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位心理专家,10个与危机相处的故事

10位心理专家,10个与危机相处的故事

< 直播预告 >

10位心理专家,10个与危机相处的故事

本文摘选自新书《危机和创伤中成长》作者方新老师序言。下文中的专家介绍排序与书籍章节排序一致。

那是2020年1月下旬,一部分的我体会着过节的气氛,另一部分的我却越来越警觉,时刻关注着武汉疫情的发展。

30多年的从业经验、20多年的心理危机干预和危机管理经历,让我很快就感觉到武汉的同胞们处于危机之中,武汉的医护人员、所有奋战在一线的心理干预工作者(包括我自己),都已疲惫不堪,那么,这时人们能接受什么样的讲述形式,并从中获益呢?

10位心理专家,10个与危机相处的故事

考虑到人们受到生命威胁刺激时大脑杏仁核会被激活、大脑皮层功能会受抑制,听课效果不好,于是我想到的方式是请心理专家讲故事——讲自己与危机相处的故事!聆听专家讲述自己在危机中的经历,分享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态度、人生智慧和大爱精神,听众会容易听得入心、理解并产生共鸣。这就是我组织举办“致道中和”万人大讲堂项目和编著《危机和创伤中成长》这本书的缘起。

10位专家,10个与危机相处的故事

曾奇峰:在疫情中心的无力感

10位心理专家,10个与危机相处的故事

曾奇峰老师身处武汉,我知道他是一个善良、悲天悯人、有慈悲之心又特别睿智的人,所以对他特别挂心。我总有一种“痛他之所痛”的感觉,不过我也不确定他到底有多痛,是否能有状态分享个人经历和情感。

我邀请他的时候,其实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我说明了公益大讲堂的缘起,请他分享自己的真情实感,想讲什么都可以。他脱口而出:“那我就想讲我的无力感。”我心里一震,脱口而出:“太好了!”无力感是危机中人们最普遍的情绪之一,由曾奇峰老师这样的大咖来分享自己是如何与无力感相处的,会对危机中的人特别有帮助。曾老师学医出身,他的很多大学同学都在一线奋战,其中就包括抗疫烈士江学庆医生,曾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的情感尤为复杂和强烈。

他平时讲课语言犀利幽默,思路清晰,逻辑性强,层层递进,能把晦涩难懂的精神分析理论讲得深入浅出。这一次,他的讲述风格完全不同于平时的授课风格,但极为真诚,就是“那时那刻”的他。听他讲课时我掉了眼泪,心疼!本书中经过整理的文稿,不能完全表现出那种情感的流动,但相信你仍能被这一份真情实感打动。

徐凯文:直面生死

10位心理专家,10个与危机相处的故事

徐凯文是我的师弟,我记得大概是1998年,我陪同钱铭怡老师到苏州市广济医院拜访李鸣院长时,第一次见到了徐凯文和钟杰,他们那时候还是学生,后来双双考到北大,成为钱老师的弟子,我们成了同门。凯文老师讲课特别好,他的课引人入胜,理论和案例实操部分结合得很完美,我很喜欢听他讲课。

记得有一年我们在北大承办中德班认知行为疗法培训项目,邀请凯文老师讲解“空心病”这个概念。中德班德方主席马佳丽让我做点评,我是这样说的:听完课我就理解了,为什么凯文老师发展出“空心病”的概念?因为他的心太实了!他博学多才,讲课时不仅讲授很多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富含情感,使听者能在多个层面有所收获。他很擅长讲故事,有些人讲故事听起来热闹,之后故事似乎就成了云烟,而他讲的故事总能唤起听众的思考。

凯文老师的讲座本来是大讲堂所有讲座中的倒数第二场,但是因为他临时有事,改为了最后一场。他做讲座的那天,我临时被某部委借调处理公干,而且是夜以继日地工作,无法在晚间主持,所以特别遗憾,这一场讲座成了唯一一场我没有亲自主持的讲座,我邀请了本书的副主编、我们的同门——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心理学系副主任高隽副教授担任了主持人。

童俊:凤凰涅槃

10位心理专家,10个与危机相处的故事

我很早就邀请了童俊老师。我一直特别尊敬和欣赏她,她是一位特别优秀的女性,“优秀”这个词的程度还不足以形容她。她专业能力强,英文、文学修养、科研、临床、教学和管理样样出众。她是一位极富灵性和智慧的女性,也很有自己的个性。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童俊老师奋战在武汉一线。我们一直保持密切联系,每次通话时,她总表现出特别亢奋的状态,语速很快,思维快速运转。我特别心疼她,因为我知道她处于“战斗状态”,她长时间保持这样的状态,这对身体很不利。

直到2020年5月,有一次她对我说她累得睡不醒,我才觉得好了,她终于从“战斗状态”中解脱出来了。她那么长时间地保持“战斗状态”,是什么在支撑她?我觉得她一定有坚定的信念、强大的心身,她是一朵坚强而灿烂的生命之花。

在大讲堂中介绍童俊老师时,我浑身不停地哆嗦。我好像共情了童俊老师那时的生存状态,那种孤独和坚持,看着战友倒下的绝望和无能为力,以及疲惫等各种各样的复杂感受。当然我也很感动,因为想到全国那么多同行都在给她爱和支持。童俊老师那一章的题目叫“凤凰涅槃”,其中的文字能带给你凤凰涅槃的力量。

方新:灿烂的拐点

10位心理专家,10个与危机相处的故事

我的那一章提出了一个“灿烂的拐点”的概念,我一直倡导的理念就是“危机中的智慧,创伤后的成长”。很多学员都很喜欢“灿烂的拐点”这个概念。

我在诊室里和危机创伤干预现场,无数次地见证了“灿烂的拐点”的存在。危机和创伤的亲历者,在哭诉自己的痛苦经历之后,或早或晚,一定会在某个时间点说:“但是我也非常感谢这次经历!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他们会更加珍视活着的每一天!我特别欣赏这一刻的伟大,那是生命的伟大!我也很感谢这些相遇,他们教给了我人生哲理、生存智慧!

“灿烂的拐点”背后的治疗哲学、态度与我的受训背景有关。我的受训背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德式行为治疗,从中我深刻认识到“任何行为都有功能”;另一方面是艾利克森的临床催眠,核心治疗哲学是“利而用之”。来访者的一切(包括怪癖、怪异的思维、行为模式、生活习惯等)都可以被利而用之,以促进其改变生活和成长。艾利克森临床催眠的治疗哲学是对过往心理治疗理念的颠覆,对系统式家庭治疗、叙事疗法等后现代疗法的治疗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我的危机干预和创伤治疗实践也有很大的影响。

樊富珉:危机干预伦理

10位心理专家,10个与危机相处的故事

樊富珉教授在心理治疗领域德高望重,是集教学、科研、临床、管理、行业引领工作于一身的大家,我非常敬重樊教授。她可以从很多层面来讲危机干预,我主要请樊教授讲解危机干预中的伦理。伦理是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重中之重,危机中很多同行都想为心理干预出一份力,怎样的工作方式才是符合伦理的?

之前的危机干预实践中存在一些乱象,甚至有一些科研人士以危机干预的名义去灾区做调查,完全不提供心理援助,收集完数据就离开,回去发表科研论文,这样做符合伦理吗?樊教授身兼多职,担任过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注册系统好几届的伦理组长,她对伦理的细致讲解能够帮助同行打牢危机干预工作的基础。

马弘:你我都是心理治疗师

10位心理专家,10个与危机相处的故事

马弘老师是来自精神科领域的权威,也是国内最早的危机干预工作者之一。她是1994年克拉玛依火灾后,政府首次派出的国家级心理干预医疗队四名队员中的一员。在我刚进入危机干预领域的时候,马弘老师的名字已是如雷贯耳。我当时心想,她的精神一定无比坚强!你能否想象这样的画面:200多个孩子在火灾中丧生,家长们悲痛欲绝,这时马弘老师去到他们中间,为他们做心理干预工作。我很佩服马弘老师,我想如果我去,可能比那些父母哭得更厉害。

马弘老师的危机干预思想对我的影响非常大。2008年她领衔组织了“中澳心理危机干预医疗队长和志愿者骨干培训班”,她设计从几个层面来讲危机干预,比如技术操作层面,这是最基础、最简单的层面;国家管理层面,邀请了国家应急管理办公室的人员来讲授;还有文化层面,邀请了一位羌族的院长来讲述丧葬和仪式,以及哀伤后的复原。马弘老师对于危机干预和灾后心理康复有非常高的视角,这种视角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马弘老师是一位“女汉子”,虽然已经60多岁了,其实属于“高危易感人群”,不能去武汉前线,但武汉刚刚解封,她马上就到武汉进行调研,为国家献计献策。在马弘老师的那一章中,你一定能感受到她的专业性和力量。

杨凤池:共情的力量

10位心理专家,10个与危机相处的故事

杨凤池老师是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节目特邀专家,他讲专业课时特别有趣、特别幽默,听者总能在笑声中学到很多心理学知识和人生的智慧。他也是一位特别有大爱的勇士,在我们进入危机干预领域不久,他就经常带着队伍奔赴各种重大危机事件的前线去做心理援助,始终冲在危机的最前线。现在他60多岁了,身体不如从前,但他仍在为心理工作尽心尽力。

我的团队在组织“中德班临床催眠连续培训项目”的过程中,一直得到杨凤池教授及其领导的北京心理卫生协会的大力支持。他在背后默默地做了很多支持工作。在杨凤池老师那一章中,他分享了很多亲身参与危机干预的经验。

张海音:离见能见

10位心理专家,10个与危机相处的故事

张海音老师是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危机干预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在圈内口碑特别好。他真是有些“佛性”的,在2019年宣布“退出江湖”,什么活动都不再参加。然而,当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我突然在电视上看到他接受上海电视台关于疫情的采访,于是我就邀请他参加公益大讲堂的活动,他没有半点犹豫,一口就答应了。

可见张海音老师是一个多么有大爱、大义的人,没人要求他做什么,他所做的都发自内心,特别让人感动。不仅如此,张老师在危机干预和危机管理方面的很多理念我都非常赞同,他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我觉得他是真“佛性”,虽然不动声色,但是行动上从来不落后,对生活和专业都充满了智慧和能量,需要他的地方都能看见他的身影。疫情转好之后,他马上就又“退出江湖”了,我们都尊重他的选择。

赵旭东:创伤后成长

10位心理专家,10个与危机相处的故事

赵旭东老师其实年龄并不大,只比我大三岁,但给我们的感觉像比我们辈分高些,亦兄亦友。在我看来,赵老师是一个非常有思想的文化人,他博览群书,看问题高瞻远瞩,既能从行业发展的高度、历史发展的深度和跨文化研究的广度看待问题,又能对未来考虑充分,未雨绸缪。我特别爱听赵老师讲课,他的课信息量很大,还穿插着很多故事,特别吸引人,既有趣又有料。而且他的课件总是做得很好,我们这个年纪的人很少有能把课件做得那么好看的。

赵老师对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有很多工作是国家层面和行业管理层面的),对此我非常敬佩!可能很多同行不太了解他做的这些工作。我对他讲到的一点印象特别深刻:他提到了这样一个画面——德国海德堡大学的哲学家小路上的一棵小树。他当初留德时在那里一个人拍照,若干年之后,他带领同行和学员重游故地,那棵树已经长成一棵参天大树了。这棵树正是赵老师领导的心理卫生事业的象征。

刘天君:天人合一

10位心理专家,10个与危机相处的故事

刘天君老师是我一定要邀请的,因为我心中对中国传统文化非常热爱。我在主持艾利克森临床催眠研究院的时候,就确定了“科学、伦理、文化”的发展三大原则。为什么要强调文化?在我看来,我们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化,14亿中国人民有无限的智慧,其中包括丰富的在危机和创伤中的生存智慧。

我在国际催眠学会竞选常务理事的时候,我的竞选词就是:“我不仅代表我自己,我背后有14亿中国人民和五千年的中国文化。”我们的文化瑰宝,应该让更多其他国家的人了解。

我与刘教授是中德班一期的同学,是1997年就认识的老朋友。刘老师的眉毛很长,我觉得只有道行深厚的高僧才有那样的眉毛。刘老师的中国传统文化功力深厚,他身体力行,不仅亲身实践儒释道,修炼气功,还刻苦钻研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并进行科学研究。读者可能会觉得他讲的内容很高深,读起来似懂非懂。

他还是艾利克森临床催眠研究院“文化”部分课程的讲师,会给学员们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与催眠相关的元素,他发展出的“移空技术”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眼动脱敏再处理疗法以及催眠的结合物。

他在讲座中提到“天人合一”的理念——事件的灾难性并非客观存在,“人生除了死亡,其余都是擦伤”,也许能达到这个境界的人并不多。我相信,很多对文化感兴趣的同行会对他的文字竖起大拇指。一般的传统文化讲座可能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是听众感到“不明觉厉”,讲者好像很厉害,但听众不理解到底表达的是什么意思;第二种情况是讲者堆砌华丽辞藻,但可能自己对讲的内容都不懂。

刘天君老师则能把特别深奥难懂的传统文化知识和道理用浅显的语言讲出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所以我们把刘老师的这章作为本书的收尾,从西方的危机干预和创伤理论回归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天人合一”。

公益大讲堂背后的力量

在组织大讲堂活动和准备出版的过程中,离不开很多在背后默默支持的公益人。

10位心理专家,10个与危机相处的故事

本书的副主编、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心理学系副系主任高隽副教授在大讲堂活动背后默默做了很多工作,出谋划策。她做人非常低调,从不宣传自己。但是她“低调不了”,因为“实力不允许”。参加过高老师担任翻译的学术会议、工作坊、培训,或者听过她授课的同行们,无不为她的才华、专业性和人格魅力所折服!她的翻译养耳、养眼、养心,她中英文水平都很高,专业性也强。她的授课集科学、 理论、实践于一体,完美结合了理性和感性。“致道中和”组织的几乎所有培训项目(包括六届的夫妻治疗培训、十三届的催眠培训、两届的自我状态培训、创伤的躯体整合式治疗培训、危机培训、冲击培训、培训师培训等)中的内容都是经过她的大脑加工,翻译成易于学员消化的、精炼的中文。所有这些国际先进的心理治疗经验,都在她内部消化、融合,她已经成长为国内临床心理领域一颗璀璨的新星!

另外,还有15位高效专业的写手团队、54位认真负责的秘书团队以及致道中和工作人员组成的志愿者队伍,他们感人的故事在序中有详情。

结 语

愿这本凝结着10位心理专家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大爱、公益心和生存智慧,凝结着背后默默支持的几十位志愿者的大爱和付出的书,带给您“危机中的智慧,创伤后的成长”!

让我们携手同行,共同体会百味人生!

方新

2020年10月15日于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

点击下方小程序即可购书

阅书后收看直播,效果更佳哦!

10位心理专家,10个与危机相处的故事

每天学点心理学

不定期超低折扣直播

加入华章心理读者群

小编会在工作日定时通过好友申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危机   大讲堂   心理治疗   拐点   武汉   疫情   创伤   伦理   层面   讲座   同行   智慧   心理专家   老师   心理   故事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