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娃”妈妈的懊悔:对不起,我不该控制你

世界上没有一个妈妈不爱自己的孩子,只不过很多妈妈却在爱的方向中迷失,经常会以爱之名来控制孩子,这其实是妈妈们犯得最大错误。

在这个父爱频繁缺席的年代,无论是陪伴孩子还是辅导作业,都是妈妈们在亲力亲为,可以说悉心照料着孩子的衣食住行,关心着孩子的情绪与学习。

在这种“亲密接触”中,越来越多“鸡娃”的妈妈会在有意或无意时要求孩子“你要按我说的做”,“我都是为了你好”等来控制孩子的生活和学习。

“鸡娃”妈妈的懊悔:对不起,我不该控制你

但妈妈们的控制之爱,不仅没有让亲子关系有个良性的发展,反而引发了孩子更多的叛逆,引起更多亲密关系的冲突。

张德芬说过:生命中的很多痛苦,都是情绪写的剧本。

亲子关系亦是如此,想要让亲子关系朝着良性循环发展,妈妈们就要不断反省自己的教育理念,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不要拿爱作为理由来控制孩子。

只有看清恐惧,才能更好陪娃

听到控制二字,妈妈们可能会持反对意见。试问哪个妈妈愿意“绑架”孩子?哪个妈妈会傻到用“控制”来让自己的孩子越来越不开心,甚至与自己的感情产生背离。

表面上,每个妈妈都是为孩子好,都恨不得对自己的孩子掏心掏肺,但苦的是即便妈妈们为孩子付出了所有,孩子还是不领情。

“鸡娃”妈妈的懊悔:对不起,我不该控制你

实际上并不是孩子不懂得感恩,而是妈妈们因为自己的恐惧情绪,在有意或无意间将这种不安全感施加给了孩子,而这时候的控制是在无意识之下产生的。

比如说妈妈们总是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不停给孩子报辅导班,认为只有这样孩子才能越来越上进,才能不落后于别人家的孩子。

然而这只不过是妈妈们的一厢情愿罢了,妈妈们因为自己担心孩子跟不上学习进度,害怕自家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孩子,所以选择不断给孩子补课来寻求出路。

但是妈妈却忘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报班是妈妈的意愿,还是孩子的意愿?是妈妈们狂热的诉求,还是孩子心甘情愿后的选择。

如果仅仅只是妈妈们因为恐惧之心,怀着一厢情愿去补课和报课,只会出现报课越多,孩子越厌学,成绩越差的结果。

“鸡娃”妈妈的懊悔:对不起,我不该控制你

阿德勒说过:父母与孩子是两个不同的课题。也就是说孩子自发主动是孩子的课题,而妈妈们的期望值是妈妈的课题。

换句话说,如果妈妈与孩子的课题无法做到融合,当妈妈们将自己的课题强加给孩子的时候,除了妈妈失控的情绪与咆哮的情绪失控:要我怎么做,你才肯努力?这是亲子关系发生冲突与矛盾的大概率结局。

面对不听话的娃,妈妈们为什么会失控

我之前陪娃的时候也会经常失控,会在写文章时写不下去,进而崩溃到嚎啕大哭,瞬间感到生无可恋,只觉得:生而为妈,我咋这么难?

同很多为了孩子而选择辞职回归家庭的妈妈一样,去年5月份我选择了辞职,然后全职陪娃,只不过是想陪他一起长大,能让他好好学习。

然而面对磨磨蹭蹭的孩子,还是会气不打一处来,无论是盯着学还是惩罚手段,孩子该拖延拖延,该磨叽磨叽。反正是你唠叨你的,他做他的“小动作”,时不时还嬉皮笑脸,让人看了愈发生气,分分钟想打扁他。

“鸡娃”妈妈的懊悔:对不起,我不该控制你

然而打孩子之后,孩子不仅对抗,而且还专捡难听的话来刺激我,比如说:谁让你生我了?你活该气死!我让你生了?管我是你的义务,你不管我犯法!

听到这话的时候,我和大部分妈妈一样,除了斥责就是咆哮,或者大哭,甚至有一次实在忍不住打电话给孩的班主任,一边哭一边请教如何才能教好孩子。

当时孩子班主任说了一句话,我永远都不会忘记: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你怎么样,孩子就会怎么样。

这句话很令我触动,从此以后我开始反思自己,不断控制自己的情绪。想要发火时,就出去跑步,或者下楼散散步,等自己的情绪平复后再跟孩子沟通。

觉醒之后的妈妈们,才更有出路

很多妈妈,并不是不爱孩子,但却无法做到不斥责孩子。

这期间为了跟孩子有良好的相处,我读了大约几十本心理学书籍,从原生家庭,到情绪控制,到亲子关系的重建等,不断反省自己。

“鸡娃”妈妈的懊悔:对不起,我不该控制你

包括为什么总是斥责孩子?不断思考自己为什么会失控?为什么总是处于歇斯底里的状态,最终想明白三点:

第一,不要拿爱羁绊孩子。最傻的父母无非就是以爱的名义去控制孩子,但是并不是因为“我爱你,就可以随便操控你”。

爱从来不是施暴的理由和借口,高质量的陪伴才是。所谓高质量的陪伴,不仅是要管孩子的吃喝拉撒,还有洞察他的需求以及陪伴一起面对和解决问题;

第二,自己做不到的,不要去强迫孩子。还有就是父母如果做不到的千万不要强迫孩子。比如说父母作为学生时代根本无法考出很好的成绩,而一再要求孩子成绩,这就是将自己的无能在强迫中投射给孩子。

其实父母只要告诉孩子,把过程做过,至于结果其实没那么重要。在这样宽松的教育环境中,孩子会更加身心愉悦地学习。

“鸡娃”妈妈的懊悔:对不起,我不该控制你

第三,尊重孩子,给他自由。前几天我细化了学习任务,比如每天要写什么作业,每天要增加什么样的练习。费了很大力气,但我的“好心”并没有得到孩子正向的回应。

效果不仅不好,反而越来越差,直到孩子对我说:反正我也做不到,索性就不学了。这才引起了我的重视,原来不经意中我将自己的焦虑已经施加给了孩子。

想了想,我的确有着自己的私心,想要鸡娃一下。因为我认为他既然有实力考前三,那么再努力一下,冲第一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然而却忘了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在孩子看来,他已经很努力了,而努力过后,不过是想置换是看电视时间和自由支配玩的时间。

直到孩子冲我发火:你对我要求太高了,你在乎我只有我的成绩。

这句话也令我陷入了深思,想到越来越焦虑的自己,甚至停了所有工作来帮助他提升成绩,我错了吗?

“鸡娃”妈妈的懊悔:对不起,我不该控制你

还真的错了,错就错在以爱之名来控制他的生活与学习。对于妈妈来说,培养孩子终级的目标不是要让他闪闪发光,而是要学会与自己分离。

这意味着脱离了妈妈的管控,他依然具备活得很好的技能,这是妈妈醒悟后的觉知,也是对平凡孩子的接纳。

或许只有先改变自己的心态,才能做一个与孩子亲密的妈妈,只有充分给予孩子自由和尊重,才能在若年后,看着孩子渐行渐远的背影,告诉自己:不必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0

标签:妈妈   作业   懊悔   焦虑   意愿   出路   班主任   课题   亲密   恐惧   情绪   父母   成绩   努力   孩子   自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