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待太久,何止会磨灭人的激情?


工厂待太久,何止会磨灭人的激情?


在工厂待得太久,会磨灭掉一个人的激情斗志,每天接触的就那些人,思想眼界都会逐渐变得麻目狭窄,你能跳出工厂,来到公司做销售,这一步是迈得对的,虽然头半年可能会辛苦点,改行半年穷,得有个适应循序渐进的过程……”


工厂待太久会磨灭掉一个人的激情斗志?


02


晚上临睡前,我脑海里翻来覆去的都是培训老师的这句话,我觉得这话很有道理,(会不会挨喷)。


我曾经在服装厂待过五年多,那是福建晋江靠海的某个小村,本地人几乎家家都是服装厂,都是百万富翁(2000年前后),厂里常年上班没有一天假,除非停电,过端午节、中秋节也只有半天假,据说现在那边改变了很多,每月1号可以放一天假,晚上加班到十一点就行。


当年上班时,全厂晚上都到凌晨两点钟下班,早上八点,每晚十点是吃夜宵时间,有的泡点方便面,有的就着开水泡老家带来的炒米或锅巴,也有的出去吃碗面条,吃完了再继续趴在平车上。每个人的头顶上有个小日光灯,不分日夜的亮着,员工们也每日每夜的踩着踩着,盼望着能踩得更快点,再快点,盼望着早日脱离这种生活,却又看不到方向,不知道从哪下手改变起,继而只能再拿起布料,继续埋头踩平车,现在想,那时不知大家都是咋过来的。


因睡眠的严重不足,打瞌睡常常被平车(缝纫电机)上的机针扎到手,有次机针砰砰砰,断成三小截扎在我的大拇指里,鲜血直冒,有个小针尖戳得太深,老乡帮忙挑了好久才挑出来,都说十指连心,心里发烧,我一夜觉都睡不好,一只手都在那发抖伸不直、握不紧。


第二天,依然还得去上班,那堆积如山的衣服,同事间的你追我赶,货期的逐渐推进,哪有什么理由去请假休息?

工厂待太久,何止会磨灭人的激情?

曾亲眼目睹过一位中年女同事因中暑晕倒,第二天又出现在车间埋头干活。


超长时间超负荷的劳动,常常有人在上厕所时都能睡着,趴在膝盖上打盹,现在大家看起来或许像是个笑话,但那时的确是常态。


03


厂里的最大乐趣就是八卦,谁和谁今天凑得近一起吃饭了,谁和谁恋爱了,对于年轻小姑娘的正常恋爱,一些同事大妈们都是以不正经的眼光来看待,添油加醋,成了茶余饭后最大的谈资。


我的一位好友就曾受尽这样的舆论压力,软暴力,至今还记得她所说过的那句“谁有规定人一辈子就只能谈一次恋爱,我失恋自己承受就是,竟还要备受这么多人的嘲笑指责侮辱,好像我就该天理难容……”


视野的狭窄,目光的短浅,精神生活的贫瘠,一年如一日的如坐井观天,看到的就是周围那些同事,不找些话题议论咀嚼,似乎就更没生趣似的。


05


工厂里的拉帮结派:


沿海工厂员工主要来自贵州、江西、四川、安徽这四个地方,他们有啥矛盾,并不会去平和商谈或报警,而是邀上三五人以暴力挑衅相持,以暴力武力为荣,再扩大成地域性的帮派群架,打得鼻青脸肿,骨折的,直到公安警察有关部门过来,事态才暂且有所平息。


相比于公司白领金领,工厂里的他们更容易会冲动、残暴、仇恨、铤而走险、不计后果。


萧伯纳说:“当最大的危险,即贫穷的危险萦绕在每个人的头脑中时,安全——文明最重要的基石——是不存在的。”


当然公司里的员工也有贫穷者(但精神上相对不贫瘠),少了工厂里那种暴扈冲动。


06


对管理层毫无尊重之心:


工厂里的小领导,品检,他们往往都是受气包,夹心饼,让员工返修多了,就会大吵大闹(天天有),弄不好又是一架打(常态),对领导没有大小之分,没有尊重之说。


如今我待过的几家公司,哪怕一个小小的部门经理,大家对她也是客客气气,无人当面反驳。


既然是你的领导,他肯定有某方面比你强,都应该无理由的尊重,这是最基本的道德,也是高情商的表现。这是我们培训老师说的原话,后来我想,这道理,为啥在工厂里就行不通?


进厂之前我也曾幻想过,边打工边自读夜校,当我进去,才知道自己是有多天真,一个小村庄哪有什么夜校?


就算有,每天16小时以上的工作时间如何再有精力去学习,每天早上都是艰难的睁开眼睛,安慰自己,等过年回家就好,就可以一觉睡八小时。


大家的共同心愿是“过年回家我们一定要睡个十天十夜啊!把一年缺的觉统统补起来……”这句话是当年我们最大的支撑,是最浓最浓的鸡汤。


2003年前,厂里是常年没有整天假放的,我们只能把希望寄托在过年回家。

工厂待太久,何止会磨灭人的激情?

直到2003年后,我所在的工厂作息时间有所调整,晚上十二点就可以下班,奇怪的是一到晚上12点,厂里极大部分人仍不肯准点走,依旧在那埋头忙碌,有人好心要关电闸让大家都去休息,几个老师傅却跳起来骂,说他自己自愿高兴加班,你说,老板看到这一幕是该有多高兴?


其实那时即便一天工作17小时以上,一月也就七百元左右(算是高工资了),如此低附加值的活什,即便通宵达旦又能怎样,依然摆脱不了根本问题,更何况身体也会逐渐拖垮,厂里可没任何医疗保障。


而那时的氛围就是,你在车间下班不走我也不走,仿佛这样自己就不吃亏,仿佛这样就能改变了什么,没有人会去算时薪,到底值不值得,似乎心甘情愿的被压榨。


07


对人信心和斗志的磨灭:


跟我在服装厂一起的好友,她很聪慧,文章也写得好,钢笔字写得跟书法家一样,开始时每天晚上练字练一个小时,还给庞中华写过信,庞老师还回信鼓励她,夸她有天赋,记得当年我们宿舍的整个墙壁上都贴满了她的字,全厂公认的才女。


可是那样的劳累,那样的环境氛围,她再有毅力又能坚持多久,她同许多人一样是带着梦想而来,抱着边打工边学习的想法。


后来我离开了那厂,去做小生意,后来进入公司,她回到了老家的县城做服装,辗转联系到,打电话问她,现在还在练字看书,写文章吗?


她说:早八年就不练字,不看书了,那些东西不能当饭又不能当菜的,有那功夫不如多睡下,或者多踩下平车,多上件衣领子。


我沉默无语。

工厂待太久,何止会磨灭人的激情?

她并不是特例,中国的工厂里有无数如她这般有点才情的人。


她们真不该属于工厂,她们应该飞翔的。


同她说过这话题,她说人近中年,已经在工厂待了十几年,没有再去改变的勇气,改行又得从头来,从零干起,家里等着要还房贷,更别提拿钱报班学习了,她说这辈子也就这样,希望她的女儿以后能有出息,希望孩子能实现她所未能实现的梦想。


她终究是与自己妥协,与命运妥协了,强悍的终究是命运!不,不止,强悍的还有周围环境,它能让人逐渐同化。


把希望寄托于孩子,这是无数人共同的美好愿景,但是,孩子的起跑线其实是父母。


父母的经济能力,学识修养,道德三观,眼界品味决定他的孩子从哪开始跑,往哪跑,怎么跑。


父母的高度决定着孩子的起跑线!


即便是多有才情,长期在工厂日复一日的单调重复中,都会一点点失去信心和精力,随波逐流,得过且过,想要向前挪一步,比登天还难。


08


生命依然在继续,生活却早已停滞,停留在你无力改变的那个瞬间。往后的几十年,都是那一天的简单复制。


越来越觉得培训老师说的话很有道理,年轻人千万别在工厂待太久,它能磨灭掉一个人所有的激情与斗志,你们觉得呢?


我只是以我这样的角度观点去阐述,当然工厂里的活也要人干,他们也是为这个社会在奉献自己,工作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看你到底是心甘情愿的主动选择,还是被动选择了。


(听说当年福建的许多工厂,如今大部分已转移到云南加工了,附加值太低,稍微有门路的是不会再去了。)

-作者-

齐帆齐,安庆市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自媒体人,自由写作者。

掌阅、当当、微博官方认证大V作者,新华网签约作者。多平台人气作者。

文章曾发《人民网》《哲思》《皖江在线》《女友》杂志报刊等。已出版《追梦路上,让灵魂发光》《谁的逆袭不带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5

标签:工厂   平车   都会   夜校   全厂   厂里   服装厂   斗志   暴力   当年   晚上   员工   激情   孩子   作者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