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爱的心理真相不是牺牲自己,而是宠爱自己

一个已经在上高中的学生,还要他的妈妈为他去拉抽水马桶,不是不会拉,而是每次都懒得动手,后来,他去了美国。他从那里回信说:由于妈妈“多管闲事”,几乎毁了他的前程。

一位已经上了大学的女孩子,喜欢吃鱼,但不“喜欢”挑鱼刺儿。据说她妈妈“喜欢”挑鱼刺儿,而“不喜欢”吃鱼。于是母女多年来就成了理想的“搭档”。后来,她到了一个盛产鱼的国度。她从那里回信说,正是妈妈的“喜欢”帮助,几乎剥夺了她维生的“技术”。

一般人富贵了想到的是封妻荫子,给子孙留下一笔可观的财富,自己享受了一辈子,也让子孙享受一辈子或者半辈子。但是,我们从历史上看,很多人虽然留了很多财富,子孙都不会享受一辈子的。名门之后,还想高人一等,结果连普通人都不如,享受少而受苦多,有出息的更少。在东南亚的华侨,有很多人发了大财,但是传到第二代,就破产了。

溺爱的心理真相不是牺牲自己,而是宠爱自己

溺爱,对孩子和妈妈来说,不是幸福而是灾难。因为溺爱,不知多少青少年失去正常的生活能力和人格魅力;不知多少妈妈为宠爱出孽子而痛心疾首。溺爱是毁灭性的教育方式,相信大多数妈妈已经从无数的前车之鉴中认识到这一点,但是,还是有那么多妈妈控制不了自己的溺爱行为,甚至那些通情达理的高素质知识分子,一面对楚楚可怜的孩子也不禁变成疯狂灌输爱的妈妈。这是为什么呢?母爱真是如此伟大吗?

其实,溺爱不仅仅出于妈妈本能的母爱,还出于妈妈对自己的宠爱。

溺爱的心理真相不是牺牲自己,而是宠爱自己

每个人内心中都藏着两个“我”。一个是“内在的父母”,即我们现实中的父母角色与理想中的父母角色的内化,当我们为人父母时,这个“我”也就是我们自己;另一个是“内在的小孩”,即我们对自己童年体验的记忆和自己理想童年的内化。

溺爱最重要的也是最不容易被人发现的原因,就是妈妈将“内在的小孩”投射到现实中的孩子身上。她把现在的孩子,当作自己,按照自己潜意识里的意愿给孩子爱,她根本看不到孩子的成长需求,而是将孩子当成自己的另一个“我”,给予过度满足。例如,那些从小生活贫困的妈妈,就会在物质上大量满足孩子,因为她潜意识里极端排斥贫苦的日子,她给孩子大量的物质,其实是在满足自己“内在的小孩”的物欲。所以,妈妈无节制地给予孩子爱,其实是在无节制地满足自己的欲望。溺爱表面上是牺牲自己满足孩子的需要,其心理真相却是宠爱自己。

每个妈妈都应该反思一下自己对孩子的爱,你是不是在按照自己的想法爱孩子,你是不是希望有一个和孩子一样的童年呢?如果是,请注意了,你也许正在有意或无意中溺爱孩子。

在溺爱中成长的孩子会有很多缺陷,比如,他喜欢追随别人、求助别人、人云亦云,在家中依赖父母,日后在外面宁愿依赖同事、依赖上司,也不愿自己创造,不敢表现自己,害怕独立,又或者他喜欢做一个“小霸王”,自私自利,不尊重父母兄弟姐妺,脾气暴躁,性格极端。这些都意味着他的人格还没有趋于成熟和健全。溺爱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可见一斑。

对孩子真正的爱其实是一种理智的爱。比如,当和孩子一起外出游玩,孩子发现了很多精美的玩具、美味的糖果、漂亮的衣服……妈妈可以买,但一定要有节制,让孩子明白,不是所有的东西,妈妈都必须无条件给予他。或者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满足孩子某些特别的愿望。关键在于,在这种时候,你要让孩子知道,这是因为有特别的原因所以你才会这么做的。

理智的爱还表现在针对孩子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爱的方式,比如在0~2岁,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让他在这种爱的环境中得到生命最初的安全感。到了2~4岁,孩子开始自主探索世界与自己,这时,最明智的爱是尊重孩子的自主探索,使他的自我意识得到强化,这样,当他步入青春期后,他会发现他已经能够独立地处理很多成长的问题,化解很多生活中的困惑。

溺爱的心理真相不是牺牲自己,而是宠爱自己

小测试:看看溺爱孩子的程度

这个测试针对6~12岁孩子的妈妈,请根据孩子的真实状况选择偏高、一般、偏低三个选项。偏高得2分,一般得1分,偏低得0分。答完24题之后,累计总得分。

1.会自已整理书包,准备上学用具。

2.受到挫折的时候,不会向父母发泄。

3.看到某些想要的东西,如果父母不给买,就会放弃得到。

4.在找人借东西之前,都会向物主说一声。

5.遇到什么困难都不会抱怨别人,并且希望下次做得更好。

6.会关心其他的家庭成员。

7.愿意与客人分享自己的食品和玩具。

8.无论是看电视的时间,还是上床睡觉的时间,都有规律可循。

9.需要做决定时,知道自己要什么,不会不知所措。

10.做家务劳动的时候尽职尽责。

11.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12.遇到问题首先会想到自己解决,不会马上让父母协助。

13.见到别人会很自然地打招呼。

14.善于反省自己的问题。

15.不会乱发牌气,生气有原因。

16.能够欣赏别人的优点,而不是嫉妒。

17.对父母的付出懂得感谢。

18.家里家外一个样。

19.能合理地支配自己的零用钱。

20.总是喜欢自己、欣赏自己,对自己很有信心。

21.容易亲近,善于与人合作。

22.喜欢动手帮忙做家事,不懒散。

23.在环境及外部条件恶劣的情况下,依然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24.不会和人比较物质条件。

测试结果

37分以上:你不是特别宠爱孩子,你的孩子已具备很好的社会化能力,能应付这个繁杂的社会。

36~25分:你有一点宠爱孩子,现在你要帮助他建立较欠缺的与人交往的能力。

24~12分:你很宠爱孩子,有时过度保护,有时又太放任,这样会阻碍他发展相关能力的意愿与标准。

11分以下:你已经过度宠爱孩子,阻碍了他很多能力的培养,不可以再宠他了。

溺爱的心理真相不是牺牲自己,而是宠爱自己

慈母让孩子无限扩张,严母让孩子无限萎缩

去年,某富家公子飙车撞死青年才俊的事件,格外令人关注,这场车祸很快演变成一场公共社会事件。因为这起事件显示出当代家庭教育的重大问题——家长的溺爱放纵造成孩子的自私放肆,这个问题尤以富二代为甚。

富家公子在市区飙车,撞人后若无其事,竟没有一点负罪感。而出事后肇事者的妈妈居然不是报警救人,而是赶紧打电话找关系。在死者的追悼会上,肇事者的妈妈第一时间跪在灵前连声说对不起。原本一直哭泣的死者妈妈,一反常态地平静,对着肇事者妈妈说:“我不会打你,我就是想跟你说我养大这个儿子有多么不容易,我摆过早餐摊……什么都干过,好不容易养大了,成才了……

事件中的两位妈妈,一位摆早餐摊养家糊口,培养出了懂事、上进、孝顺的青年才俊;另位一掷千金,给儿子买跑车如买玩具,结果儿子不仅自我,还视他人的生命如草芥。

这个事件印证了韩非的名言:“慈母有败子。”慈母之所以败子,就在于放任孩子,致使最后不可收拾。妈妈对孩子过分慈爱,子女就不会成器。诚然,疼爱子女是妈妈的天性也是应尽的责任,但疼爱总要有个度”。眼下,生活水平提高了,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学习条件,也在情理之中。但切不可好过了头,爱过了火,否则不仅实现不了盼子成龙、盼女成凤的美好愿望,反而有可能种下苦果,甚至恶果。

法国教育家卢梭说:“你知道运用什么方法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所以真正伟大的母爱,应是有尺度有方法的理性的爱,以孩子人格的健全发展为前提,以孩子独立能力的形成作为目的。如果妈妈真正爱孩子,就不要无原则地爱孩子这样的爱就是溺爱,在溺爱的环境里,妈妈的娇惯和纵容使孩子滋生了唯我独尊的心理,包围孩子的是一片表扬、赞叹,孩子就会变得过分要强,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一丝风雨,稍遇点挫折就变得萎靡不振,消沉慵懒,做事没有劲头。

过度慈爱会败子,而过度严厉也会毁子。慈母败子的错处在于让孩子自我无限的扩张,而严母毁子的错处在于让孩子自我无限的萎缩。

溺爱的心理真相不是牺牲自己,而是宠爱自己

有一个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是班里的学习委员,酷爱学习,是老师心目中的“尖子生”但妈妈对她的期望过高、要求过严,她要求女儿每门功课必须在98分以上,有时考了95分,虽然在班里名列前茅,但妈妈仍不满意,对她严厉批评。在妈妈的严厉管教下,孩子的心理压力很大,学习丝毫不敢怠慢。渐渐地,她感到力不从心、疲惫不堪,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对学习也产生了厌倦,开始喜欢上了逃课,当老师找到她时,她蜷缩在路边,十分恐惧,并且哀求老师不要把她送回家去,他害怕回家面对严厉的妈妈。

妈妈对孩子提出比较高的、比较严格的要求是必要的,但应当把握好“度”。如果期望过高,就会适得其反,这时孩子会觉得自己无论怎样努力也达不到妈妈的要求,无论怎样努力都是失败,渐渐地就会失去信心,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进而把学习当成一个可怕的、痛苦的事情,厌学情绪也会油然而生;极端的孩子干脆来个“死猪不怕开水烫”,反正达不到要求,索性放弃!

每位孩子的心理素质和学习能力是不同的,妈妈应当根据孩子的实际能力和水平,提出适当的要求。另外,妈妈应当认识到,考试分数充其量不过是关于孩子学习质量的一种不十分精确的信息,并不能完全反映孩子的学习全貌,没有必要把分数看得太重。还应该认识到,孩子的成功与否并不是最重要的,快快乐乐地成长、幸幸福福地生活才是生命的真谛。

妈妈过于严厉,不仅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有危害,还会对孩子的价值观进行腐蚀。如果妈妈对孩子管教过于严苛,对孩子没有耐心,甚至暴怒、动辄体罚,就会适得其反。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潜意识中就会把暴力植入自己的大脑,以为这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崇尚武力解决一切的习惯,严重阻碍孩子的健康发展。

总之,“慈母败子”“严母毁子”,妈妈一定要慎重对待给孩子的爱,把握好爱的“度”,才能发挥好爱的作用。

溺爱的心理真相不是牺牲自己,而是宠爱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溺爱   错处   内化   肇事者   慈母   母爱   子孙   严厉   真相   父母   能力   妈妈   事件   环境   孩子   心理   喜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