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花辫,小时候的回忆,一个时代不能忘却的烙印

作为一名70后,近些年来马尾、短发、中长发,梳了很多年。但是从我记事起,记忆中的自己,包括姐姐、邻家女孩、同班同学,几乎所有的女孩,都梳着两条麻花辫。麻花辫是那个时代女孩子发式的独有特点。小时候外出少,估计整个北京,乃至中国,满街都是麻花辫吧?

麻花辫,小时候的回忆,一个时代不能忘却的烙印

那时候梳辫子都是梳两根,先要竖着梳子在头中央将头发分成左右两份,再一根一根地编小辫。每份头发分三股,灵巧的双手在三股头发间扭转,不一会就编完一根,在发梢处用皮筋或者头绳系住。

小时候,记忆最深的就是母亲为我梳辫子。犹记得坐一个低一点的小板凳,母亲在我身后坐一个高一点的板凳,为我梳小辫。她边和我聊着闲话,边给我梳头。她先把我的头发梳通,虽然梳子拉起头发时有时拽的头皮有点疼,但依然很享受这个时刻,这场景一定很温馨吧。

后来记得母亲忙了,生产队里要出工干活,还要做饭,整理家务,渐渐地顾不上给我梳辫子了。有一次,大清早,上学时间要到了,头发还没有梳,问母亲,母亲说顾不上,问姐姐,姐姐说她忙着呢。心急如焚,总不能乱蓬蓬的头发就去上学吧,会被老师同学笑话的。情急之下,带着老大的不满,自己心一横,硬着头皮自己梳,对着镜子,两只胳膊架在脑后梳辫子,这可是从来没做过,而且还要梳两根发辫。只记得胳膊架得发酸,当时艰难地完成了任务,问母亲如何,母亲只说挺好的。估计梳出来的小辫也是歪歪扭扭的吧。

麻花辫,小时候的回忆,一个时代不能忘却的烙印


从那以后,梳小辫不再求别人,慢慢的也越来越熟练了。到现在我依然记得这个事情,每逢想到这里,就感慨“绝处逢生”的道理,人不是陷入绝境,就不会迸发出巨大潜力。这个道理至今受用。我想现在的孩子意志力差,不会洗衣做饭,也是和独生子女家庭家长大包大揽,没有给孩子体验学习的机会相关吧。

那个时候,就是我上小学初中的时候,班上的女同学,人人梳着两个麻花辫。上课的时候,不经意间看前几排女同学的辫子,油黑粗亮的,发黄细软的,长一些的,短一些的,虽然都是麻花辫,也是千姿百态。两条发辫或在脑后搭在后间,长者及腰,短者到肩;或垂在胸前。感觉质朴并且女孩子味十足。

麻花辫,小时候的回忆,一个时代不能忘却的烙印


那时候,年轻的女子,妈妈们也梳着麻花辫。还记得后来母亲给我说过她年轻时候的故事。那时候的她20多岁,梳着两条油黑的辫子。有一次她外出,遇上一位小伙子,小伙子和她搭话,并且要了她的地址,后来这个小伙子给母亲写信表达爱意,信中就写到:“忘不了你那两根油亮的辫子。”我想,辫子应该是那个时代女性美的特质吧。温婉的大家闺秀小家碧玉,梳着两根发辫,更增加了女性的婉约柔和之美。

麻花辫,小时候的回忆,一个时代不能忘却的烙印


木兰诗中的木兰回到家中,“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苏轼的“小轩窗,正梳妆”,李清照的“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描述的都是女子梳头的情景,可见一头绿云般的黑发的魅力。

待我上了高中,梳两只发辫已经显得过时了,那时候,时髦的女孩子已经梳起一个大刷子,或者剪成短发了。在初三暑假,我也将两条发辫散开,去理发馆剪成了短发。再后来,梳一个刷子。等到后来,就是披肩发了。

麻花辫,小时候的回忆,一个时代不能忘却的烙印


现在满大街看不到一个梳两根发辫的女孩子了,偶尔看到一个女孩梳着两根麻花辫,都会感觉特别亲切。偶尔在家,对着镜子,再试着梳一梳两根发辫。只是可惜,年龄渐长,头发渐稀疏,已经细到几乎梳不成了。浓密的黑发也只能存在记忆中了!

麻花辫,那个特定时代特有的回忆。伴着童年少年的时光,一去不复返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7

标签:麻花   木兰   油黑   发辫   时代   小辫   头发   刷子   梳子   辫子   烙印   板凳   小伙子   小时候   女孩子   姐姐   母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