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双减”,父母需要“四加”

点击关注,可以观看更多家庭教育知识

大家好,我是成长君。7月24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意见》强调,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多样化需求;坚持从严治理,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意见》一经出台,即引发社会各界高度关注。那“双减”之后,家长应该怎么做?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家长们对于“双减”政策的讨论,基本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种态度:有撒花欢呼的,庆幸孩子终于可以摆脱课外班的席卷,家长也不用在孩子的学习上砸那么多真金白银;有焦虑加倍的,课外培训机构不让上,想补课找不到地方,一些家长不知道该如何帮孩子巩固和提高学习成绩了;也有家长更够客观理性看待问题,他们认为“双减”政策有利于给白热化的课外培训降温,孩子的学习不能单纯依靠课外班,孩子的成长更不是只有分数,作为家长有陪伴、管理和督促的责任。

家长们关心的问题都很现实,但是我们不应把焦点只放在培训机构与补课的问题上,家长更应该认识到“双减”政策的推行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变革的重要举措,而这次变革的指向很明确,就是改变教育生态,引导教育资源均衡发展。这里的减轻负担不是简单化的减时、减量,更不是减少关注,而是要通过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增进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能,从而在达到同等甚至更优质的教学效果的前提下,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那么,作为家长,我们的教育方向是什么?除了看懂政策变化外,父母还需要给自己做哪些“加法”呢?

孩子“双减”,父母需要“四加”

增加伙伴关系的亲密度

日本学者佐藤学认为,学习就是对话。高质量的对话,需要亲密度高的伙伴关系。孩子的学习伙伴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成人,包括父母、老师、长辈;二是身边的同学、玩伴。

父母是孩子学习中十分重要的伙伴,父母和孩子学习的对话,并不在于某道题如何解答,某个知识点如何掌握,而在于给孩子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学习状态的示范。

高质量的陪伴,需要父母们做到“三个别”。一是别无休止的唠叨。二是别让陪伴的时间缩水。三是别给孩子反向的示范。当然,父母们还应该帮助、鼓励孩子找到同龄的玩伴、学友,避免“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的状态。


孩子“双减”,父母需要“四加”

增加亲子阅读的饱和度

近年来,不少高校教师和教育专家都曾大声疾呼,现在的孩子读书太少、太浅,已经影响到了进入高校后学术素养的养成和提高。不得不说,学生读书少和他们课业负担过重,缺少阅读时间有着必然的关联。“双减”后,学生多出来的课余时间,父母们正好可以用经典阅读来填补。做题训练,只能局限性解决眼前的问题;阶梯性有营养的阅读,可以积淀应对未来甚至终身的素养。

中低年级的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离不开父母们的“如影随形”。中高年级以上的孩子,尽管不需要父母与其同步阅读,但如果父母们把孩子需要阅读的作品提前读过,并在轻松氛围里将自己阅读的感受和孩子一起聊聊,可以想象这样的阅读能释放多大的能量。


阅读是父母帮助孩子成长、自己不断成长最廉价、最便捷、最有效的路径。父母不热爱阅读,孩子也很难爱上阅读。因此,要想孩子成人成才,父母要挤出时间陪孩子读书,腾出柜子给孩子装书,养成习惯陪孩子坚持。无数事实表明,童书曾经改变过许多错过了阅读关键期的成年人。借助童书,父母的童年被唤醒,并与孩子的童年发生共鸣,家庭教育的密码被打开了。

孩子“双减”,父母需要“四加”

增加日常生活的体验度

有时,我们需要思考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人接受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如果我们培养的孩子无法享受丰富多彩的生活带来的乐趣,教育能算是成功的吗?

让孩子学会生活,主体责任不在学校,而是家庭。倘若家庭将重点放在关心学会学习上,学校更多地去操学会生活的心,显然是本末倒置。当下孩子成长中的不少问题,与家校责任边界模糊、混淆、颠倒有关。有质量的家庭教育,需要在育人目标上回归生活本位。

让孩子回到生活,不仅是适应未来生存的需要,同时也是应对中高考的需要。浙江省宁波今年的中考作文题是这样的:学校文学社要出一期“话说家乡”专刊,设置了四个栏目:(1)家乡风味。如宁波汤圆、红膏咸蟹……(2)家乡风光。如四明山、东钱湖……(3)家乡风俗。如闹元宵、过端午……(4)家乡风尚。如全民健身、垃圾分类……请自拟题目,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投稿。

这道作文题主要就是在考查学生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程度,只有亲身尝过、看过、玩过的学生,才能写得出生动的画面和深切的感受。

“双减”实施后,父母们应该帮助孩子更真切地迈进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之门,充分融入其中,感受日常生活浓烈的烟火气息。体验生活就是在接受活生生的教育。

孩子“双减”,父母需要“四加”

增加艺术修养的感受度

有人说,艺术是心灵的避难所。柏拉图甚至有这样一个的观点:艺术应成为教育的基础。不重视德育,损害的是一代人的道德水准;不重视智育,损害的是一代人的认知水平;不重视体育,损害的是一代人的身体健康;而不重视艺术教育,损害的则是一代人的心灵世界,损害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想象力和创造力。

山东省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得出这样的结论:每周参加音乐活动三次的学生,在数学、阅读、历史、地理测试中的成绩,要比那些不参加活动的学生成绩平均高出40%。

这些年,不少父母也认识到了艺术“成人之美”的效用,也在孩子上幼儿园和小学期间参加一些艺术类的培训。然而,到了小学高年级,特别是进入初中后,就开始与艺术类的培训、体验活动渐行渐远。

对家庭而言,艺术教育是日常生活的诗意化,是道德教育的愉悦化。无论是冲着提高学业成绩,还是涵养孩子的灵气 ,“双减”后,父母都应该抽点时间,找点空闲,陪着孩子听会儿音乐,看看电影,逛逛画展。

朱光潜先生在《音乐与教育》一书中这样写道:“音乐不仅是最原始最普遍的艺术,而且是最完美的艺术,可以普及深入一般民众,从根本上陶冶人的性格 。”


父母要明白,“双减”是为了减轻孩子过重的学业负担,而不是减轻做家长的责任。在陪伴孩子成长这条路上,作为家长,我们始终应该是一名学习者。


好了,本期内容就到这里,希望能给您和孩子带来帮助,下期内容不容错过,请您持续的关注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父母   孩子   作业   课外   家庭教育   负担   家乡   重视   家长   政策   时间   学校   艺术   责任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