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输就哭”,怎么办?

朋友很发愁,她女儿最近特别在意输赢,玩游戏一输就哭,怎么哄都不行。


朋友特地买了一本《不是第一名,也没关系》的绘本,结果她女儿一看到这本书就大叫着不要听,就要当第一。


朋友说,一开始觉得孩子很有上进心,还挺开心,可总是这样,实在担心孩子是不是抗挫折能力太差。


我笑:“孩子对自己的认知发展有一个从高到低的规律,你女儿这个年纪正觉得自己是宇宙第一厉害,输了肯定受不了呀。”


其实,像朋友女儿这样的表现也很常见。


《爸爸2》中,杨阳洋输了赶小狗比赛后,崩溃大哭,说不喜欢这个狗,不要参加节目了。


孩子“一输就哭”,怎么办?


心理学家Guy Winch说,失败会让人觉得自己渺小。


当孩子失败时,他们会很受挫,觉得自己很差劲,不聪明,所以他们就很怕输。


不过这跟孩子对自己的认知不客观有很大关系,2-7岁的孩子常常自以为很厉害。


但这也是孩子成长的一个必经阶段,我们无须过分焦虑。


01

孩子对自己太自信

所以才输不起


心理学家皮亚杰研究认为:


2-7岁的孩子,正处在一个自我中心阶段,他们考虑问题往往只从自己出发,想不到别人。而且,他们通常都比较乐观、积极,甚至会过分高估自己。


综艺《亲爱的小课桌》,有一期孩子们写完作业后,组队比赛。


其中一个比赛项目叫金鸡独立,哪队坚持的时间长,哪队就赢。


刚看到这个项目,女生队的依依就兴奋地说她可以,但最终还是输给了男生队的王恩泽,依依崩溃大哭。


我相信依依可以做金鸡独立,但她其实只考虑了自己可以做到,却没考虑对手王恩泽的力量本身就要比她强。


也可以说,依依的“输不起”,是在于对自己的过分乐观。


孩子对自己过分乐观,除了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过高评价,父母的不吝赞美也让他们感觉很好。


记得女儿第一次自己站起来的时候,我激动地一直夸她“好棒!”,女儿就觉得她自己好厉害。


但这样的乐观和自信,跟成人世界的盲目乐观完全不一样。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其实很需要这样的“自信”。


孩子出生以后,周围的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陌生的,需要他们自己去探索,如果没有这种相信自己能行的信念,他们就很难能迈出探索的脚步。


实际上,随着孩子年纪的增长,认知能力的提高以及和别人交往经验的增加,他们逐渐就会对自己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知了。


澳大利亚心理学家马代和德布斯在1998年对将近400名5-7岁的孩子做了一个认知测试,一年之后又测了一次。他们发现年龄大的孩子对自己的认知更全面,不再完全是高评价,他们开始接受自己有缺点,同时也认可自己的优点。


孩子一输就哭,更多的是孩子在这个特定成长阶段的一种心理需求,他们相信自己无所不能,当现实不是这样时,他们就会用耍赖或者哭来对抗,来维持“自己无所不能”这种认知,保护自己的自信心。


孩子“一输就哭”,怎么办?


02

怎么引导一输就哭的孩子


孩子一输就哭,换个角度看,其实也是孩子有好胜心,想把一件事做好。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好胜的内驱力可以激发人的成就欲望。


如果父母在孩子“输不起”时,能帮助孩子把负面情绪转化为积极向上的力量,就能让孩子更好的成长。


那么,父母该如何帮助呢?


首先,先让孩子赢。


刚开始和女儿玩棋的时候,她只要一输就哭,我实在头疼。


后来,我从《游戏力》里看到孩子总想赢时就先让孩子赢,作者科恩博士认为:孩子的成长最需要的是安全感和自信力,他们通过打败父母,得到了安全感的必要补充,才可以出去和同伴进行真实的较量。


我觉得挺有道理,打算试试。


在和女儿玩棋的时候,我就故意让着她,等她赢了几次以后,我装作不经意地赢了她一次,本想等待暴风雨来临,结果女儿风轻云淡地说:输了也没关系,下次再努力嘛。


我差点惊掉大牙。


其实也能理解:常常赢就给她积累了很多信心,让她觉得自己能行,就算输了也还能赢回来,就不会气急败坏了。


但让孩子赢也不是一味让着他们,而是要根据孩子的情况,逐渐提高难度,最终要让孩子学会平和看待失败和胜利。


其次,要看淡孩子的输赢


孩子赢了,我们就欢呼雀跃;孩子输了,我们就一言不发。


我们可能不是故意这样去做的,但这些变化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久而久之,他们就会认为只有自己赢了,爸爸妈妈才会高兴,就会格外看重自己的输赢。


因为我们的大脑里有一个叫 “镜像神经元”的东西,科学家认为,我们的认知能力和模仿能力都是基于镜像神经元而来。


镜像神经元能把一些特定行为模式储存起来,让我们可以不假思索地执行一些动作,也可以让我们在观察别人的行为时,把他人的言行重现出来。


孩子小的时候,跟父母最为亲近,相处的时间也长,他们的镜像神经元就会复刻父母的言行举止,然后内化为自己的行为。


所以,只有我们保持一颗平常心,孩子才能更好地看待输赢。


最后,夸孩子别光说“你真棒!”


朋友说,带孩子去放风筝,为了鼓励孩子,一直夸她“真棒,放的真好”。


可没多久,女儿就不愿意放了,说是自己的风筝没有别人飞的高。


现在提倡鼓励式教育,大人们也把“你真棒”挂在了嘴边,可孩子却好像越来越脆弱了。


斯坦福大学德韦克教授说,我们要表扬孩子的努力过程,不要只笼统地说“你真棒”。


她认为,长期表扬孩子的努力过程,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成长型思维”,这样,孩子遇到困难时,就会知道,就算自己现在不可以,但只要努力,就一定能越来越好。


反之,光说“你真棒”,会让孩子把自己套在“我很好,不能输”的框框里出不来。


下次,当你想夸孩子的画好看时,不妨这样说:你这几个颜色搭配的很协调呢,很好看。


孩子“一输就哭”,怎么办?


03

用爱圆满孩子的生命


我们不喜欢看到孩子“一输就哭”,其实更担心的是孩子在将来会承受不住挫折,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甚至会做出一些傻事。


但孩子所有的行为背后一定都有它的原因,改变孩子行为最好的办法,一定不是直接阻止他的行为,而是看到孩子的内心,然后去改变他的内心。


所以,我们在引导孩子的同时,还要给他爱的滋养,让他知道不管怎样,他都被深深爱着,这样孩子才能获得内心的力量。


只有内心拥有力量,孩子面对挫折,才会有更好的心态。


我想,养育孩子最好的办法,就是用很多很多爱,一层层去晕染孩子的心,让孩子在遭遇困境时,也能看到美丽的光。


这样,即便一路披荆斩棘,孩子也不会再害怕前途坎坷。


从育儿开始,不断学习成长,和你分享我的育儿感悟,我是@妍小妞的麻麻 欢迎关注

#育儿有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金鸡独立   孩子   神经元   输赢   心理学家   认知   过分   乐观   自信   内心   女儿   父母   力量   努力   朋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