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去世后的七个关键词

母亲去世后的七个关键词

母亲去世两个月了。

接到书写这段心路历程的稿约本想拒绝,但是我非常尊重叙事和诉说的力量,又觉得也许可以经由分享而帮助到别人,于是就答应了。然而每日想起都觉得难以动笔。那份伤痛虽然经过多次处理,仍然是Stanton Marlan所称的“黑色太阳”(black sun),黑色是因为丧失、抑郁、悲伤甚至是死亡本身,它们像黑得化不开的物质环绕在四周且深不可测,而太阳的隐喻则表示了它如此清晰地彰显着丧失和痛苦,强大又充满力量。

今天晚上,我在健身房挑战了动感单车。在快节奏的音乐中、在竭尽全力冲刺的阶段,身体上的艰难唤起了这段心路历程的艰难,忽然就涕泪滂沱,不能自已。哭毕,文字在心里涌动,遂成此文。

01 告别与和解

老太太以她的方式向我告别过。弥留前不久,她躺在床上对我说“来,让妈抱抱。”然后拍着我的背“多好的小嫚儿。”这是她清醒状态下对我说的话。每次想到这里我都被击中。在老太太心里,我一直就是这么被珍视着呢。

尽管多年独自在外打拼,早已忘记母亲的怀抱是什么样、被拥抱的那种感受怎样;尽管早已学会报喜不报忧,没有了真正的沟通,只把她作为一个老太太在照顾,“多好的小嫚儿”这句话让我找回了我心里的“妈妈”。

我也用我的方式在跟她告别,我深深理解她。我以母亲的身份理解作为母亲的她:她的一生就是一个普通母亲的一生。我理解她在最后阶段对孩子们的不舍。我也以一个女人的身份理解作为一个女人的她:在这种性别社会的现实下身为女人的诸多不容易。我也以一个人在理解另一个人:我们遵从她的意愿,没有过度治疗。她在家里的床上安详而去。

母亲去世后的七个关键词

02 恍惚

参加完母亲的葬礼回到家后,我大睡了两天。没有感到太多悲伤,只是非常、非常疲劳。随后,生活继续如常。只是在这两个月里,我经常恍惚。我知道,这是我的哀悼方式。在恍惚中,我丧失了做美味食物的能力,不是忘记放盐,就是重复放盐。或者锅烧着,直到冒烟了才意识到已烧了很久。走在路上,看到一个像她的老太太,一下子就恍惚了,半天才回过神来。

恍惚时,我就停下手里的事情,发会儿呆。发呆的时候脑子多是空的,大多什么都没想,也没有多难过,我知道我在恍惚中休息着呢。最近一两周,恍惚的时间在减少,频率在降低。我好像在慢慢生成了力量。我会好的。

03 安慰

在这些日子,对我最大的安慰就是母亲她自己。她在几年前就准备好了去世后需要用的东西:包括一个硬浆布做的、绣好花的容器,举行葬礼时用来装粮食;一双绣好花的老式鞋(还故意做大了一些怕去世后脚肿胀穿不上);一套老式的衣服,里面套好了开襟内衣,擦身后直接套就行;以及其他随葬用品。这些东西都包好了,整整齐齐放在那里有几年之多。在这几年里,在这一针一线里,妈妈都在做着面对死亡的准备。我每次想起都会从这种勇气和淡然中汲取到安慰。

我还在朋友的陪伴中感到了安慰,朋友啥话也不说,跟喜欢徒步的我一起走就是。一天下来三万多步,我被安慰到了。我还给自己安排了一次旅程,在大自然中,我也得到了安慰。还参加了内向书写营。当我分享这些心路历程时,被营友的“理解”安慰到了。书写是具有力量的,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此刻,我的心也得到了安慰。

母亲去世后的七个关键词

04 整合的尝试

不管我愿不愿意,母亲就这样把一个更完整的人生面貌呈现在我面前。死亡,以这种方式让我直面它,直面它作为生的一部分。

葬礼结束后,我从院子里剪了一些月季花,摆在她去世的床前。看着这束花,我心里一下敞亮了。生命和死亡,本就可以共存一个空间,甚至本就一体。

这种整合还发生在我对孩子的凝视中。有时我看着孩子,清晰地看到他正在做什么,但这清晰并不具有现实的觉知力,因为它在底部是模糊的、流动的,和未来、愿景、跨越时间的存在结合在一起。之前这凝视里包含了过去的他、现在的他和几年后的他,现在因为母亲的去世,我的凝视里恍惚间还包含了出生时的我、我死去后他必将也会面临的终点。这种凝视可以类比于老子的“平淡”吧,“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

作为对比,在养育的过程中大致也存在一个“五思令人愚”吧。我们不断地把孩子视为一个加以判断、分析、教育的对象,却失去了一种词语无法说明的“底世界”(underworld)母亲,就这样把一个“底世界”带到我的面前。在这种跨度下,反观现在的困难,就有了某种超然和祝福的态度。生和死在这个层面上进行了初步的整合。

05 死亡的多情

按我们当地民俗,每七天就是一个纪念日。母亲去世后的第七天,我为她写了一篇悼文,那种想表达的感受是无法遏制的。事后我回忆,我在急切表达什么呢?现在来看,我表达的就是一份温柔和深沉的爱,我那种想用力拥抱她和爱她的情感在心中涌动如浪潮。这份感情就是经由她的去世而被唤起的。死带来纯粹感情,生反而以各种复杂的生活情境因素在干扰和阻滞。

在长长的悼文中有一句“来世交换,我为汝母。梳你稚发,抚你肌肤。允你顽劣,终日陪伴。”那一刻无视长幼有序,只想好好去爱。

06 光

余德慧说生和死的裂缝里有光(生命破裂的光芒)。我现在能够静静地感受着这光。光本身透明无形,但它照亮了我生活中的许多东西:我的孩子、大自然和再平常不过的日常。

我把母亲用了十几年的一把芭蕉扇子带回家作为纪念。我给孩子讲,他很小的时候姥姥就用这把扇子给他扇过风,赶过蚊子。小朋友看这旧扇子的眼神一下子就亮了,光来到了他的眼睛里,他了然了什么叫“看山不是山”。我没有把蒲扇裱框、装匣,就如同母亲在世时那样,随意放在书架上,有时拿来扇扇风,偶尔看着发发呆,“看山仍是山”的光,不就是如常生活的光吗。

这两个多月里,当生活中遇到争执和矛盾时,我时常会想,如果是母亲,她会怎么做?其实,当我这么想时,那个回答怎么做的声音又岂是母亲本人?在现实生活中,母亲遇到超出自己经验的事情,极有可能是无助和笨拙的可此刻的平静、睿智、坦然、充满勇气的声音来自哪里?我想,这就是我长大成人后以母亲为原型而形成的精神母亲,在生死的裂缝里,她以母亲的样子显现。

我也在大自然中感受到这光。当我在藏区踏踏实实走在天路上时,我在想念母亲,当我看到鸣沙山上的满月时,我也在想念,甚至吹来的风里、洒下的阳光里,也都有母亲。因而,风更轻柔、月光更亮,世界更清晰。晚上吃着母亲曾经喜欢的食物,滋味也因她更浓。母亲虽逝,但母爱幻化,青山绿地,阳光空气。世界仿佛不同了,我更深刻地在体验它,因她冥冥中的引导,不知不觉勇气滋生。

母亲去世后的七个关键词

07 勇气

陈希米说“让死活下去”,思念不止你(史铁生)就在,她用“想念落实了想念”,“悲伤驱走了悲伤”,《让死活下去》让我不忍卒读,在她的这种直面和深刻的体验里我看到了勇气。我也在让“死”活下去呢,我把母亲放在心里,安置好,带着我对终将必死的认知和了然,带着母亲传递给我,而我的孩子将继续传递下去的生生不息,我勇敢过我自己的生活。从日常吃喝拉撒到对彼岸的畅想,生活如常没有改变,只是心里跟以前比多了勇气和坚定。

以及想你。

以上。

作者:春琼,南师大教育心理学专业老师。个人兴趣致力于用叙事视角研究成长。向内书写练习营第15期学员。

延伸阅读

母亲去世后的七个关键词

福利来了

优惠码:M4MTEF(←长按复制)

*优惠码在【每满100减50】的基础上,实付超过200元即可再减40元!数量有限,先到先得。

使用渠道:当当小程序(本文中,任意图书下方的当当购买链接)或当当APP(使用方法中的专题二维码)

有效期:10月21日11月3日

使用方法:

步骤一,长按二维码直达专题,挑选图书至购物车,点击结算

母亲去世后的七个关键词

步骤二,点击“优惠券/码处”

步骤三,输入优惠码M4MTEF(注意要大写)

适用范围:全场当当自营图书(文教类除外,以实际页面为准)

母亲去世后的七个关键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母亲   多好   扇子   葬礼   老太太   恍惚   大自然   步骤   悲伤   勇气   关键词   现实   力量   方式   孩子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