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仁之本”:从“有道”“无道”评判标准,看儒家担当

文|颜小二述哲文

从《论语》一书中我们能基本了解到,“仁”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核心。

要谈到什么是“为仁之本”,就不得不说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

即在孔子的观点中,“仁”的本质更多体现在“爱人”上。

《论语》“为仁之本”:从“有道”“无道”评判标准,看儒家担当

怎么样才是“爱人”呢?这个话题很大。就“爱人”来解读“仁”,我们可以从多方面理解,有时候,“仁”有时候代表一种社会伦理法则,有时候又是一种理想人格,有时候亦是一种极高的人生境界等等。

但是无论“仁”代表了什么,它始终是评判世之“有道”还是“无道”的依据。

市面上对“仁”的解读更多停留在“道德修养上”,从“爱人”的表面意义出发,将其本质解读为“推己及人,将心比心”、以“忠恕”作为实现“爱人”方法的“理想人格”。

这种说法不错,这里为了避免老生常谈了,颜小二将从孔子的“闻道”思想来解读一下《论语》中的“为仁之本”。

《论语》“为仁之本”:从“有道”“无道”评判标准,看儒家担当

即从价值观层面为大家展现为何“仁”是对“有道”与“无道”的评判标准,以此帮助我们更透彻地理解,“为仁之本”实则更多体现在君子“行道”时的“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大情怀上。希望可以给各位带来一些启发。

1、“求仁”与“求道”:“为仁之本”在于“为道之本”

有人说孔子一生在“求仁”,有人说孔子一生在“求道”。

在颜小二看来,这两种说法都不错。

当孔子“闻道、得道”的时候,也是“仁”得以在天地人世间普及的时候。

当然,这是一种难以达到的理想状态。

在《论语.里仁》中记录着孔子的一句话:“朝闻道,夕死则已”。

从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闻道”是孔子一生的追求,也是人生的最高目标。

《论语》“为仁之本”:从“有道”“无道”评判标准,看儒家担当

“闻道”的前提是“有道”。

“有道”的对立面是“无道”。

先“有道”才得以“闻道”,那么如何判断天下是“有道”还是“无道”呢?

在《论语.子路》篇中记录了孔子这么一句话:“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也就是说,从价值观层面,“王行仁道”其实是“世之有道”的一种表现形式。

即“仁”是价值观层面判断“有道”与“无道”的检验标准,而当孔子“闻道”之时,是孔子的个人人格达到理想之“仁”的时刻。

于此,从孔子的“求仁”与“求道”中,我们不难侧面推敲出,“仁”的本质,更多体现在对“道”的检验上。

《论语》“为仁之本”:从“有道”“无道”评判标准,看儒家担当

一言以概之,“为仁之本”实则是更多体现在“行道”上,毕竟,要判断“有道”与“无道”的,首先得践行“仁”,践行“仁”者则是保有“仁”的存在。各位体会一下是不是这个道理。

2、体现在“行道”上的“为仁之本”

关于儒家的“行道”,这里不得不提儒家的理想人格---君子。

儒家之君子,能够把握“中庸”时刻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即有些事情我不做,并不是我不知道这件事能给自己带来的利益、更不是因为这件事自己做不到,而是不应该做,不适合做,做了就是于礼不合、于道不合、于信念信仰不合。

孔子颠沛流离的壮年时期,便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君子“行道”写照。

《论语》“为仁之本”:从“有道”“无道”评判标准,看儒家担当

孟子曾这么评价孔子:孔子进以礼,退以义,得之不得曰“义”。

以孔子之才,若是降志屈节去得一官位,继而安定一方,这并不是难事。但他偏偏要周游列国,在以竞争为主旋律的诸侯争霸时代中劝人走“王道”而非“霸道”。

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担当,是孔子之君子人格的体现。

也就是说,在君子之大人格面前,所谓“行道”、所谓“为仁之本”,不是具体“小同”下的取舍,而是大爱下的对“天下大同”之“善道”的坚守。

自古以来,君子虽被人们推崇千年,但是修身养性、保有君子之风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毕竟,几千年年来,人世的“有道”与“无道”从来不是君子可以控制的,君子所能做的,更多是时刻保守自己的“道义原则”,即便“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也义无反顾、欣然往之,这之中的道义与担当,常人难及。

《论语》“为仁之本”:从“有道”“无道”评判标准,看儒家担当

3、为“仁”奔走的君子

为什么有的人,如孔子,可以抱着“天下为公”之心坦然地“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呢?因为他洞见了“仁之本”的大轮廓。

“为仁之本”的立场,一定不是为了某一类人,而是天地间的所有人,他们有“天下为公”的大爱,他们眼里是天地之“道”,并非一小国的“有道”与“无道”。所以“得仁”的君子们,不会因为某一类人去奔走,而是为了“天下大同”去奉献一生。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总结,“为仁之本”实则是君子对“天下大同”之“善道”的坚守,而“仁”,则是价值观层面判断“有道”和“无道”的标准。

《论语》“为仁之本”:从“有道”“无道”评判标准,看儒家担当

【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发布,搬运、抄袭等任何侵权行为,发现必究】

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部分素材来自网络,侵删(两周内),喜欢请点赞收藏哦。想持续了解更多蕴含哲理的国学知识,想持续从各类文化,如影视、文学作品、历史中体察更多人性的高尚与悲俗,可关注@颜小二述哲文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7

标签:儒家   论语   无道   孔子   天下为公   有所不为   有所为   行道   价值观   君子   层面   人格   爱人   理想   标准   更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