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孩子吵闹问题的三个原则

日常生活中,偶尔会出现让父母抓狂的场景。比如要买的东西没买,在公众场合撒泼打滚;在家里有客人来了,借机发泄情绪;甚至有些孩子会定期出现,习惯性闹腾等等。当出现这些情况的时候,父母们不能着急,更不要打骂。在处理问题时,应该关注这几个原则。

第一原则是:在处理问题之前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就是平复和调整好父母自己的心态,等闲识之。孩子偶尔有这样的一些行为是正常的,所以在处理问题时,父母处理好自己的情绪非常重要。假如父母带着情绪去处理问题,得到的结果一定是情绪化的。

第二个原则是:爱与尊重。不要把孩子看成怪物,或者是被专政的对象,孩子需要我们无条件的爱。带着孩子找到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在保证孩子安全的情况下,让孩子把情绪发泄出来。孩子情绪发泄完了,再慢慢的与其沟通。有些父母,一旦空间相对封闭了,就会对孩子进行训斥、责骂甚至体罚,以为这样就是给孩子面子了。这样体现不出父母对孩子的爱与尊重。这还会造成孩子对父母教育方式和教育目的的误解,而且孩子可能会在心理上形成对独立空间的恐惧,形成一种不健康的环境负面心理。在整个教育过程当中,父母应当温柔而坚定,坚定就是坚持父母该坚持的原则,告诉孩子这件事情错了就是错了。为什么要温柔呢?李玫谨老师为什么告诉大家还要递热毛巾呢?还要满足孩子一些小小的条件呢?就是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始终是爱着他的,让孩子在心里面有一个最稳定的依靠,那就是父母对他的爱。这种无条件的爱,对孩子的一生都是一个最稳定的依靠。

第三个原则是:1对1。不要在公共场合,或者有其他亲戚在场的情况下教育孩子,这样对教育的效果会有很大的影响,而且也会让孩子自尊心受到打击。比如说,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立场不坚定的另一半等(所谓的可能是猪队友)在场。孩子就会寻求帮助,通过察言观色找到最有可能出手“救”自己的人。这就会使得孩子想逃避问题,或者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种情况如果出现的多了,一定会养出一个熊孩子。也因为这样,孩子在今后的生活中就不敢、也不会去处理自己生活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就算这种有人救场的情况只是偶尔出现一次,也会极大的影响当次的教育效果。如果家里有其他客人在场,孩子也知道大人爱面子,会利用这样一些条件来达到自己的无理要求。遇到这种情况,其实可以把问题延后处理,等客人走了,再进行1对1的教育,也可以空间隔离,到单独的房间进行1对1教育。

这样从问题处理的整个过程就能看出,父母对孩子的爱、尊重、理性与原则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小事化了   原则   孩子   目的   坚定   客人   情绪   温柔   父母   独立   条件   稳定   效果   情况   空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