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玩手机已是常态?家长的纵容,令孩子身心受损

导读:作为美国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在他的孩子们还小的时候,他是不允许孩子们使用手机或者iPad之类的电子产品。作为研发者,他深知孩子若是过早接触这些电子产品将受到许多负面的伤害。

在《乔布斯传》里他就明确说过,在家时他不仅会监督孩子们不能使用电子产品,也禁止大人尽可能的不要在孩子们面前使用。

让孩子玩手机已是常态?家长的纵容,令孩子身心受损

前几天公司聚餐时,不少同事都带了孩子参加,年龄最小的4岁,最大的10岁。然而他们却都有一个共同的兴趣爱好,那就是聚在一起玩父母的手机。于是便有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大人们在一旁高谈阔论,孩子们聚在一旁认真地玩手机,彼此互不干扰。

原本我们还担心孩子们参加大人的聚餐,可能会因为无聊而闹起来。不过,最终场面十分“和谐”,孩子们沉迷于玩手机游戏或者用手机看视频,根本无暇顾及大人。

让孩子玩手机已是常态?家长的纵容,令孩子身心受损

“虽然孩子玩手机不是很好,但出门在外还是能让我们省心的”、“又不是24小时玩手机,不用过于担心”、“反正我儿子一哭闹,只有手机能哄住他”,这些都是同事们对于孩子玩手机的讨论心得。

而我们看到陈姐的儿子聪聪才8岁就已经戴着近视眼镜,据陈姐说有300度左右了,不禁担心聪聪继续每天玩2、3个小时的手机,视力会不会下降得更严重。但陈姐听到后说到:“聪聪班上也有不少同学近视了,现在的孩子们不近视还不正常呢!你们不知道要是不给他玩手机,他能哭闹个不停,我也没办法阻止。”

让孩子玩手机已是常态?家长的纵容,令孩子身心受损

根据最新发布的《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里提到,我国儿童拥有自己的手机占比为65%,拥有iPad、语音手表等其他电子产品占比为51.8%,

这些数据在中、英、美等国家并无差距。可见,如今孩子们使用电子产品已经是一件常见的事情。那么,常见就是正常、可取吗?

01、电子产品对孩子的危害,家长们不得不了解与提高警惕!

此前,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的专家们做了研究发现,若是2至6岁的孩子每日玩手机等智能电子产品的时间超过4至5个小时或以上,那么大脑皮层变薄的状况及速度是非常明显的。继而导致他们的语言及推理能力变差。毕竟大脑皮层的功能主要便是处理感官信息。

02、如何让孩子科学、合理的接触电子产品,家长们必须做到的事情

相比于其他没有玩此类智能电子产品的孩子来说,差距非常明显。期间专家们又通过让孩子们进行绘画,发现时常玩手机等智能电子产品的孩子画出的人物等会没有那么完整、漂亮。继而得出结论,过多或过早玩此类智能电子产品的孩子在大脑发育方面受到一定的阻碍作用。

让孩子玩手机已是常态?家长的纵容,令孩子身心受损

第一:以身作则

科·达勒维耶总结过:“最好的说服力便是良好的示范。”

家长们若是不希望孩子过早、过多的接触电子产品,首先就要做到不要在孩子面前一直玩电子产品,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及良好的示范。

而且,只有家长自己不会出现一直玩电子产品的情况才能更具说服力,让孩子信服家长的管制、教导。

让孩子玩手机已是常态?家长的纵容,令孩子身心受损

第二:严格管控时间与接收的内容

美国儿科学会建议18个月以下的孩子不要接触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18个月至2岁的孩子每天接触时间不得超过1个小时,2岁至6岁的孩子每天也尽量不要超过1个半小时。

对于孩子通过电子产品接收的内容要进行严格管控,不管是信息还是视频等,都要严格筛选。对于自制力与辨别能力都还处于薄弱状态的孩子,需要家长的干预与管控,才能保证身心的健康发展。

第三:给予孩子最好的陪伴

若是有了家长充足的陪伴,孩子自然不会沉迷于电子产品,这也是大数据调查中,使得孩子沉迷电子产品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家长们不妨陪伴孩子进行书籍的阅读、户外活动等,让他的生活内容变得丰富多彩

碎碎念:

孩子身心健康离不开家长的保驾护航,而在当今电子产品普及率如此高的情况下,如何科学、合理的管制孩子接触电子产品已经是家长们不可忽视的问题。只有做好监督、管制事宜,才能预防孩子的大脑发育、视力以及心理健康因过早、过多接触电子产品受到负面影响!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5

标签:苹果公司   家长   孩子   大脑皮层   手机   常态   美国   说服力   近视   管制   电子产品   身心   大人   担心   小时   智能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