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没有得失,只有成长——“让自己强大起来”的最佳方式

我笃信解决难题的最佳方式是“让自己强大起来”。这种鸡血式的口号往往难以实施,成为正确的错话。比如你游泳游不过孙杨,赚钱赚不过马云,相声说不过郭德纲。怎么办?

中学时,我与同学合作过一段诗朗诵。我创作,她朗诵。原作内容记不清了,大意是超越自我,“超越自我”成功夺冠,拿了奖品,所以记得。似乎也在暗示:让自己强大,唯一途径是超越自我。

突然读到阿德勒的一本书《被讨厌的勇气》。最出名的著作大概要数《超越自卑》了吧,传说阿德勒其貌不扬,身材矮小,成绩还不好,三岁时弟弟死在他身旁,两次被车撞,五岁差点死于肺炎,可以说命运多舛。他有足够的理由自卑,但他却成为逆袭的典范,并且一生致力于帮助别人超越自我。这本《被讨厌的勇气》从心理学上解决了:超越自我必须面对的难题。简言之,超越三部曲。

第一乐章:过去留给你的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利用”它。

阿德勒想让我们超越的第一道坎儿叫“过去”,精神分析疗法喜欢挖掘人的曾经,将如今的心理问题一股脑地归结于“创伤”这个借口。一味地找原因,纠结于过去,就会陷入“决定论”,仿佛命运已被“过去”决定,无法更改。阿德勒甚至大胆地否认“心理创伤”,他认为,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客观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这句话就像一声棒喝,令人豁然开朗。我们的精神世界本来就不是完全客观的,每个人对世界的解读都不一样,爱迪生在找到最合适做灯丝的材料之前,尝试过一千六百种材料,而他仅仅轻描淡写地说了句:“我只是知道了这一千六百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而已。”这是安迪生赋予失败的意义。一千六百次的失败才造就一次成功,而那唯一一次的成功足以改变世界。失败至少让我们知道了此路不可行,如果只是赋予这样的意义,是否会让人更加坚强?

阿德勒主张我们挣脱过去,聚焦于当下的“目的论”。他认为人的行为都围绕着“目的”在运作,这个目的到底是什么,很多时候当事人自己都意识不到。例如愤怒并不是一种失控,而是有意放纵,目的是使他人妥协。按照这个思路,“心理创伤”的概念被创造出来,是否是为了满足“逃避责任”的目的?前两天读到李笑来老师的一篇文章,谈到“英语思维”是否存在的问题,他认为“英语思维”纯属捏造,那么捏造的目的是否可以理解为许多人因为说不好口语而编撰的借口呢?这个观点提供了我重新审视自己行为的视角,或许主动权一直在我们手上,我们只是一直不愿承认因冲动和懒惰而闯下的祸罢了。

阿德勒认为,如果一个人真想改变,那改变就一定能发生。有时候我们嘴上说想,身体却往另一个方向行动,心口不一,是因为我们潜意识还不想改。改变意味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风险,比惨淡的现状更可怕的是未知。所以,阿德勒的心理学是关于“勇气”的心理学。“目的论”的核心观点是,曾经发生的一切都对你今后没有影响,决定人生的是当下的自己。这种过分夸大主观能动性的调调似乎很像心灵鸡汤,还是炖了很多年,都快被熬干的那种,不过,我觉得过分强调主观能动性,总比过分强调“心理创伤”更有现实意义吧。

第二乐章:别人怎么看你,不重要。咱都不是完美的化生,谁也别瞧不起谁。重要的是“想要进步”的状态。

阿德勒想让我们挣脱的第二个束缚是人际关系,他甚至大言不惭地宣称: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会带来竞争、嫉妒以及讨厌我们自己。既然不喜欢自己有这么多坏处,人类为什么要进化出这样的心理机制?因为我们太害怕被别人讨厌,所以必须先人一步,讨厌自己,才不会在批判来临时如此尴尬。用“目的论”解释的话,讨厌自己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在人际关系中受伤”。越惧怕受伤,就越会通过自我厌弃来逃避人际关系。阿德勒还直接指出,自卑感完全是源于我们错误地评价自我价值,我们无法轻易改变现实,但我们可以通过主观诠释来改变对自我价值的判断。自卑来源于“比较”,一定程度的自卑感可以促进进步,但自卑情结则是有害的,自卑情结把自卑当成了止步不前的挡箭牌,有自卑情结的人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因为有A才做不到B。阿德勒认为,健全的自卑感来自和“理想自我”的比较,我们的自信应该来自不断地超越自我,只要超越了过去的自己,都值得骄傲。他主张不要把人生看成是和他人的比赛,所有人都在同一个水平面上走,有的人走在前面,有的人稍后一些,但只要都在前进,就在追求卓越。

阿德勒心理学关于人的行为方面和心理方面都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行为方面的目标是“自立”和“与社会和谐共处,”心理方面的目标是“我有能力”和“人人都是我的伙伴”。阿德勒并没有因为人际关系是烦恼的根源而提倡放弃社交,他提出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是获得“共同体感觉”,也就是所谓的归属感。归属感不是别人给你的,是需要自己建立的,建立归属感需要把对自己的执著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10个中,总有7个与你无感,两个喜欢,一个讨厌的。无感、喜欢或是讨厌,都是他人的事情。你接纳自己,关注喜欢的人,割断讨厌对象。避免对错的权力之争,实现在自立和和谐共处两个维度上的自我提升。

人际关系就是把双刃剑,一切烦恼来自于人际关系,但另一面也可以理解为,我们的幸福也来源于人际关系。

第三乐章:未来怎么样,不重要。重要的是当下。人生没有得失,只有成长。

追求美好生活,是人性,似乎也是人活着的普遍意义。诗人奥登(AUDEN)将人分为两类,一类是乌托邦,把美好寄托给未来。一类是伊甸园,相信曾经美好过。其实,我们要尽力追求的美好,是现在。相信哪一种,全在自己。但是,相信现在,更有用。阿德勒不认为人生有普遍意义。

阿德勒想让我们挣脱的第三个束缚叫做未来。人生由一连串的刹那组成,时间分秒流逝,往昔便如同旧梦一般不可追,也不必追,行囊太沉重,反而会压慢我们的步伐。很多人都觉得人生是为了到达山顶,其实人生大半的时间都在“登山”的过程,如果登顶才算人生,那么之前一大段的攀登时光算什么呢?难道是我们“临时”的人生吗?书中有句话我记忆特别深:即使生命终结于此刻,那也并不足以称为不幸,全部是完结的、幸福的人生。活着的每时每刻都是完满的,人生也并不存在一个普适于所有人的意义,意义是自己赋予的,所有,请把聚光灯打向当下的舞台,好好享受活着的此刻。

有没有可能,一本书,改变人生?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很多观点都让我有当头棒喝、醍醐灌顶之感,读起来十分痛快,恨不得一晚上读完,可读完后,你却希望再多读一遍,慢慢咀嚼,让回甘在脑中持续得久一些。判断一本书的好坏在于这本书带给人多少新思考和改变,我相信,等过一段时间再读它时,又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也许我已经潜移默化的在实践着其中的教义,会有更深的共鸣。


人生没有得失,只有成长——“让自己强大起来”的最佳方式




作者:李品(Brand-Road)

高端家庭理财顾问,国家注册基金从业人员,保险经纪从业人员,管理学硕士,曾任香港某保险经纪公司高管。现任职于中国首家代表投保人利益的企业--明亚经纪.

以“最小的投资换取最大利益,获得最大保障”是投保人的追求,也是我的目标,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们依靠“一套智能算法,一把尚方保剑,一双火眼金睛”以第三方视角,在专业的道路上持续精进:

700度大数据库:为投保人建立了保险大数据库,涵盖数十家保险公司,数百个类别,上万个产品,以及更多的理赔数据

保险法尚方宝剑:根据我国保险法为投保人依法提供服务,保险经纪人是基于投保人的利益,为投保人提供投保、理赔等服务

火眼金睛:你上的“当”,也是别人趟过的“坑”。我们铺平它,矢志于推动行业健康前行

多年积累专业精进:16年的保险行业经历,杰出的多角度个人需求分析能力,持续提升比客户更了解客户的专业水平

三方团队客观冷静:与百万家庭守望相助,也获得保险人的尊重,使“精准匹配”成为可能,被誉为保险界的清流

过去都将过去。而想要的未来,是你今天的选择。我们只是找到一个支点,让你“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保障”成为可能。

不同的禽鸟,下不同的蛋。认知不同,行为不同,结果自然不一样。

一样的认知,指引一样的你我,同行。


人生没有得失,只有成长——“让自己强大起来”的最佳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目的论   目的   人生   投保人   自卑感   归属感   乐章   得失   创伤   人际关系   自卑   心理学   讨厌   强大   意义   目标   方式   心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