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岁的她寻找初恋77年:如果我走了,带着我的骨灰去见他

“如果我在去台湾的路上走了,带着我的骨灰去见他,就算是回来的路上走了,这辈子我也够本了。”

爱一个人,你愿意等他吗?愿意等多久?五年?十年?几十年?一辈子?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样的爱情桥段在电视剧中并不少见,可偏偏现实中的爱情,大多败给了时间、金钱和距离。

可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有这样一位女子,等待丈夫77年,只为见他一面,直到她93岁,千里寻夫,却只有一座冰凉的墓碑。

93岁的她寻找初恋77年:如果我走了,带着我的骨灰去见他

这张照片是志愿者合成的,也是张淑英与钟崇鑫唯一的合照

待我半生戎马,许你共话桑麻

1935年,14岁的张淑英在朋友的介绍下,与30岁的钟崇鑫在福州西湖公园相遇。

才子佳人,一个高大俊朗,一个秀外慧中。

林徽因说:邂逅一个人,只需片刻,爱上一个人,往往会是一生。

那个时候,钟崇鑫可以说是人中龙凤,黄埔军校毕业,知书达理,温文尔雅,年纪轻轻就已经是国民军军官,出门有车,还有警员相随。

钟崇鑫对张淑英的印象也非常好,一纸“洋头口”就让钟崇鑫认定了这个字迹娟秀、清新素雅的姑娘。在父母的操办下,两人很快就在初遇的地方举行了婚礼。

婚后的钟崇鑫对张淑英格外疼爱,不仅每个月主动将工资上交,还不让张淑英做任何家务,鼓励她多学习文化。

有夫如此,夫复何求。

这样的体贴,是很多女人可望不可及的,可现在的幸福,却成了余生中的殇。

1937年,七七事变,钟崇鑫应召上战场,新婚仅两年,两人就不得不面对离别。

她亲自送丈夫去常熟车站,明知这次去的是最凶险的前线,但她别无选择,他是自己的丈夫,更是一名军人,他要保家,更要卫国。

临走时,钟崇鑫从身后抱住她,只留下一句话“我会回来的”

为了这句话,张淑英开始了漫长的等待,她坚信丈夫定会信守诺言,她也坚信他们的未来还很长。

北岛在《白日梦》中说过:你没有如期归来,而这正是离别的意义。

是的,这一别,竟是永诀。

93岁的她寻找初恋77年:如果我走了,带着我的骨灰去见他

老人看着自己与丈夫唯一的合照,照片上,他们依旧年轻

乱世中,为爱颠沛流离

钟崇鑫去了战场后,张淑英断断续续的收到钟崇鑫从前线寄回的信件,信的内容简短,字迹潦草,信纸也皱巴巴的。

这种兵荒马乱的时候,或许钟崇鑫是在战争中的某个间隙,随手抓到一张纸,随笔龙飞凤舞,一纸长情。

但每次他都会把军饷寄回来,希望在没有他的日子里,张淑英能生活得好一点。

战争是残酷的,军人是英勇无畏的,他们随时准备着为国捐躯。如钟崇鑫这般情深的人,终于在一封信中,对张淑英这样写道:

你还年轻,万一我牺牲了,你就随便吧。

简单的几行字,张淑英看后只觉得喘不过气,是处在怎样的绝境里,才使得钟崇鑫连当初的承诺也顾不上,开口让妻子另谋下半生?她从没想过丈夫会回不来,也没想过失去他后该怎么办。

但,她想见丈夫的心情越来越迫切。

11月,张淑英终于接到钟崇鑫的电话,那个令她朝思暮想的声音一如既往的温柔。

“让你担心了,现在我请不到假,没办法,你不要担心,你要照顾好自己。”

他和张淑英约定好在武汉见面,最后告诉张淑英,自己已经是71军87师259旅中校参谋主任。

接完这通电话,张淑英就一心想尽快赶到武汉,但当时的情况,火车票、船票一票难求,等张淑英托了各种关系,风尘仆仆地赶到武汉时,却只收到了钟崇鑫托战友交给张淑英的100元法币。

原来钟崇鑫还没有等到她,就参加了南京保卫战,张淑英见丈夫的愿望落空,懊恼不已。

93岁的她寻找初恋77年:如果我走了,带着我的骨灰去见他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钟崇鑫所在的队伍是南京保卫战的主力军之一,当时装备落后,我军250架战机对战敌军3000多架战机,中国军人不得不用血肉之躯去抵挡日军的炮火。

就在12月12日这天,张淑英失去了钟崇鑫的所有消息,12月13日,侵华日军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

张淑英不知道自己的丈夫在这场战役中受了什么伤,有没有逃出那座城?如果逃出来又去了哪里?为什么迟迟没跟家里联系?

种种猜想都指向一个结果,可她依然相信,丈夫说过会回来就一定会回来,这是钟崇鑫临走时给她的诺言,她要等,等不到就自己去找。

她带着母亲和弟弟去重庆,在钟崇鑫的老家跟婆婆一起等钟崇鑫回来,可从武汉到重庆,这条回家路她走了一年。

在重庆,又经历了几年大轰炸,她哪里都去不了,直到1944年,轰炸结束,张淑英听说钟崇鑫的战友回重庆,赶紧跑去打听到丈夫的消息。

得知钟崇鑫早已阵亡,她再也没办法忍住内心的痛苦和绝望,崩溃大哭。

记忆中,这是她第一次流眼泪,一年艰难的逃亡生活没让她流泪,7年的苦苦等待也没让她流泪,可这个消息像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她终于撑不住,婆婆也在悲痛中离世。

可她还不愿相信,没有见到尸首,没有见到牌位,或许丈夫还活着。

直到1945年,钟崇鑫所属的师部来函:

尊少夫人,崇鑫兄阵亡时候,我们不知道他的住地,无法函告,每想起崇鑫兄的英明才干,至今耿耿于怀……

抚恤金发了下来,所有事情已经一锤定音,钟崇鑫牺牲了,不知在何处,不知在何时。

张淑英接受了这个结果,但她还是想见他最后一面,哪怕是墓碑,她想知道他在哪里。

因为一个人,守在一座城

父母和弟弟要求张淑英和他们一起去台湾,但张淑英执意留在重庆。

“他是重庆人,我这辈子也要守在这里。”

93岁的她寻找初恋77年:如果我走了,带着我的骨灰去见他

但房子已经被收走,她无处可去,只能寄住别人家里,日子过得很艰难,举目无亲,经济困难,可这一过就是四年。

很多人为她介绍对象,她都一一拒绝,直到1949年,张淑英经人介绍认识了李自清,他在公安部门做文书工作,也是读书人,结过一次婚,但是没有孩子。

认识张淑英之后,李自清对张淑英非常的好,看到张淑英有什么生活上过不去的事,他都帮一把,久而久之,张淑英把她当成了自己在重庆的亲人。

两人组建了一个小家庭,张淑英生育了三个孩子,而那段过往,被她尘封在记忆里,不再提及。

但不提并不代表遗忘,几十年里,张淑英总是一个人偷偷哭泣,这也导致左眼最终坏死。

孩子们只觉得母亲有心事,总会从她眼中看到深深的忧伤。直到李自清去世五年,张淑英才将这段尘封的记忆告知孩子,让他们帮忙找钟崇鑫的下落。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可事隔77年,想找到又谈何容易,她知道的也仅仅只有五个线索:钟崇鑫,重庆荣昌人,黄埔军校第六期工兵科毕业生,国民革命军第71军87师259旅中校参谋主任,可能在南京保卫战阵亡。

可就这五个线索,他们也终于查到一些蛛丝马迹。

他们在《淞沪抗战暨南京失守纪实》一书中查到这样一段叙述:

“城外部队苦战3日,打到12月12日上午,第71军87师的3个旅已伤亡殆尽,259旅旅长易安华、参谋主任钟崇鑫和旅部直属部队官兵全部阵亡于雨花台阵地……”

可是尸骨在何处,牌位在何处?

后来在志愿者的帮助下,终于查到钟崇鑫的牌位在台北忠烈祠。

93岁的她寻找初恋77年:如果我走了,带着我的骨灰去见他

最下面一行,右起第四个

93岁高龄的张淑英不顾孩子们的劝阻,毅然在身体状况不太好的情况下,要去见钟崇鑫,可能这一面会是她人生中的最后一面。

“如果我在去台湾的路上走了,带着我的骨灰去见他,就算是回来的路上走了,这辈子我也够本了。”

77年的等待终于要有个结果,她爱了一生的人,魂牵梦绕了一生的人,终于能再见到,哪怕只是个牌位。

从青丝到白发,从青春年少的小姑娘,到满脸沟壑的迟暮老人,这份爱从没有变过。

她本是福州人,如今却用一口地道的重庆话表白着:

“我喜欢他,如果再来一次,我还是要选他。”

93岁的她寻找初恋77年:如果我走了,带着我的骨灰去见他

老人抚摸着墓碑上丈夫的名字

远在另一个世界的钟崇鑫,你可知有个姑娘,从青丝等你到白发,你用两年的疼爱换她一生的等待。

这场跨越生死的爱,虽天人相隔,但终究圆满,一句承诺,终其一生。

若非生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他们该是一对人人称羡的佳偶,却也因为那个时代,他们的爱情才如此难能可贵。

只是,最令人痛心的,就是没有好好告别。

世上再无钟崇鑫,无人爱我张淑英。

趁时光未老,趁爱人还在,把每天当成最后一天,每次分别都用力一点,珍惜时光,珍惜眼前人,因为很可能说好再见,却再也不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国民革命军   黄埔军校   牌位   中校   保卫战   台湾   南京   青丝   武汉   重庆   骨灰   墓碑   参谋   初恋   丈夫   老人   路上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