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等于阅读史(一)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人的精神境界、思想高度很大程度取决于他的阅读水平。要培养一个孩子健康丰满的精神和人格,最必要也是最简单的途径,就是让他亲近阅读,在大量的优秀书籍里汲取智慧和精神的营养。没有阅读的学校,是没有品位的学校;没有阅读的教育,是低层次的教育;没有阅读的家庭教育,是残缺的家庭教育;不重视孩子阅读的父母,是不称职的父母。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等于阅读史(一)

当代教育家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换言之,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和灵魂塑造主要是依靠阅读来完成的。

可以说,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很多问题都与不读书有关。一个孩子的心灵缺乏精神营养、缺乏阳光雨露的滋养,他的精神处于荒漠和干涸状态,他就不可能健康成长,不可能有学习动力,也不可能确立正确的人生方向。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等于阅读史(一)

我接触过鲁北的一个孩子,他叫王阳,初中、高中学习成绩都在中上游,2001年比较轻松地考入了一所本科院校,学理科。大学期间,王阳的成绩比较优秀,2005年顺利拿到了毕业证书。进入社会后,问题就出来了。他不敢面对社会、不找工作、不谈朋友,天天把自己封闭在家里,疯狂地在电脑上玩游戏、聊天,几个月不出门,社交活动几乎为零。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等于阅读史(一)

爸爸妈妈急得团团转,每次动员他走出去,都遭到抵触,轻则言语中伤父母,重则绝食,甚至以死要挟父母。有一次爸爸患病住院,妈妈动员他到医院照顾爸爸,也想借此机会让他走出去。没想到妈妈刚一开口,他把眼睛一瞪,指着妈妈说:“爸爸住院和我有什么关系?你是他的第一责任人!”妈妈情急之中说:“没见过你这样不孝顺的儿子!”王阳暴跳如雷:“你再逼我,我让你白发人送黑发人!”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等于阅读史(一)

我和王阳接触后,发现他虽然智商比较高,但情商和德商都比较低,看问题比较偏执,很容易走极端。分析他致病的原因,除了爸爸妈妈从小比较溺爱、生活方面替孩子包办代替,造成孩子自私、以自我为中心、没有责任心外,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王阳从小不喜欢读书,课外阅读几近空白。他喜欢数、理、化,科学素质确实比较高,但从小没有养成读书习惯,不能从书中汲取精神营养,人文素质很低,故而社会适应能力很差。他不愿意参加学校的任何社团活动,不喜欢和同学交往,慢慢患上了社交恐惧症,因而走入社会后不敢面对现实生活,才选择了到网上逃避。在虚幻世界待得久了,离现实社会就更远了。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等于阅读史(一)

和王阳情况相似的,是豫西一个叫刘力的青年,2005年大学毕业。按理说,这样一个天之骄子应该能够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可结果恰恰相反。刘力也是典型的理科型人才,理科学得很棒,可文科是弱项,最要命的是他的课外阅读基本是空白。刘力的适应能力很差,交往能力也弱,不会表达自己。他和别人说话,一张口脸就红到耳根,没两句话就卡壳了,常常是答非所问、语无伦次。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等于阅读史(一)

刘力毕业将近两年,求职的经历有十几次,每次笔试都能顺利过关,却都在面试中败下阵来。经过几次挫折,刘力再也没有勇气参加求职招聘会,至今还待在家里足不出户,玩玩电脑、睡睡觉,成为啃老一族。

由此可见,缺少阅读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如果王阳和刘力都喜欢读书,通过阅读接受到一定的人文熏陶,源源不断地从书中获取养分,那么,这两个孩子将会是另一番命运。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等于阅读史(一)

关于读书的重要性,我想借用数学家苏步青来作例证。苏步青的历史、文学基础相当出色,他少年时代读了大量的诗词典籍,有着深厚的人文素养。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够写出“渡头轻雨洒平沙,十里梧桐绿万家。犹记当时停泊处,少年负笈梦荣华。”这样大气的诗句。他不仅在数学领域做出突出贡献,成为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而且活到一百零二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精神   教育家   家庭教育   理科   社交   动员   适应能力   人文   爸爸   父母   营养   妈妈   孩子   学校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