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废一个孩子最隐蔽的方式,就是对他太好

在知乎上看到一位妈妈的求助:

“孩子十岁吃饭经常要喂,不喂就不吃,怎么办?”

养废一个孩子最隐蔽的方式,就是对他太好

看了细节才发现,已经10岁的孩子,不仅吃饭要喂,自理能力还特别差。

同龄的孩子早就把自己照顾得妥妥的,他却连叠被子、系鞋带、洗自己衣服都不会。

直到孩子被寄宿学校劝退,妈妈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

其实关于孩子独立性差的问题,李玫瑾老师早就给出了答案:

帮孩子做的太多,那孩子一定会弱能。

养废一个孩子最隐蔽的方式,就是对他太好

父母一心为孩子着想,竭尽所能,事事代劳,他们是那样的爱孩子。

可舍不得放手的爱,到底是爱还是害?

从这3个故事里,我们或许能找到答案。

01

前不久,黑龙江“京科医案”讲述了这么一个案例。

哈尔滨某高校大学生于放,因为生活不能自理,加之学业压力大,最终引发抑郁症,在寝室自杀未遂。

原来,于放的父母从小就给他灌输一种思想:“你的任务就是学习,必须考上清华北大,才能有好前途。”

在家里,他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只要跟学习无关的事,父母都不让他做。

他说:“我不需要做家务,每天穿什么衣服都是我妈给我搭配好。”

一直以来,他都是按照父母规划的道路成长。

考上大学后,离开了父母,于放依然像个孩子一样,根本无法料理自己的事务。

“我像个废物一样,同学们都能独立,而我不行,我连最基本的洗衣服都不会, 我感觉我和社会脱节了,室友也没少嘲笑我。”

他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自暴自弃,最终抑郁甚至自杀。

就像一句话说的:

“从不教孩子独立的父母是最无知最残忍的,他们就像老鹰不教小鹰飞翔,却在成年后不由分说把它推下悬崖。”

曾经,孩子在父母身边活得有多安逸,往后,孩子就活得有多艰难。

02

曾在百度贴吧看过一位网友的故事。

她说:“虽然我已经35岁了,但我现在才开始学着长大。”

原来,35岁的她,一直未婚。因不能忍受父母天天催婚,她和父母大吵一架后,离家出走了。

其实,她也谈过不少恋爱,可每次不到两个月就被分手了。

因为她三句不离“我妈说……”。

因为她没有主见,什么事都要问过妈妈。

更因为她日常琐事都不会处理,连煤气缴费都不会。

可是,这能怪她吗?

从小,妈妈就把她的生活料理的好好的,就连牙膏都帮她挤好。

到了高中,不管大事小事也是妈妈说了算,她连剪个短发也要经过妈妈同意。

大学时,妈妈特意辞职,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方便照顾她。

毕业后,妈妈更是要求她每天10点前必须回家。

35岁以前,她甚至没有自己出过一次远门。

她说:

“我很渴望独立,可事实上,离开了妈妈,我脑袋里的想法依然是妈妈灌输给我的。”

她一边挣扎着要逃离妈妈,一边又眷恋妈妈的照顾。

“每次遇到困难,我下意识的就打电话问妈妈怎么办,有时候觉得,什么都不用操心也挺好的。”

何炅曾感叹说:

“父母越晚放手,孩子就会越晚学会飞翔。


孩子被压得太久,很可能就被废了。”

舍不得放手,是父母给孩子最毒的“爱”。

它一点点剥夺了孩子独立的能力,磨灭了孩子自主的想法,最终只能养出心理上不能断乳的孩子。

03

其实,把孩子养成巨婴,不仅坑了孩子,更苦了父母。

今年3月,英国一对70岁高龄的父母,被亲生儿子Siddiqui告上法庭,要求赔付他“终身生活费”。

而这是Siddiqui第二次起诉父母了,早在一年前,啃老近10年的他,因为父亲断了他的经济来源,而跟父母对簿公堂。

80年出生的Siddiqui,今年41岁,毕业于名校牛津大学。

大学毕业后,他当过律师,后来因为工作受挫,出现心理问题,便辞职在家。

为了安抚儿子,父母直接买下100万英镑的高档公寓给他住,不仅承担他各种开销,还额外给他400万英镑生活费。

一晃七年过去,Siddiqui再也没有出去工作过,父母不得不开始劝他自食其力。

养废一个孩子最隐蔽的方式,就是对他太好

可享乐惯了他,哪还肯出去吃苦受累。

父亲一气之下便断了他的经济来源,而恼羞成怒的Siddiqui便开启了状告父母之路:“既然生了我,就得养我到死。”

谁能想到,把孩子培养上名校,好吃好喝供到41岁,父母所有的付出,最后都变成了孩子爬不出的坑,祸害彼此。

李玫瑾教授说:

“孩子的胃口是喂出来的,孩子的脾气是带出来的,孩子的无耻是百般迁就溺出来的。”

娇宠溺爱的背后,其实是一道陷阱。

如果不想耽误孩子一生,就别对孩子太好,别替孩子做太多。

不肯放手的父母,永远养不出独立、优秀的孩子。

04

有教育学家说过:

“教育就像放风筝,孩子是风筝,父母是放风筝的人,父母收放自由,孩子才能飞得高飞得远。”

教育是一门艺术,紧了,就成了控制;松了,就成了放纵。

多一分少一分,都会造成截然不同的后果。

父母这个“职业”是终身制,放手是父母一生的必修课,也是为人父母必考的一道大题。

要想养出有出息的孩子,父母要学会“三个放手、一个抓紧”

李玫瑾教授特别指出:

“孩子自己能做的事,一定要让他自己做。”

四川有一位妈妈,从小就教孩子做家务,孩子才3岁,竟然可以独自准备午餐了。

从菜市场挑菜、买菜、提菜回来,到洗切炒煎,都完成的特别好。

养废一个孩子最隐蔽的方式,就是对他太好

除了买菜做饭,男孩还会种植盆栽:松土、种植、埋土、浇水、修剪,一套动作下来行云流水。

养废一个孩子最隐蔽的方式,就是对他太好

妈妈解释:

“我不希望孩子高分低能,学习成绩可以不好,但基本的生存之道要会。”

其实,没有一个孩子天生独立能干,都是需要父母一步一步慢慢引导。

只有让孩子拥有独立生存的能力,他才能在离开父母的怀抱之后,独立走向社会,过好自己的生活。

伊能静儿子哈利曾对不愿放手的她说:

“你用你知道的事情来告诉我,你怎么知道你知道的就是全部呢,我的未来你又没有去过!”

伊能静犹如当头一棒,这才开始不设限,只要哈利所想,便可以去学:

作词写歌,画画,跳舞,拍短片,写小说,设计服装,舞台剧……

养废一个孩子最隐蔽的方式,就是对他太好

也正因为有足够的选择,如今的哈利特别有主见,有想法,有担当。

一个孩子,只有可以为自己的人生做主,他才能对自己的选择负起更大的责任。

就像心理学家武志红说的,让孩子不断地自己选择,孩子才会真正长大。

杨澜讲过这么一个故事。

朋友为了锻炼孩子,决定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喜好去设计一次旅行。

在规划出行方式时,有一段路程在手机地图显示只有一条直线,孩子以为很近,便选择步行。

朋友明知道步行可能要行走一个小时,却没有吭声,陪着孩子走完了这段路。

他说:

“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要放手让孩子去犯错,在试错中,孩子才能得到成长。”

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都希望孩子少走弯路,但孩子的成长是螺旋式的,要自己不断去试错,才能慢慢前进。

所谓独立,就是从一次次摸索尝试,纠正错误的过程中习得的能力。

李玫瑾教授曾指出,在孩子6岁之前,就要给他立好规矩。

规矩于孩子而言,就是行为的标杆。

作家刘墉也是从小就给儿子立下各种规矩,并严格督促孩子执行: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严格作息,不能偷懒;

自己洗衣服,父母不在家的时候,必须要自己做饭……

在规矩的约束下,儿子不仅烧得一手好菜,自理能力还特别强。即便在学校的集体生活中,儿子也一点没让家长操心。

所以,父母只有尽早立下规矩,孩子才能尽快独立。

05

看过这样一个比喻:小鸡来到世界的最后一道关卡,是冲破坚硬的蛋壳出来。

小鸡在壳里拼命挣扎时,就是身体不断得到充血、快速成长的过程。

此时,母鸡若是帮忙啄开蛋壳,出来的小鸡很快就会死去。

正所谓,鸡蛋向外打破是成长,向内打破是毁灭。

孩子的成长,也是破壳而出的过程。

该吃的苦,一点都少不了,该经历的难,挨个都得经历。

否则,孩子既不成才也不成人。

有远见的父母,从来不是替孩子铲平前方的路,而是放手让孩子独立前进。

跌倒也好,爬起也罢,孩子终究得自己走完人生的下半场。

父母对孩子最深沉的爱,莫过于此。

放手让你去拼去闯,如果累了,苦了,伤了,受挫了,家永远为你敞开拥抱,给你温暖,支持,鼓励,信心。

但休息过后,你依然得独立前行。


-END-


作者简介:枫子,本文系女儿派(ID:nverpai)原创。我家有女儿,有女万事足。百万父母关注的育儿平台。本文图片来自于图虫创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刘墉   哈利   孩子   蛋壳   放风筝   英镑   小鸡   规矩   想法   儿子   父母   独立   能力   妈妈   方式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