磨中间有磨齿,而且上下磨的磨齿数量相当。

如果长期磨东西,磨齿磨损,不再锋利,就需要把磨齿凿深,豆腐磨,香油磨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也就是民间所说的“锻磨”。

父亲是个卖油翁

正在锻香油磨的师傅

锻磨是一门深奥的手艺,必须经过千锤万凿的锤炼,才有可能称为一个技术精湛的锻磨师傅。

有时一凿子下来,用力过猛,就可能毁一盘磨,有时不顺着纹理来,凿出的磨也影响磨东西。

父亲是个卖油翁

锻磨工具

同时,锻磨也有着专业的工具和严谨的工序,比如锻磨之前要先用錾子凿,接着再用錾牙轻轻砍,这样磨齿才能更锋利。

一盘磨如果遇到有经验技术好的锻磨人,省时省力,磨的粮食也好,比如香油磨,磨出的芝麻糊比较细腻,出油率也会高一些,当然是相对那些手艺差的锻磨人来说。

父亲是个卖油翁

磨上的芝麻渣滓

我家石磨的锻磨师傅是位外省人,这盘磨从张爷爷家到我家,一直都是他负责锻磨。

后来他老了,眼睛花了,就又推荐一位师傅,技术也很好。有一年,不知道是芝麻的问题还是怎么回事,每套油的出油率都不高,一套六十斤芝麻,按常规也能出二十多斤油,哪怕二十斤也行,但当时每套只出十多斤。

眼看着都把本钱赔进去了,也找不到原因,后来父亲请锻磨师傅过来锻了磨,出油率稍高一些。

父亲是个卖油翁

非常认真仔细

过了两天,又不行了,赶快又去找师傅,师傅去了外地。

父亲等不及,又去找了别人,记得那一个月,请了两三位师傅。每位师傅都要锻上两天磨,那时白面馍馍都很少,但要给师傅一日三餐做上好饭菜,临走还要拿上一些手工费。

那时我还小,只记得父亲和母亲当时很焦虑,后来不知道找了哪位师傅,出油率得以正常,锻磨告一段落。

油锅边端着碗的孩子

老家人中午爱吃放点葱花或青菜的汤面条,盛到碗里滴两滴香油的话,让普通的汤面条也变得有滋有味。

但那时,即便香油,也不是谁家都舍得买的,有的人家买上一两二两,只是有客人来时做了凉菜点上一些,平时的面条多半是不舍得放香油的。

每到午饭时,我家香油正好出了第一道油,父亲开始在油坊晃油。这时,东邻西舍五六家的小孩陆陆续续端着面条碗就过来了,蹲在油锅边。

父亲是个卖油翁

纯正的香油色泽金黄透亮

仿佛已经习惯了,父亲拿起勺子,从锅里舀上半勺香油,每碗洒上一些,白白的面汤上飘着一股刚出锅的金黄澄亮的香油,看着就很诱人,孩子们便端着碗每人找一个角落,各自呼噜呼噜吃起来。

吃完一碗,赶快回去盛一碗,又跑到油锅边,父亲总是拿起油勺,又给滴上一些。

如今,那些以这种方式吃过我家香油的孩子都长大了,每次见到我家人都是礼貌有加。知道我们年轻人不长在家,家里有个重活什么的,不用招呼,他们都会去帮忙。

但每到过年,父母又会感慨今年谁谁家没少帮忙,给他们谁二斤香油去。送去香油,一定会推辞很久:那时老吃你家香油,干点活就是应该的,哪能再要油呢!

有人奉劝来掺假

后来,父亲教了两个徒弟,一个徒弟在附近磨香油,也算实实在在,一个徒弟到外地磨油,香油掺假,缺斤短两,到处去骗,竟然“发财”了,还要注册商标品牌什么的。

回来买了好烟酒劝我的父亲,不要再按照老规矩磨油了,一辈子也发不了财。当时他们在堂屋说话,我进屋正好听见那徒弟对父亲说:那样的话,买肉吃不香吗?

父亲很不高兴,没有说话。我当时还小,家里条件不好,也只有过年吃肉才比较多,因此对肉这个词很敏感,就去问父亲那些人是什么意思?

父亲说就是要咱家香油掺假,然后卖给大家,你说,买肉吃能香吗?

父亲是个卖油翁

正在装香油

我看父亲生气,多少明白点不是好事,只是点头。

后来那个徒弟又给我家送去一瓶据说是香油精的东西,说一锅油滴上一滴就很香。

当时我们都在场,我父亲没有理他们,那人就让我母亲闻,也许是太香了,母亲闻了下说奇臭无比,差点晕倒。

母亲说,不知道是兑了什么奇怪的东西,赶快丢一边吧。

后来那瓶东西就放在一个角落,再没有人提起。

一根杆秤称岁月

父亲磨油许多年,但一直是小本买卖,也都说生意人薄气,可是一般买过我家香油的人,几乎都和父亲成了朋友,也许是父亲开朗大方的性格,但我觉得还是因为他比较公道,童叟无欺。

磨坊里是那杆秤用了三十多年,秤杆油光发亮,也从来不用电子秤,却成为街上的公道秤。经常有素不相识的人提了一只鸡或者一捆菜,拿起挂在门口的杆秤,称一下,看看数量,若是不够,拎着东西和秤就找人家去了。

父亲是个卖油翁

杆秤

回来递给父亲一根烟,说,一说是你这油坊的秤,卖菜的不说话了,补了我一棵大白菜,看来满大街都认识你这公道秤了,果然管用!

最早,父亲有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去卖香油,后来父亲买了一辆旧自行车,一个挎筐,跨在后座,一边放油,一边放筛子、杆秤、芝麻等。

常常是一天磨油,一天出去卖油,十里八村的吆喝着卖。走村卖油和其他东西不同,有个专用吆喝工具,叫“油梆子”,用木头做的,空心,一面留缝,一边装有手柄,用一根小锤敲击。

父亲是个卖油翁

油梆子

一听有“梆、梆、梆”的声音传来,就知道是卖油的来了,人们就拿了芝麻,提了油瓶来换油。

父亲和爷爷的父子感情很深,又很孝顺。

每次吃过早饭,父亲会习惯性的问爷爷:“爹,今天我下乡吗?”“下乡”也就是出去卖油。

父亲是个卖油翁

带上挎筐、杆秤、油梆子,下乡换油

爷爷抬头看看天气,回一声,去吧。

父亲就开始收拾挎筐、油桶,准备下乡。

其实那时爷爷年纪很大了,有些时候神志并不清晰,天气也未必看出阴晴,但这是父亲的多年的习惯,只要爷爷在身边回应一声,父亲就觉得安心。

父亲是个卖油翁

正敲打油梆子的卖油翁

有时爷爷也会说,天气不好,别去了,父亲就真的不去了,忙些其他的。

后来爷爷半身不遂,开始卧床,一整夜喊人好几遍,只需扶他一下,就会安静一会。

父亲夜夜陪在夜夜身边,三年来几乎都是和衣而眠,这份孝心,让我们这些做子女的为之动容。

从香飘万家到万里

一晃,父亲磨了三十多年的香油,先是在村里去外村卖油,后来到街上,人们自己来买油。位置变了,方式也变了,不变的还是那盘老石磨、最统的磨油方法、童叟无欺的经营之道。

每次回家,看父亲满头的白发,搅大油锅时的吃力,都劝父亲,不要再磨油了。

可是他一直放不下那盘磨,每次一说别磨油了,他就拿出账本,你看这谁谁存了几百斤芝麻呢?

父亲是个卖油翁

父亲的账本

现在生活富裕了,家家都离不开香油,尤其是吃凉菜时,香油必不可少,老家人又爱吃凉菜。而且还有个风俗,哪家生孩子,都要炸很多香油有条。同时很多人把香油当做礼物带到外地送人,特别是年前年后,香油供不应求。

如此大的需求量,家家户户都会自己种些芝麻,每到秋收季节,一些人就肩挑背扛的拿着芝麻到我家进行预存。什么时候需要香油就直接过来拿,也都是手工记账。

这么多年,用了厚厚的一摞账本,每一笔都记得仔仔细细,没有出现过错误。

父亲是个卖油翁

你能看懂吗

父亲的油坊搬到街上也有十多年了,整条街就我家的香油最贵,可是依然不会有存货。其实也不算贵,按市场价很正常,比如芝麻每斤十元时,二斤半芝麻出一斤油,按成本一斤至少买二十五元吧,可有人明码标价:小磨香油,十五元一斤。

除了个别图便宜的,更多的是明白人,即便价格高,只要是真东西就行!

所以我家香油即便价格高,但因为货真,当然也有人按照上面的标准算,发现其实并不高,自然买家就多了。

这么多年了,从村里搬到街上,固定吃油的人没有变,几乎都是附近的村民和街上的饭店。也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行业,都要有职业道德,即便是小本买卖,有了信誉才能长久的生存。

父亲是个卖油翁

地里的芝麻

和我家油坊不远处,原来也有一个油坊,磨得香油不但发黑,还掺假,价格低,每天也卖个一瓶两瓶,他自己儿子要外出送礼,还到我家买香油,后来当然也是关门了。

父亲是个卖油翁

收割芝麻

去年春节前,在一个很讲究生活方式,寻找天然食材的社群里,看到一个朋友在晒她买的芝麻酱,我看着那颜色,觉得不舒服。

顺手晒了一下父亲磨的芝麻酱,群友们一看就很喜欢,一连串的问我这是谁家的芝麻酱,后来听说我家多年磨香油芝麻酱,当时就要付款买我家芝麻酱。

父亲是个卖油翁

正在磨制的芝麻酱

临近春节,家里的香油芝麻酱都是供不应求,春节后还要预备一部分给那些带到外地老乡。

我当时不想答应,怕给父亲加忙,但是这些朋友也都特别热情,当然我也希望大家能吃到真正的小磨香油和芝麻酱,就联系家里,给他们发了一批货。

父亲是个卖油翁

虽然一向对父亲的手艺很自信,但毕竟这是全国各地,众口难调,而且一般都是吃惯了市场上那种有添加的,心里也挺担心他们不认可。

没有想到大家吃到后,纷纷赞不绝口,年后还不到正月十五,又有一批朋友订购,还有人要代理。

父亲是个卖油翁

现在常见的磨油坊

父亲知道“网络”上的人也那么喜欢他磨的芝麻酱和香油,磨油也更加有动力了。但是考虑到他年纪大了,加上老家快递也不好发货,平时要买芝麻酱的朋友,我只能推辞,也很为难,想让大家吃到老家的小磨香油,又不想给父亲增加负担。

这一段“网售”经历,以及一些专业人士对我家香油品尝后的认可,让我特别有感触,以前只知道父亲就是磨油的,现在发现,父亲不仅仅只是磨油的,他还在进行着对传统工艺的传承和发扬,那就是对传统小磨香油技艺的坚持。

父亲是个卖油翁

小磨芝麻香油

食品安全现在是一个多么严重的问题,能吃到放心食品真的很难,感谢父亲数十年如一日给周围的人带来这么纯正的小磨香油,他的坚持,不知道给多少人带来了动力和希望,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放心食品出现。

今天,白发苍苍的父亲依旧在石磨前忙碌,从洗芝麻,到炒芝麻,到搅油,再到起油,伴着芝麻香长大的我,是如此熟悉每一个过程。

这座老油坊,承载了太多的亲情,信任,和乡愁,成为我们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的一部分。那芝麻的天然清香,早已沁入我的人生,那是永远也闻不够,忘不了的味道,我愿天天听到磨坊里的石磨声,我愿一直是站在炒锅前,等着父亲抓一把热芝麻放在我手心的那个小女孩。

部分图片选自网络,致谢

作者刘箮,微信公众号云部落(yunbuluol),转载请联系授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出油率   油渣   父亲   杆秤   油坊   芝麻酱   石磨   铁锅   香油   手艺   芝麻   师傅   爷爷   我家   东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