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和学生交流?这样做学生会主动找你聊

不会和学生交流?这样做学生会主动找你聊不会和学生交流?这样做学生会主动找你聊

7月20—26日

在2019河南教师成长学院研修期间

余映潮、程翔、陈宇

田冰冰、王彩琴、潘建明

闫学、武凤霞、朱煜

吴正宪、华应龙、贲友林等12位大咖

为来自全国各地的800多位学员

送上了一场场精彩的课堂教学盛宴

不会和学生交流?这样做学生会主动找你聊不会和学生交流?这样做学生会主动找你聊

除此之外

成长学院还邀请12位

河南本学科领域顶尖名师、专家

担任各个班的班长

为学员提供最真切的成长榜样

河南名师点评名家课堂

会“碰撞”出怎样的精彩

今天小师邀请“友林班”班长董文华

分享她眼中的

“友林课堂”

不会和学生交流?这样做学生会主动找你聊不会和学生交流?这样做学生会主动找你聊

贲友林导师:2019河南教师成长学院小学数学班导师,特级教师,现任教于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组成员,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全国小学数学观摩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者,在教育报刊上发表文章700多篇,出版有《从此岸到彼岸》《现场与背后》等多本专著。

不会和学生交流?这样做学生会主动找你聊

董文华班长:2019河南教师成长学院友林班班长,首届河南最具影响力教师,鹤壁市山城区实验小学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百名之星”,中原名师,河南省教育教学专家,河南省教学技能大赛特等奖、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出版有教育教学专著《让小学生恋上数学》《滋养生命的数学》。

不会和学生交流?这样做学生会主动找你聊

贲友林导师的课总是“素颜”登场,一份看似平常的前置学习单便能准确把握好学生学习的起点,精彩演绎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是如何尊重学情,让学习真正发生的。看似寻常的课堂,却耐人寻味。

在“闲聊”中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在探究中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

贲友林导师特别重视学生的习惯养成。习惯决定未来,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教师长期的教学行为是紧密联系的。贲友林导师喜欢在开课前与学生“闲聊”:“上课要注意什么呢?”“上课认真听讲,听谁讲呢?”“听讲听讲,既要听老师讲,还要听同学讲!”“没有听懂就让他再讲一遍,讲得不对就质疑,讲得不完整就补充,讲得好就鼓掌,我们就这样上课!”“再一次把你的凳子调整一下,要让它站起来方便、坐下去舒服,上课起立回答问题时不用挪凳子。来,站起来试试。”……

不会和学生交流?这样做学生会主动找你聊

课堂提问时,贲友林导师会随机抽取回答者序号,使每个学生都聚精会神,不敢分心。待学生回答完毕,他还请其他人来复述,让学生学会倾听。课前“闲聊”,看似不经意的举动,在课堂上既拉近了师生关系,又培养了学生适时追问、合理质疑、科学评价等课堂学习的良好习惯,同时彰显出教师浓郁的人文关怀。

贲友林导师擅长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清晰可见。学会数学思考是数学教学的“根”,在讲《找规律》一课时,贲友林导师让学生探究用“一字排开法”摆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的问题,整节课的教学价值体现在“找”的过程中。课堂上,贲友林导师鼓励更多的学生走上讲台,当学生写出自己的算式后,他又让学生尝试用“画一画、圈一圈、讲一讲”这些大家很容易就能听得懂、看明白的方式表示出来。“找”的过程与图式一一对应,多元化表征的方式促使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将规律、法则化虚为实、化静为动,用形象的图来支撑抽象的算法。学生内隐的思维由此变得形象、直观、可视化,原本朦胧的思维方法逐渐变得清晰、明亮了起来。

构建知识模型,让学生透过表征理解问题本质

贲友林导师喜欢帮学生构建知识的模型。在讲《鸡兔同笼》一课时,他并没有止于让学生探究出解决该问题的算法的多样化阶段,而是进而对画图法、假设法及列表法进行对比和梳理:“大家刚才探究了三种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你们有没有发现画图和列表其实是在做什么?”“是的,画图和列表都要先假设,再计算和检验。假设假设,就是让假的通过一步步调整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在梳理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多种方法,更重要的是把握了现象背后的内在联系,从而实现了“柏拉图式”的融会贯通。

不会和学生交流?这样做学生会主动找你聊

学习并没有到此为止,贲友林导师接着启发学生:“有没有想过,鸡兔同笼的问题仅仅是在研究鸡和兔吗?还有哪些现实问题中也能找到鸡和兔的影子?”学生找出了有关三轮车和自行车、人和狗等问题。当有学生说出“猫和老鼠”这个问题时全班都笑了,有人说:“猫会吃掉老鼠的。”这算是课堂上的小意外,但贲老师没有回避,而是这样启发:“数学中的猫不吃老鼠,而且它们也不关在一起,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很快有学生悟出来,问题不在于猫吃不吃老鼠,而在于它们都有四条腿,不属于鸡兔同笼这类问题。该环节让学生体会到鸡兔同笼的问题解决过程,其实是构建模型的过程,问题情境在变,但问题的本质、数量关系是不变的。模型思想在学生的心中不断地反刍、发酵,使其成为学生受用一生的源头活水。

适时退让,让学生摆脱“等食”,学会“觅食”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有这样的描述:“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贲友林导师的课堂,正是带领学生经历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开课时,贲友林导师总是以开放的高质量问题作为教学起点;探究时,他又鼓励学生尝试生成各自的想法;面对某个具体问题时,他总是让学生自己先想一想、试一试、说一说,形成自己的猜测、想法和观点。很多时候,课堂上看似有短暂的沉默,但学生平静的外表下却时时闪耀着思维的火花。贲友林导师总是真诚地暗示学生:“如果你不懂你要告诉老师,这样大家才好帮助你。”“你有什么办法能让不会的学生一听就明白了?”

不会和学生交流?这样做学生会主动找你聊

课上,学生的每一次汇报、贲老师的每一次追问都能把其他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促使他们或是对前面学生的发言做补充,或是对他人的想法进行认同或质疑,思维的敏锐和神情的专注让课堂变得自然、生动,又有“嚼头儿”。这样的学习活动才能成为学生与知识、学生与课堂、学生与教师之间分享与对话的“欲场”。人人参与、彼此关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网状的互动,构建了扎实、有效的学习共同体。

贲老师在课堂上有一个习惯,总是智慧地站在学生的身后,或者讲台的一侧,看着一个个“小老师”开讲,自己则倾着身子全神贯注地捕捉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信息。他能从学生外在的声音听出学生内在的想法,进而听出“话外之音”顺势“挑逗”学生,把思维之火“燎”得旺旺的,教会学生摆脱“等食”,让他们学会“觅食”,享受思维智力活动的振奋与愉悦。这种思考力和判断力会让学生受益一生。

心中有“课”,目中有“人”。贲友林导师的课堂传承知识、启迪智慧、滋养生命,“教”与“学”和谐共生,共识共进。我把这样的课堂称为——有“光”的课堂。

不会和学生交流?这样做学生会主动找你聊

原载:《教育时报》

作者:董文华

不会和学生交流?这样做学生会主动找你聊不会和学生交流?这样做学生会主动找你聊不会和学生交流?这样做学生会主动找你聊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稿件欢迎大家转载,转载时请务必注明出处“河南教师”。本公众号转载的其他稿件,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欢迎联系我们,我们会在后续转载文章中声明。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河南省   学生   河南   画图   学生会   班长   名师   导师   课堂   模型   思维   想法   主动   老师   教师   知识   学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