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误解了,怎么办?

先看一看误解发生的过程:

某甲(发送方)说了一段话。

这段话有若干种可以说得通的歧义版本,我们称为A、B、C、D、E、F。

沟通结束后的结果是,说话人的意思是A,听到这话的人(接收方)却认为意思是F。

这个时候,我们就称其为发生了误解。

以上是误解发生的过程。


我们再看误解发生的机制。

首先从发送方来看:

发送方在表达的时候,自己对可能的歧义就有个预期,ta预期对方理解为A的概率是80%,B为15%,C为5%。DEF则均为0%——这意味着ta要么没有想到还有人会理解成这样,要么ta根本没有意识到还有DEF的存在。

再从接收方来看:

接收方同样会对这段信息有自己的解读。而接收方意识得到的版本可能就只包含到CDEF,接收方做梦也没想到还有可能是AB。从接收方的角度对这些歧义进行概率估计,可能是C 5%,D10%,E80%,F5%。

换句话来说,从一开始,两人不发生误解的前提就是发送方的“表达域”(即ABC)和接受方的“理解域”(即CDEF)之间必须有交集。如果连交集都没有,那么误解必然发生

而即使有了交集——在我们这例子里就有交集{C}——问题仍然存在,那就是接收方和发送方对交集所包含各版本的赋权要匹配。

发送者认为接受者理解成C的概率只有5%,而接受者认为发送者是这个意思的概率也只有5%,那么即使双方的信息域有交叠,也一样无济于事。

这就是误解发生的机制。



作者:HJ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误解   接受者   歧义   无济于事   概率   这话   例子   前提   角度   机制   意识   过程   发生   版本   信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