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前准备从思想动员到运输管理都井然有序



战前准备从思想动员到运输管理都井然有序

其实战役开始,伤亡比较大的并不是战斗连队,而是运输部队​‍‌‍​‍‌‍‌‍​‍​‍‌‍​‍‌‍​‍​‍‌‍​‍‌​‍​‍​‍‌‍​‍​‍​‍‌‍‌‍‌‍‌‍​‍‌‍​‍​​‍​‍​‍​‍​‍​‍​‍‌‍​‍‌‍​‍‌‍‌‍‌‍​。

运输部队在第一、第二阶段的伤亡平均起来占到整个伤亡的三分之一,三分之二是战斗伤亡​‍‌‍​‍‌‍‌‍​‍​‍‌‍​‍‌‍​‍​‍‌‍​‍‌​‍​‍​‍‌‍​‍​‍​‍‌‍‌‍‌‍‌‍​‍‌‍​‍​​‍​‍​‍​‍​‍​‍​‍‌‍​‍‌‍​‍‌‍‌‍‌‍​。 因为敌军的炮火那么厉害,只要一个炮弹碰到你,人就不行了​‍‌‍​‍‌‍‌‍​‍​‍‌‍​‍‌‍​‍​‍‌‍​‍‌​‍​‍​‍‌‍​‍​‍​‍‌‍‌‍‌‍‌‍​‍‌‍​‍​​‍​‍​‍​‍​‍​‍​‍‌‍​‍‌‍​‍‌‍‌‍‌‍​。 比如像第一阶段,你总要把捉到的敌人俘虏送回来了解敌情,常常是为了送一个俘虏,我们就得伤亡十几个人,因为你送的俘虏不能被打死,总要想法搞回来,所以伤亡就那么多。 还有,为了送一位伤员到后方治疗,结果阵地上的伤员没被送下来,反倒又增加了十多个人的伤亡。 这样一来,伤亡数字就不断上升。 真正阵地上的伤亡也有,不是那么多。

经过这一段的实战,我们的经验逐渐就有了,敌人的炮打来怎么办? 像对付敌人,包括前方和后方的炮火封锁,负责运送弹药或转移弹药的运输员就不能一下子搞到底,要采取分段运输方式,你一段我一段,渐渐地,大家对敌人在自己管辖地段内炮火封锁的规律就摸得很准了,你运输的炮弹、子弹送到什么地方,我再接着继续运下去,这一路上全都会有人指挥。 同时,为了躲避敌人的炮火,沿途掩蔽部明显增加,这样前前后后也就有了秩序。 从前沿阵地到后方,也就井然有序了。

整个战役是在金化郡进行,朝鲜的郡相当于我们的县。 金化郡有一半在敌人那一方向,而在我们这边的那一半都是山区。 金化郡有几个垸,再加上在我们地区的金化、淮阳这一片,大概总算起来——男女老少都算上,当时人口大概也就有5万多人吧。




朝鲜群众支前队伍组成的担架队




踊跃支前的朝鲜民众


我们把28日反击推迟两天,朝鲜的支前队伍立刻就组织得比较好了。 战斗打响以后,从我们17日到前线,最初仅看到史吉荣设的茶水站,到二十几号,从五圣山后面,再一直到后方医院,这沿途几十里路,茶水站、苹果站也都设起来了。 大都是朝鲜的老太太、小孩子在做这些支前工作。 另外,朝鲜人民还组织了担架队。 整个战役过程中,金化郡从这5万多人口中抽出7000多人组成了担架队支前,还有一些妇女在部队医院里照顾伤病员、洗衣服。 这么多人组织担架队,全部人——男男女女、老老小小几乎都组织起来了,凡能出来的都参加了支前。

五圣山后有一个叫梅桧里的炮弹转运站,汽车把弹药运到那里,梅桧里的朝鲜姑娘金春实等三个“女性同盟盟员”就负责炮弹的卸车、搬运和隐蔽。 为防止敌人飞机轰炸,她们还要把弹药搬到100米以外的坑道里隐蔽起来。 十来天她们就搬运了1000多箱弹药。

那时,我们经常说的是在国内作战时群众基础很好,而上甘岭战役大反击前,从反击部队、保障部队到后方,直至朝鲜人民支援作战这一整套,在当时那个情况下,支前甚至已经超过了国内。 朝鲜人民不愧是英雄的人民,他们认为支援志愿军是很光荣的。

当然,我们45师参加反击的主攻部队,在一线是看不到这些情况的。 但是后来参加反击的部队,比如87团,从西线转移到东线的时候,就能看到这个情况。 即便是看得不全,他们也能在沿途体会到这里的支前气氛。 而12军31师所属部队是从后面过来的,因此全过程就可以看得很清楚。 走着看着,不多远就有个茶水站、苹果站,还有从前方往后方运动的担架队,等等。 这个生动的画面就是对部队最好、最实际的动员,而且这个动员起到的作用,比你讲什么都要有用得多。

由于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都涌现出一些战斗英雄,像391高地的邱少云,他就是一个顾整体、守纪律的模范,他的事迹这时候已宣传到上甘岭的各个部队了。 要守纪律,那邱少云就是个榜样。 在阵地上潜伏,离着山上的敌人才几十米,如果负了伤在那里一叫唤,敌人的炮弹马上就打过来,这样只会增加更多潜伏战友的伤亡。 所以到这时,包括整个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战士们对战场纪律就都能比较自觉地遵守了,党员们也起到了模范作用。

10月19日的反击战,涌现出黄继光的英雄事迹,以后参战的部队就把黄继光牺牲的那个阵地称作“英雄阵地”。 五圣山前沿部队不仅传颂着英雄事迹,就连运输线和后方部队也一直在宣传着。

军里的联络部和朝鲜人民军的文化部合办了一个《快报》,有中文和朝鲜文两种版式。 朝鲜文《快报》一天要出几期,这些《快报》就通过担架队从 前 方一直送到后方,又从后方送到前方,在运输人员中广泛散发。 其中还有战场捷报、英雄事迹,还有慰问、鼓动,等等,所以战场上的消息传达得很快。


五圣山下的獐谷还设立了战地广播站。 獐谷这里有一条横着的山沟,西侧山沟是我们作战物资、人员调配最前沿的补给点,东侧山沟是炮阵地、喀秋莎炮阵地,向南行,隔着两座山岭就是上甘岭。 这里与前线一样重要,到那里一看就可知道,沿途有许多临时包扎所、弹药运转站。 每天这里都有匆匆忙忙的过路人——运送炮弹的、抬担架的、开往前线的反击部队,等等,紧张热烈的气氛显示着前方正在进行着一场激烈的大战。 这一路啊,无论是后方的情况还是前线的捷报,都能够通过《快报》、广播,相互传递、相互鼓励。 尤其是广播站不时地传出上甘岭战役涌现出来的英雄事迹,让每一位运输员和过路人都备受鼓舞,并转变成巨大的精神动力。

由于有了这些,到第二阶段结束、大反击以前,部队隐蔽纪律很严,秩序很好,情绪也很高。 我们的实际战果是歼敌12000余人,而我们即便有伤亡还坚守着阵地,并在积极备战,准备大反击,这在朝鲜战场上是少有的。 正因为这样子,从前线到后方、从领导到基层,大家情绪都非常高涨,实际上当时的整个战场到处都是生动活泼的局面,到处都在宣传着胜利。 看来这个仗打得上算! 值得去打!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9

标签:上甘岭   担架队   朝鲜   井然有序   山沟   炮火   弹药   炮弹   战前   伤亡   阵地   沿途   战役   前线   快报   动员   部队   敌人   思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