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父亲司马池任光山(今河南光山县)县令,司马光出生于此,起名为“光”。

司马光少时聪颖好学,七岁时爱读《左氏春秋》,曾“砸缸救友”,震动京洛。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二十岁的司马光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博学多闻,贯穿今古。

司马光的为政思想,是儒家的“仁政保民”之道,《论财利疏》中说:“天下最苦的是农民,农民苦身劳力,粗衣粗食,还要向政府交纳各种赋税,负担各种劳役。收成好的年代,卖掉粮食以供官家,遇到凶年则流离失所,甚至冻饿而死,国家应以利民、保民为措施。”可知他坚决反对变法、废除变法,都是基于儒家“仁政”原则。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宋史》说:“熙宁新法病民,海内骚动……而世之贤人君子,以及庸夫愚妇,日夕引领望其为相……德之盛而诚之著也。”诗人郑獬颂赞他,“一读斯文泪泻襟,摩天直气万千寻。知君不独悲忠义,又有兼忧天下心。”

司马光是秉持儒家道德典范的圣贤之一,品德高尚,这也是司马光在后世得到崇敬的原因。宋理宗咸淳年,司马光从祀于孔庙。康熙六十一年,司马光从祀历代帝王庙。司马光主持编纂的《资治通鉴》,被称为:“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过故洛阳城》是司马光脍炙人口的一首诗。这是一首“怀古诗”,创作的时间不详。根据诗意,判断是司马光在反对变法之后离开朝堂,回到洛阳营建“独乐园”,“处江湖之远”的时候。

司马光当时是太子之师,朝廷重臣,他奉行儒道,认为祖宗之法不能变,只要以礼治国就行了。推行新法必然会生事扰民,他对此坚决反对。但是看着皇帝变法的心意已决,就坚决告辞,离开朝堂,来到洛阳。

这时的司马光,对天下,朝廷的未来,有一种深深的担忧。这种忧虑,从他到洛阳后结识的好友邵雍身上也得到体现。邵雍在洛阳桥上散步,听到杜鹃啼鸣,忧虑说:地气从南到北,天下将陷入混乱。司马光此时看洛阳城,就是怀有这样的对天下的忧虑。《过故洛阳城》,表达的就是这样的情怀。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烟愁雨啸奈华生,宫阙簪蕖旧帝京”,白烟含愁,大雨呼啸,荒草野树在雨中生长茂盛。宫门前的双阙还在,却被茂盛的杂草芙蕖类植物团团包围,如同戴上了一个发簪。昔日巍峨壮丽的帝都,现在变成了一片废墟荒草之地。

这是中国传统的“麦秀之思”、“黍离之叹”,都是亡国之叹的诗境。《麦秀歌》是商代亡国后,商纣王叔父箕子朝周,到故都宗庙之地,看见变成一片麦田,悲慨而作。《黍离》是周王室东迁后,周大夫去故都,看到原来故都变成禾黍之地,哀伤叹惋。这表示的都是一种兴亡更替之叹。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如果你要问古今这些朝代的兴替,只要看看洛阳城的变迁就可以了。“洛阳”为“天下之中”,历史上一直作为帝都或者陪都,如同一面浓缩的镜子,映照着一个时代的兴亡更替。唐人有“古来利与名,俱在洛阳城”的诗句。

司马光学养博大精深,有如江河宏波之势,当他抒写怀古感慨时,似乎有千钧之力,洪波涌起,厚积薄发,付诸于简短诗句。“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写得深厚深沉,将千百年的历史兴亡,凝练浓缩在一句诗里,又如行云流水,表达得通脱明白。堪称“千古佳句”。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过故洛阳城

烟愁雨啸奈华生,宫阙簪蕖旧帝京。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华生:草木茂盛。宫阙:宫殿。簪蕖:芙蕖簇拥废宫殿周边,如同发簪。

烟雨交织草木生,废池残荷旧帝京。想知古今兴亡事,请君来看洛阳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洛阳   帝都   古今   茂盛   儒家   司马   夏县   保民   仁政   发簪   故都   宫阙   兴亡   忧虑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