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节 | 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儿童节 | 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一个幸福的童年对个体性格、三观的形成、心身健康有着积极的重大影响。虽然最近,儿童的心理健康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家长的重视。但是,儿童心理与精神健康的整体水平却还在逐年恶化。


我国独生子女众多、单亲家庭递增、养育方式错误、社会竞争激烈等因素已经严重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


在我国的部分地区调查结果如下: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多的儿童占8.9%,学习成绩差的占8%,情绪不稳,容易激动的占16.8%,依赖心理的占21%……


这些数据无一不在告诫着我们,从心理健康隐患到精神疾病,关注儿童心理健康刻不容缓。


但很多家长都会觉得,孩子才那么点大,他能有什么心理疾病?


伴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在增添了喧嚣的同时也变得浮躁,成人和儿童的心理也或多或少的承受着各式各样的压力和不良情绪,这样的环境下如果不能及时的发散势必会产生负性情感的淤积,对工作学习、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影响。一般成人会有自己的发散方式,从而得到部分缓解。


由于儿童正处于语言和自主行为能力的发展期,相比成人就更需要及时的帮助和引导发散 。特别是现在的社会大多数都是爷爷奶奶在看着宝贝孙子,溺爱孩子,让孩子的性格越来越扭曲,因此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定要及时的观察,发现异常就要及时矫正。


长期忽视孩子势必会导致心理异常,例如孩子常常出现缺乏安全感、抑郁等情绪问题,这些问题对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果情绪上表现极端,攻击性比较强或者喜欢独自玩耍,这样的孩子上学之后会表现的更明显。有些心理疾病不治好,会影响到成年,造成劳动能力低下,甚至丧失劳动力,比如多动症、自闭症、精神分裂症、智力低下等。


根据我国青春期儿童的心理活动特点,判定孩子心理是否健康,其标准大致有如下几方面:


正常发育的智力指个体智力发展水平与其实际年龄相称,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智力的发展与其年龄相称,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


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在乐观、满意等积极情绪体验方面占优势。尽管也会有悲哀、困惑、失败、挫折等消极情绪出现,但不会持续长久。不经常发怒,不无故摔打玩具与其他物品,生活起居正常,能按时入睡,睡眠安稳,少梦魇。


对自己有充分了解,清楚自己存在的价值,对自己感到满意,并且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加完善。对自己的优点能发扬光大,对自己的缺点也能充分认识,并能自觉地努力去克服。有自己的理想,对未来充满信心。


心理健康的儿童少年,有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补己之短,并能用友善、宽容的态度与别人相处。他们在别人面前能做到真诚坦率,从而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并建立起融洽的人际关系。


人格亦称个性,人格表现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心理健康的人有健全的“自我”,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并能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能对自己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


心理健康的儿童青少年具有与其实际年龄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并形成与年龄阶段向适应的心理、行为模式。如果心理、行为严重偏离相应的年龄段特征,可能存在心理发育问题。


据调查,家庭因素是造成儿童心理问题的首要因素。


绝大部分儿童的成长环境在家庭里,父母的养育方式才是决定孩子们是否有幸福童年的最直接、最主要因素。


正是因为孩子涉世未深,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难题,孩子对家长有依赖心理,如果家长对孩子的陪伴太少,孩子遇到难题的时候没有父母的帮助,孩子心理上会受到伤害,为孩子的心理健康埋下隐患。


《穷爸爸富爸爸》有句话:“所谓成功,就是有时间照顾自己的小孩。”这种照顾,应该提高到一个层面——如何高质量地照顾或陪伴。


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


在孩子小的时候来自父母高质量的陪伴,如同在孩子心中建立了一道防护墙,让孩子的心中充满安全感。有父母陪伴在一旁,孩子就能安心的在自己的世界里玩耍,有父母的呵护,孩子不用担心受伤害。这种安全感的建立使孩子有勇气去面对成长路上的各种风风雨雨和挑战。


陪伴孩子最重要的是在童年时期,可以分为显性陪伴和隐性陪伴。而有效的陪伴并不只是时间上的陪伴,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孩子要采取不同的陪伴方法。


0~3岁的孩子,应该更多地陪他们做游戏。

在低龄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各项能力都需要父母的主动引导和启发,如果这个时候总是让孩子一个人玩耍,家长忽视陪伴对孩子的教育意义,不给孩子适度的刺激,就会让孩子失去重要的早教期。此外,可以每天给孩子讲个小故事,从亲子共读的环节教他生活经验、与孩子分享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3~6岁的孩子不仅需要父母的关爱,更需要有质量的陪伴。

一些家长下班回到家,把电视、手机、平板电脑交给孩子,而自己做自己的事,并没有跟孩子互动和交流,看似跟孩子在一起,实则并没有起到陪伴的作用。


忙碌的父母,可以轮流陪伴孩子,并且要避免走向两个极端:一种是对孩子众星捧月过于宠爱,凡事包办,过于溺爱;另一种是放养孩子,不注重孩子性格和习惯的养成,忽视孩子的成长。


对于在职场打拼的父母来说,最重要的是,都应该参与对孩子的教育,例如,爸爸可以陪孩子玩游戏等,妈妈可以给孩子讲睡前故事等。


大部分都可以做到对孩子的显性陪伴,但是却忽略了隐性陪伴这个层面。


“隐性失陪”特指虽然家长有足够的时间陪伴子女,但因为缺乏有效的沟通,从而造成的精神上的失陪。“隐性失陪”具体表现为亲情淡漠、缺乏信任、难以沟通等方面。


成功的隐性陪伴,更多的是强调跟孩子精神层面的沟通,随时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做出正确的回应,在孩子有困难时,第一时间想到要求助的人是自己的父母而非他人。

隐性的心灵陪伴、亲密的情感交流对树立孩子的安全感、自信心非常重要。心理学家认为,父母通过心灵陪伴传递给孩子的爱和信任将会影响孩子一生。


【熙桓心理】

台湾作家龙应台女士说:“做父母的有效期只有十年,在这期间孩子对父母是全身心的依赖和信任,过了有效期,父母再想要弥补就很难了。”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家长要尽可能地做好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件事,这样孩子的身心发育才会更健康,以后才能有更好的发展。他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不能被心理问题所牵累。


希望更多的家长以及学校、社区等社会群体增加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一起用心守护儿童精神心理健康,用爱陪伴祖国的花朵们健康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心理健康   儿童   隐性   不容忽视   儿童节   人际关系   智力   安全感   童年   情绪   家长   年龄   因素   父母   孩子   心理   个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