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孩子的“问题行为”,堵而抑之,不如疏而导之

4岁的小志,很是让爸爸妈妈费心。这个孩子特别喜欢玩水,只要见到水,他就走不动,兴奋地不行,非得凑上前去用手去摸摸水,或者用手乱拨拉水。在家,拗不过他,让他玩水,一不注意,他就会用小手捧着水在卫生间、客厅、卧室四处乱泼,弄得到处湿乎乎的。


对于孩子的“问题行为”,堵而抑之,不如疏而导之


好几次,小志打开了卫生间的水龙头,来了个水漫金山。家人们只好严加看管有水龙头的地方,小志只好在家人眼皮子底线玩水。可是百米总有一疏,他竟然玩起了奶奶放在院里的泔水,脸上手上都是油腻腻的,活脱脱一个小叫花子。妈妈既心疼又生气,甚至动手打了他一顿。

小志的行为给家人带来了很大的困惑,为此,小志妈妈找到大赛爸爸咨询。

大赛爸爸说

玩水是孩子的天性,很多孩子都喜欢玩水。在小志家人眼中,小志的玩水已然成了问题行为,不制止就会闯祸。那么,小志玩水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出在孩子玩水不分场合和环境。

他不知道卧室是休息的地方,是不可以玩水的,他不知道水龙头不能一直开着,不然就会酿成灾祸。他也不知道泔水是用来喂猪的,是不能用来洗脸、洗澡的。


对于孩子的“问题行为”,堵而抑之,不如疏而导之


家人们对他的玩水“恶行”深恶痛绝,一次次强行制止,虽然控制了孩子玩水的行为,但是却没能制止住孩子内心玩水的欲望,于是,家长越阻止,小志越爱玩水,孩子玩水的行为被限制的越来越多,小志玩水的欲望却变得越来越强烈,于是,即使是泔水,他也喜欢玩。

堵而抑之,不如疏而导之

高压管制,没能限制住孩子的玩水行为,只是更加助长了他玩水的兴致。

在干预过程中,大人口中、眼中的问题行为,常常是我们给孩子的行为和兴趣人为地贴上了标签。小志玩水就是一个例子。

堵而抑之,不如疏而导之。家长可以从孩子爱玩水这个兴趣点出发,对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和引导。小志家长不妨给孩子限定好玩水的时间和空间,告诉孩子,什么水可以玩,什么水不可以玩,家里什么地方可以玩水,什么地方不可以玩水。必要时提供玩水的玩具,满足孩子玩水的欲望。

妈妈洗菜时,可以叫上小志帮忙,早晚刷牙洗脸时,叫上小志,告诉他,如何用水清洁牙齿,另外,天热时,家长可以带着小志去水上乐园、去学游泳……更好地满足孩子的玩水欲望,也能让他有机会体验水的作用,增加生活实践的机会非常重要。逐渐将孩子玩水的欲望转移到实际生活中来,这才是干预的最终目标。


对于孩子的“问题行为”,堵而抑之,不如疏而导之


在处理孩子的问题行为时,家长往往强调短期效果,强调通过外在的控制,改变个体本身的行为,强调以消除行为问题为最终目标。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当孩子出现问题行为,我们不要急于下结论,先关注孩子的感受再关注问题的对错。多角度去分析问题,分析问题的本质所在,以此为契机,扩充其正向行为,重塑孩子,使其不断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湿乎乎   泔水   孩子   水龙头   卫生间   卧室   家人   眼中   爸爸   欲望   家长   兴趣   大赛   妈妈   喜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