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彻底改掉粗心大意的毛病?》

某种意义上说,你是改不掉的。

人的真实水平,就是在最粗心大意的状态下的水平——也就是“无所用心”的那个水平。

基本上脑袋放空、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水平,就是你的真实水平。这个水平高,你就是真水平高。

靠“提升注意力”,“蹦起来”达到的水平是假的。

第一是不可持续,第二是实际上多半只是“空做姿态以免被抓到不认真的样子挨骂”而已。

也正因为是假的,所以你听了爹妈老师的话憋着“认真”了n回都没拿到更好的成绩。好成绩没拿到,但你有一项新收获——你发现了,“用这个姿态拿同样的分数,老师和父母没法骂了”。所以你才学会了“做认真状”的“认真”。

你还别说,做认真状本身就很累的了,会给人一种“充实感”。

久而久之,就学会了“不是我不认真,而是我就是这么笨”——把自己自我塑造成了一个常年正襟危坐的、自我坚信的傻瓜。

这种所谓“认真论”说实在的贻害无穷。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认真”,而在于切实有效的、严谨的工作习惯经过长期的练习习惯成自然。

走路,迈一步就练一次;骑自行车,蹬一脚、拐一弯就是练一次;游泳,你换一次气就练一次。

无他,唯手熟尔。

说句实话,现在的教育体系大纲对知识的安排过于密集,导致基础技巧——语言能力、逻辑能力的练习次数被大量的知识点摊得太平了。刀还没没磨好就赶上山砍柴,还要太阳下山之前砍完整个山头。

要形成走路、骑车这样的完美效果所需要的练习的时间资源远远不足。

这不是孩子们“不认真”。

“你不够认真”这样的表达反复出现,实际上是老师、家长们们因为长期摸不着头脑,进而自然而然的、下意识而做的一种“放弃的仪式”。

因为责怪你不认真,你是解决不了的,接下去你势必会学会做认真状,一旦你熟练掌握了做认真状的技巧,你、你的父母、你的老师、教育系统就都可以长出一口气——“不是这孩子不认真、也不是我们不努力,而实在就是笨”。

于是大家就都解脱了。

我倒不是说世界上不存在天资有限问题,但说句实话,在认识清楚这一点的情况下,有很多人可以不必是自己所相信的那么笨。

这些人走上了工作岗位,常常在实际工作的直接反馈的引导之下“突然变聪明”——因为实际工作里算错的题的后果就不是抽象的了,而是有东西要倒塌、有产品会报废、有客户会退货的了。而且ta们也不必再不停的追赶新知识点,而是有了多得多的时间反复练习手里这点业务。

ta们中的很多人都变成了熟练工、老师傅甚至企业主或者业务骨干精英。

最悲剧的是,这帮家伙看到职场新人和自己子女,还是他娘的觉得ta们的问题是“不认真”。


“你们一定要认真哦。”

认你x的真啊!


金句大总结:

1)不认真都能搞定,才叫真搞定“认真”才能搞定,叫假搞定。你需要更多的持续观察和改进,直到找到傻瓜式的可靠办法可以搞定,并且有足够多的练习直到不用想太多都能搞定为止。

只有这样你才能超越“认真焦虑”,并且获得真正的信心——不认真我就可以搞定,认真起来岂不是天都可以捅穿?

只有这样的心态才能骗你去冲锋陷阵。

“不认真就要出大事”的心态,你能干什么?

2)找到这个方法的手段一直是想办法让错误变得更直观。犹如染色体在显微镜下看不见,就拿染料染一染,动手术之前不知道弹头在哪就照照X光。

把曲线画出来,把流程图画出来,把实验做出来。老师的口水和家长的怒吼都是透明的,不顶用。你要想办法让错误变成有形状的、有重量的、有硬度的、有气味有味道的。

下回你就可以用鼻子都知道这里错了。

3)找到了路就要一直改进到不费吹灰之力,练到习惯成自然

这是一件极其有乐趣的事情——本质上,这是在和上帝聊天——你根本不需要“认真”,因为这其中的乐趣本身就会让你足够上瘾。

废寝忘食好吗?


作者‬:Hj


#粗心大意##孩子总是粗心大意、做事马虎##习惯##良好的习惯养成有益##正能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粗心大意   贻害无穷   无所用心   长出   习惯成自然   知识点   姿态   毛病   实话   乐趣   心态   父母   习惯   水平   老师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