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其实父母的“叨叨”在孩子看来可能是“刀”

播出半个月后,观众纷纷咬牙切齿:《小舍得》应该改名叫《大焦虑》。


鸡娃、补习班、内卷、教育资源问题、阶层问题……家长焦虑,学生焦虑,老师焦虑,整部剧里里外外弥漫着一股令人窒息的现实感。


真相!其实父母的“叨叨”在孩子看来可能是“刀”

▲《小舍得》中,丈夫颜鹏(李佳航饰)在控诉妻子田雨岚(蒋欣饰)的教育方式


编剧鲁引弓曾希望“小”系列三部曲可以成为送给中国家庭的“糖”,但《小舍得》这一颗,似乎不那么甜。


相比起之前的《小欢喜》《小别离》,《小舍得》的叙事与制作显然要更成熟,格局和后劲也更大。


真相!其实父母的“叨叨”在孩子看来可能是“刀”

▲编剧鲁引弓的“小”系列三部曲

一个大家庭三代人,一个小家庭三个人,一个教育体系,老师、学生、家长三个方面,竟然能通过讲述同一件事串联起来。


教育与家庭关系两条线交叉并行,直接盘击这个时代的痛点。

昨天小编追了《小舍得》最新片段,还蛮有感触的。

南俪总拿欢欢和米桃比,说米桃学习好,欢欢不用功。咱们这一代都经历过这种时候,父母总说别人家的孩子优秀,把自己家的孩子说的一文不值。

欢欢心里难过,她的解决办法是不再和米桃做朋友,在学校孤立米桃,经常和米桃对着干。

真相!其实父母的“叨叨”在孩子看来可能是“刀”

真相!其实父母的“叨叨”在孩子看来可能是“刀”

其实米桃也蛮无辜的,学习好也不是错啊对不对,于是米桃回家后就对爸妈说,欢欢欺负她。

结果米桃妈妈的反应是:你是姐姐,你应该让着欢欢。

真相!其实父母的“叨叨”在孩子看来可能是“刀”

真相!其实父母的“叨叨”在孩子看来可能是“刀”

米桃本来就很委屈了,没招谁惹谁,只是因为学习好就被南俪拿来做比较,最后被欢欢孤立。

米桃回家找父母撑腰,父母还说她应该让着欢欢……天下哪里有这样的道理?

于是米桃爆发了,问妈妈,难道我比欢欢大,我就一定要让着她吗?

真相!其实父母的“叨叨”在孩子看来可能是“刀”

米桃妈妈紧接着就是一句:你这样可就不懂事了啊!

真相!其实父母的“叨叨”在孩子看来可能是“刀”

最终米桃把沉在心中很久的话说了出来:为什么其他孩子都不用懂事,为什么我永远要懂事?

真相!其实父母的“叨叨”在孩子看来可能是“刀”

哎呀,看得我心里酸酸的,因为这就是很多中国家庭的教育现状,父母总是不厌其烦地对孩子说:你要懂事啊。

而我烦死“懂事”这两个字了。我现在甚至都在想,如果我将来有了孩子,我希望他不那么懂事。

真相!其实父母的“叨叨”在孩子看来可能是“刀”

真相!其实父母的“叨叨”在孩子看来可能是“刀”

《小舍得》中的米桃爸妈一直念叨着“你要懂事啊”,每次听到这些台词,我都在纳闷,一个孩子一定要懂事吗?并且米桃已经比绝大多数孩子懂事了,还要怎么懂事呢?

我甚至一直在怀疑的是,绝大多数家长都喜欢教育孩子要懂事,他们到底知不知道“懂事”二字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懂事就是在自己不情愿的时候把喜欢的东西送人吗?

懂事就是在自己被欺负的时候还要想着“我要让着妹妹”吗?

真相!其实父母的“叨叨”在孩子看来可能是“刀”


戴尔·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中说:唠叨是爱情的坟墓。在家庭教育中,也未尝不是如此,父母的唠叨,往往会导致教育的失败。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教育场景:父母苦口婆心,孩子桀骜不驯,家长付出得非常多,但孩子一点都不领情,一家人天天一肚子气。

真相!其实父母的“叨叨”在孩子看来可能是“刀”

这其实不怪孩子,而是怪大人。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超限效应”,源于和马克·吐温有关的一则故事:马克·吐温听牧师演讲,最初感觉牧师讲得好,打算捐款;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不捐了。在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开始募捐时,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而这种由于刺激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现象,就是“超限效应”。俗话说“常打不怕,常骂不惊”,就是这个道理。就算是再正确的话,你天天重复,时时刻刻强调,也会让人厌烦,也会让孩子难以接受,甚至产生逆反。

真相!其实父母的“叨叨”在孩子看来可能是“刀”叁/

美国专栏作家陶乐丝·狄克斯在论述婚姻时认为,如果一位太太脾气急躁又唠叨,还没完没了地挑剔,那么即使她拥有普天下的其他美德,这些美德也都等于零。

其实这个观点同样也适用于孩子的教育方面。父母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十次八次重复同一件事情,只会让孩子感到厌烦,结果是对于那些已经把耳朵磨出了茧子的话听而不闻。

最终,是父母越生气越唠叨,越唠叨孩子越不听,孩子越不听父母越生气,生气了就接着唠叨,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真相!其实父母的“叨叨”在孩子看来可能是“刀”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反反复复说同样的话,会让人产生一种习惯性的模糊听觉,也就是明明在听,却根本到不了心里。

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把握住一个度,否则,过犹不及。说得太多,嘱咐得太细,只会起到反作用,还不如少说甚至不说。

真相!其实父母的“叨叨”在孩子看来可能是“刀”伍/

当你天天事无巨细的叮嘱,在孩子眼里只不过是一个罗嗦的唐僧,你一开口,孩子的第一反应就是烦人,这实在是教育的失败。

其实教育的大道理孩子都懂,学会倾听,学会谈心,多了解一点孩子的内心世界,少一些居高临下的反复命令或要求,教育的效果要好得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2

标签:父母   孩子   牧师   孤立   马克   厌烦   中国   编剧   美德   焦虑   教育孩子   懂事   真相   家长   妈妈   家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